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中小学校务评鉴方案的回顾与响应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3-12-6 18:17:00 人气:

中小学校务评鉴方案的回顾与响应
---以云林县为例
嘉义大学教育学系 陈圣谟
嘉义大学教育学系 邱丽香
嘉义大学教育学系 魏美妆



摘要

在绩效主义风潮(accountability movement)与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的思维下,学校教育质量需要更有系统地加以检视与证明,以满足所有利害关系人的期待。透过校务评鉴(whole school evaluation)以搜集与分析学校办学条件与概况、校务领导与管理之运作历程与成果表现等数据,已成为提供教育决策凭据及协助学校持续改进的重要机制。本研究以后设取向校务评鉴(meta evaluation)为研究旨趣,针对云林县政府自 2011 年起所推展的中小学校务评鉴方案为研究对象,以了解与检讨校务评鉴方案实际执行情形之优劣得失,期能精进校务评鉴机制,促成学校办学质量的持续改善。本研究采问卷调查方式,搜集两梯次受评学校对评鉴计划、实施的意见及评鉴结果之相关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归纳后,根据结论分别对相关单位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校务评鉴、云林县

壹、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校务评鉴(school evaluation)系指透过学校自评及外部他评的历程,有系统的搜集及分析学校各种数据,并以一套客观具体的标准来描述和诊断,以了解学校教育实况,协助其持续改善,提升办学绩效及质量。在教育竞争力评比日趋剧烈的趋势下,导入校务评鉴机制,促成学校内建质量管理意识,以促进学校校务质量的提升,成为重要的教育政策措施。揆诸我国自 1999 年起,就有县市开始实施校务评鉴,及至 2006 年全国已有 15 个县市常态性的推展校务评鉴(郑崇趁, 2006)。而云林县所属中小学并未搭上校务评鉴的先头列车。 学校校务经纬万端,千头万绪,针对各种例行性或项目性校务运作事项进行评鉴,是常态性的存在。学校面对各项评鉴纷至沓来,时感应接不暇,因此屡有整合各项评鉴的呼声,以避免评鉴事务迭床架屋,徒令学校疲于奔命。而在教育质量竞评的时代中,国际之间有学生学习成就质量的评比;地方与地方之间,有年度教育竞争力的调查比评。在教育绩效朝向透明化与数据化的情势下,加上少子化带动家长择校意识日趋高涨,更驱使学校必须拿出办学质量的成绩单,才能让家长信任。

云林县政府乃于 2007 年开始进行学校评鉴计划的拟定,邀集学者专家以及学校校长代表成立校务评鉴规划小组,发展校务评鉴指标,历时两年终于完成校务评鉴计划方案,于 2011 年 1 月公告,并于 100 学年度(2011 年 8 月)正式实施。期能达成下列四项目的:(一)了解学校经营理念,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二)增进教师专业知能,提升教学辅导质量。(三)落实校务经营效能,追求学校永续发展。(四)统合学校评鉴事务,全面检视学校绩效。事实上,校务评鉴机制的导入,亦在建构学校教育人员的质量竞争意识,顺应:以促进相关主事者赋权增能之学校评鉴脉动,促成学校能定期自我检视组织健康与质量管理。

云林县国民中小学校务评鉴计划,自 100 学年度启动后,迄今已历二年、二梯次的学校接受评鉴,包含 21 所国中、68 所小学。校务评鉴是一项高度复杂且动态的建构历程,评鉴活动实施皆会对评鉴结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更何况评鉴结果攸关学校绩效与声誉。国内学者黄政杰(1980)、游家政(1994)都认为虽然校务评鉴的价值受到肯定,但评鉴工作的实际运作情形,仍存在诸多问题。 云林县在 100 学年度开始实施校务评鉴后,第一年有 11 所国中、 34 所小学受评。当学年度评鉴结果公布后,也曾引发部分受评学校对评鉴结果的异议。经由「云林县校务评鉴指导委员会」咨询会议的召开,在 101 学年度对于云林县国民中小学校务评鉴计划之评鉴结果评定与奖惩方式予以修订。显然,纵使校务评鉴有其高远的意图与理想,基于评鉴工作的复杂性与敏感度,评鉴计划在推展过程中,有必要适时体察各利害关系人的反应,并予以适切响应。郭昭佑(2000)就认为改进学校层级评鉴的关键策略中,应有后设评鉴的回馈,目的在使评鉴规划、设计和实施能与时俱进,避免重蹈覆辙,使评鉴趋于完善,学校能因评鉴受益、成长。

