首页 >> 研究动态

新课标背景下国家课程的项目化学习:上海市教科院第三届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峰会暨上海普教科研40年系列学术活动课程与教学专场顺利举行

撰稿人:课程与教学研究室 日期:2022-11-07 浏览量:1882

  10月25日,在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专委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分会的指导下,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嘉定区教育局主办,由上海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嘉定区教育学院承办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三届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峰会暨上海普教科研40年系列学术活动顺利举行。虽然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本次峰会现场只能容纳50人,但无法挡住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的热情,线上线下当天参会人数达到7.3万人次,围绕“新课标背景下国家课程的项目化学习”主题,汇聚各方专业力量,共同开展关键问题研讨。

  上午8时45分,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正式开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首先进行致辞,他指出,项目化学习是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素养培育落地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他肯定了本次峰会研讨主题的价值,并预祝峰会圆满成功进行。上海市嘉定区副区长王浩致辞,提出嘉定区作为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的实验区,在开展项目化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校的教与学方式发生了积极变革,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他指出,希望借助本次峰会将区域更多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学校的日常教学实践,形成更多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课改经验,并预祝峰会圆满成功进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士强主持了第三届“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峰会开幕致辞环节。

  上午9时,主论坛正式开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分析了新课标对上海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为学校与教师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提出了“研读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的核心要义”、“充分把握新课标综合性与实践性取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三个建议。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提出新课程对“项目”有明确的定位,要求在教学中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他指出,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应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所长夏雪梅在报告中探讨了“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在学科中何以可能”、“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在不同类型的国家课程中何以可能”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了将素养转化为指导问题情境设计和评价的项目化学习目标的路径,探讨了如何用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分类、精准地落实国家课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尹后庆作专家点评,指出项目组的研究深入到教与学的关系中,攻克的是国家课程这个核心部分的难题。并指出研究的亮点是能够尊重实践逻辑,用实践者听得明白的话,同实践者建立起良性互动,共同解决问题。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娟从区域的顶层设计和施工图、学校的行动研究与实践探索、师生的素养提升和自主成长三方面介绍了嘉定区的项目化学习探索与推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张民生作专家点评。他认为,嘉定区在项目化学习的实验过程,充分体现了嘉定区在国家重要课改中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行动力。嘉定区通过整体规划、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源共享与多方保障等措施很好地推动了区域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校长方蕾在报告中结合学校项目化学习实践,回答了“为什么要开展国家课程中的项目化学习”、“怎样才能让师生主动投入到项目化学习实践中”、“新课标下如何把控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效度”三个关键问题。江苏教育学会会长,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作专家点评,指出学校在先进的理念引领、科学的顶层设计下,能够抓住项目化学习实施中的关键问题,扎实有效地推进项目化学习,并就提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主论坛由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许晓芳主持。

下午的峰会活动分为3个分论坛举行。分论坛1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如何深化“学科实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作线上主旨报告,分析了学科项目化学习与目前学科课程的关系,借助视频与案例介绍了数理类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关键特征。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小学语文学科项目负责人袁伶娟老师通过案例分享,探讨了如何让语文项目化学习更有“语文味”的策略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董蓓菲作专家点评,指出案例能够基于教材、课程标准来进行,并搭建了多样的学习支架,是富有语文味的、典型的学科项目化学习,并对案例提出优化建议。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小学部校长蒋蓉报告了语文、英语两个学科领域中如何巧用学习工具助力项目化学习的高质量实施的思考。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朱连云作专家点评,提出项目化学习是在学科学习中进行学科实践、落实学科素养的一种有效载体,指出学科项目化学习在设计与实施时要关注学科的内在逻辑、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以及关注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问题解决、以及学习心智的养成。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项目负责人黄诗韵老师报告了数学学科项目,呈现项目案例中如何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设计、验证、实践方案的过程。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沈子兴作专家点评,认为本案例体现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提供了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的项目化学习的示例。分论坛1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上海教育科研》编辑部主任吴宇玉主持。

分论坛2跨学科学习与项目化学习。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蔡可作主旨报告,在分析跨学科学习有关政策的同时,指出当前跨学科学习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学科学习三种实践路径,以及智能社会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重构方式。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邵学文分享了基于课程标准实施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群。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院长颜清作专家点评,认为生境花园项目群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包括项目源自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项目提供的多元化学习支架等。上海市世外小学展馆项目负责人孙亦文分享了学校2020届毕业课程中重要的展馆类跨学科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陈霞作专家点评,她提出这个项目是一个特别精妙的作品,让读者观众充满好奇,项目理念先进,以素养为导向,在真实任务解决中掌握核心知识、发展关键能力、形成关键品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支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校长施洪亮报告了学校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创新应用不同类型学习工具的探索。原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学术专家顾志跃作专家点评。他指出,要关注跨学科学习在学校日常课堂中的定位,在具体的跨学科项目实施中,学习工具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思维挑战提供了支持,学习工具能够激活学习者的思维,让学习者有很好的学习体验。分论坛2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课程与教研究室副主任崔春华主持。

分论坛3项目化学习中如何进行评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系主任杨向东作主旨报告,提出了素养本位学业质量需要树立一种整合的、实践取向的学业质量观,强调在研制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时,需要建立在本质和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构建有机整合的核心素养框架。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校长蒋明珠分享了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项目化学习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PISA与评价中心主任王晓华作专家点评,称该报告体现了基层学校在新课标背景下突破评价困局,开展实践探索的勇气与智慧,与国家倡导的教育评价改革方向一致,为同类学校开展评价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同时还指出表现性评价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与学是共生关系,理想的表现性评价同时也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是在为教学增负担,而是在提高素养导向教与学的效果与效益。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项目负责人朱燕青结合案例介绍了在项目化学习中如何让学生经历“有效失败”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总结了学校应对有效失败的策略与方法。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项目化学习负责人徐颖作专家点评,她指出“有效失败”的存在可以允许新知识、新信息、新体验等像光一样照进来,使得已有的认知结构不再僵化,而是不断整合吐故纳新,推动人不断学习成长,并提出评价要“以终为始”,贯穿学习过程始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上海市后“茶馆式”教学研究所所长张人利介绍了学校推进以素养为导向的育人方式变革,开展目标导向的项目化学习评价的学校变革与实践。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作专家点评。他指出,张校长的报告体现了上海课程改革20多年的迭代发展过程,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项目化学习常态化的需求,项目化学习的全程评价非常重要,需要在全过程各环节给予评价。同时,他指出,我们需要进行广义的项目化学习,广义的项目化学习是包含了以下四个核心要素的各种学习,任务驱动,真实做事,成果分享,反思评价。分论坛3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办公室主任杨金芳主持。

经过四个论坛的报告与交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三届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峰会暨上海普教科研40年系列学术活动圆满结束。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通过项目化学习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这一重要议题,支持更多的教师、学校与区域转变育人方式,共同促进素养的落地。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