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中小学课程核心素养与评鉴
国立中正大学课程研究所 蔡清田
摘要
未来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可透过「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各教育阶段之核心素养」、「各领域/科目之核心素养」及「学习重点」层层转化加以落实。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各领域/科目之核心素养」可引导「学习重点」之发展,学习重点透过「学习表现」及「学习内容」呼应领域 /科目之核心素养,「学习表现」系指学习「历程」向度包含认知、情意、技能之展现,「学习内容」系指学习「内容」向度包含事实知识、概念知识、程序知识以及后设认知知识、能力、态度等等。总之,核心素养与学习重点可以引导各领域/科目课程设计、教材发展、教科书审查及学习评量,且可进行学生学习的评鉴、教师教学的评鉴、教材编选的评鉴、学习评量的评鉴。
【关键词】: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评鉴、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核心素养
一、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
我国教育部(2006)发布《中小学一贯课程体系参考指引》,关注12、15及18岁等三阶段学生的基本能力,导引学生适性发展,提升国民素质及国家竞争力。因应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之实施,我国行政院于 2011 年 9 月 20 日核定「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实施计划」,透过研拟课程体系发展指引,强化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的连贯及统整。教育部(2010)更积极透过「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实施计划--配套措施 2-中小学课程连贯与统整-方案 2-1 建置十二年一贯课程体系方案」明确指出:「课程发展首要任务应建构中小学一贯课程核心架构,需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研拟中小学学生核心素养及课程发展机制,且修订中小学一贯课程体系参考指引及调整课程纲要。」
……
点评: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中小学课程核心素养与评鉴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丁念金
一、我认为该文的重要优点
(一)展现了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是一种进步
课程的构建工作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研制课程规划或类似文本(宏观层次);第二层次,研制课程标准或类似的文本(中观层次);第三层次,开发广义的教材。蔡教授论文展现的是课程规划这个层次。为何说蔡教授的论文在课程规划上是一种进步呢?是有理由的:关于课程的基点,在西方国家,一个非常经典的观念是认为课程基于三个方面:学习者、社会、学科。虽然我穿着西装,不代表西方的研究是没有缺点的。这种经典观念实际上将课程本身的基点与课程决策的不同力量混淆起来,导致课程上的割裂、缺乏统整性。而蔡教授的论文克服了这一缺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使课程立于学生主体这个基点,具体落实与学习者的生活,思路明晰,这就课程本身来讲,实现了课程的统整;就学生来讲,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核心素养的思路抓住了以人为本的关键,且简单明晰
人并不是空洞的躯壳,而是有一定素养的人,素养(素质)是人的基本内涵。因此,聚焦人的素养或素质,是以人为本的最为关键的方面。蔡教授论文展现的课程规划,抓住了这一个关键。该文中阐述的核心素养,以生活为情境,关注终身学习者的理念,划分为自主行动、沟通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侧面,每个侧面划分为三个核心素养项目,思路简单明晰。
(三)克服了关于人的素养的已有划分的缺点
例如,克服了十大基本能力划分的范畴不全、区分不清的缺点。
(四)资料翔实
二、两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聚焦素养本身,而非立足于几类活动
该文展现的课程规划是立足于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三类活动。我觉得这有两个不足:
其一,人对任何实际活动的参与,都是全身心的参与,都会涉及到多数方面的素养。在该文中,三类活动都各自只对应三项素养,我认为这太简单化,不符合复杂的事实,也没有充分吸收与当代教育目标分类学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
其二,该文的素养分析框架中,主要是关注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所忽视。虽然文中也关注了科技,但科技与自然是不同的。
要解决上述两点,需要全面地研究人的素养本身。
(二)关注完整的课程要素
该文展现的课程规划所关注到的课程要素,主要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我认为这是不完整的。关于课程的概念,长期以来争论的太严重,但关于课程要素的观点有一定的一致性。
现代教育的最大进步之一是课程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拓展课程要素的范围。整合从美国八年研究到现在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课程要素至少有四个: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
在课程规划和设计中,只有关注完整的课程要素,对学习的各个方面做必要的预设,才能使我们的课程利于学生顺利、有效、高质量地学习,并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提高老师作用的层次。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