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政策变迁与现况之研究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3-12-6 15:53:00 人气:

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政策变迁与现况之研究
国立嘉义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发展研究所 王瑞埙



壹、 前言

教师评鉴是改善教师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外学者更提出了教师评鉴的结果是要应用于加强教学、提升学生的成就及帮助教师进行专业成长的看法(Beerens, 2000; Kellor, 2005)。Stronge 与 Tucker(2003)更指出要了解教育现场的教师是否具备高质量与高效能的教学表现,需要一套完善的教师评鉴系统。在国外并无「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一词,而是「教师评鉴」与「专业发展」。

教育部于2011年公布「教育政策报告书」的记者会中提出,待「中小学教师评鉴制度(草案)」规划完成后,将參考结論修正教师法,赋予教师评鉴法源基础,逐步推动中小学教师评鉴制度(教育部,2011b)。2012年6月11日教育部更公告了「预告修正『公立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成绩考核办法』第四条草案。」,其中增订「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成绩考核指标与检核表」,据此可清楚说明教师评鉴与教师专业为具体化可供检视之过程,而非形式化或概念化的名词。 然而,我国目前从过去重视校务评鉴或各种方案的评鉴,转而在近年随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及对学校绩效的重视,开始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教育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乃是一种形成性评鉴,本篇论文主要从教师专业发展评鉴重要法令推动时间,探讨其推动内涵、办理方式与配套措施。另ㄧ方面,由于研究者为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云嘉南澎)人才培育中心区域中心主持人,从实施课程内涵与制度进行分析,探讨全国参与现况与教师专业发展评鉴(云嘉南澎) 参与现况。

贰、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政策重要变迁历程与推动内涵

(一)重要相关方案运行时间 民国九十二年九月十三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发展会议,作出重要之结论与建议事项,其中一项即为推动「教育部补助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以往实施之「教师评鉴」与「教师专业评鉴」系多以总结性目的为考虑,除不易为教师客观的接受评鉴结果外,更令受评鉴者提出评鉴结果未能实际增加学校效能之疑虑。虽然,此政策一再传递「非总结性评鉴」、「与考绩脱勾」之讯息,乃是着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形成性部份,然而多数学校仍心存质疑而却步。教育部于民国九十五年所公布之教育部补助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中明订办理方式:「于自愿原则下,采鼓励学校申请试办;试办学校教师亦依自愿方式办理」。

……

点评: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政策变迁与现况之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 刘耀明



王教授的报告非常精彩,本人感觉收获颇多。她的报告从政策研究的角度,既介绍了一项较为前沿的教师评鉴政策,又展示了这项政策在实施中的动态情况,使我们在较为完整地、清晰地了解一项具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政策的出台、实施和完善的完整过程,也了解了台湾教育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此,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对王教授报告的体会。

一是政策的合理性问题。其一,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政策比教师评鉴政策、教师专业评鉴政策更具有实践合理性,因为前者重发展,重过程,是一种形成性评鉴,而后两者则是重结果,重功利。更为难为可贵的是,这项政策明确规定,发展性评鉴坚持自愿性原则,不是总结性评鉴,不与考绩挂钩,这就去除了外在的强迫性,从必修课转变为选修课,这样就尊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不像某些地方规定教师必须参加哪些培训,必须修满多少课时等做法。去除外部的强制性之后,教师就可结合自己的实践需要,有选择地参与到教师专业发展评鉴活动中来。但是,志愿性的也可能面临一个尴尬,那就是教师的主体性如何激发,如何让大多数教师逐步加入进来,后面的案例也说明,教师参与的比例在国小和国小两个层面参加的人数不是很乐观,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肯定有一个过程。其二,这项评鉴性政策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不仅是政府、地方研究机构,而且教师本身也是评鉴的主体。比如,有各级教师专业发展辅导机构、有区域中心、有县市策略联盟和协作学校,人力资源的架构非常合理;从专业发展活动来看,有工作坊、有网络平台、有区域进阶辅导等,考虑周全,内涵丰富,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操作性也强,机构、人力资源和活动安排上都非常合理,体现了务实的特点。其三是政策的持续与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可以追溯到1996年,到现在已近20年,历时较长,并在一步步深入。比如,从最初的试办到后面的办理、从试点到全面推进、从实施计划到十大策略等,都体现这项政策的持续性和完善性。其四,从实际效果来看,通过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这种形式,教师相互分享与讨论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班级经营与辅导、学习与评量等相关议题,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参与的学校和教师正在逐年增加。

二是研究的合理性问题。王教授非常重视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搜集了从1996年至2012年的相关重要政策文献,并对该政策的关键性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如,98学年度将「试办」二字改为「办理」,「实施计划」改为「实施要点」,将计划名称修订为「教育部办理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要点」,并修正为常态性计划等等。通过这些分析,让人很清晰地看到政策了变化的脉络,看到了政府推进此项政策的基本逻辑。其次,王教授还非常重视政策的区域性案例分析,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来提示此项政策的实践效果。

三是请教一个问题,即为什么高中参加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的学校和人数比较多,而初中和小学两个层次参加的人数比较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