……

点评:中小学校务评鉴方案的回顾与响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潘国青


认真拜读了以陈圣谟教授领衔、邱丽香和魏美妆两位美女博士生共同撰写的“中小学校务评鉴方案的回顾与响应---以云林县为例”的论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这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很有新意的论文,论文内容是对台湾云林县开展的“中小学校务评鉴方案和整个评价工作”的评价,即:是对“评价的评价”;具有明显的新意和深意,似一阵清风,给教育评价,尤其是对教育评价的改进和完善注入了新的内容。触人以反思,给人以启迪。真如报告所言“后设评鉴的回馈,目的在使评鉴规划、设计和实施能与时俱进,使评鉴趋于完善,学校能因评鉴受益、成长。”我以为“评价的评价”对教育评价的改善和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二,这是一份以数据为特征的实证的决策咨询的调研报告。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特征,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强调的是数据说明和证明,以数据和实证说话。以大数据体现正能量。

本报告以问卷的方式,设计了45道题目问卷选项,对“中小学校务评鉴的整个方案和实施工作”的“效用性、可行性、适切性、精确性”的四个层面;和“评价规划、评价设计、评价实施、评价结果报告和评价结果利用”的五个向度进行反馈和考虑,采集了大量数据,通过对校务评价实施情形全面的统计分析,对不同变项人员对评价的看法分析,其中通过6个变项:性别、国中国小的比较、不同职务人员、不同教龄(服务年资)、不同受评学年、不同学校规模教育人员对评价的看法分析,然后得出调研结论,以数据证明云林县开展的“中小学校务评鉴方案和整个评价工作”是有效的、可行的、适切的。所开展的学校校务的“评价规划、评价设计、评价实施、评价结果报告”得到学校教育人员的广泛认同。同时,也指出了云林县校务评鉴计划的“评鉴结果的利用”尚未达到平均数,应有更深切的期待。应该说,论文报告由于有坚实的数据支撑,以大数据体现正能量,得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所获取的信息对云林县教育行政部门无疑是有价值的。报告结构严谨,最后提出了四项建议,应该说这是一个完整的比较好的决策咨询报告,值得引起云林县政府和其它县市政府及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关注和吸纳。

同时,她对如何进行“中小学的学校校务评价方案和实施”的“评价的评价”提供了蓝本和样板,尤其是所涉及的“四个层面、五个向度”也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第三,这是一份规范的、较为经典的采用问卷实证方法的调研报告。

研究方法的表述,从研究框架、研究对象、研究工具、资料处理与分析,表述得十分清晰。研究对象选取的说明,配有样本分配表,使人一目了然;研究工具交代的清楚,是研究者自编的问卷表,并经学者和实务人员审视定稿;调查问卷形式采取李克特五点量表。并配有后设评价调查问卷题目汇总表。(汇整表)资料处理采用SPSS计算机处理,并有平均分、T检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必要的薛费法事后比较。研究方法的表述具体、详尽、规范,给人感觉是研究方法的选用和工具的使用是比较科学、先进和可信的。我想,台湾在研究方法的表述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但同时,仿佛感到研究方法的运用尚嫌不足,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下面我对论文报告的问卷调查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真如报告指出的“校务评鉴是一项高度复杂且动态的建构历程,”我想,对“评价的评价”同样是一项高度复杂且动态的建构历程。尽管问卷设计比较全面系统,但要收集学校教育人员的意见,光靠问卷是不够的。而且问卷采用的封闭式问卷,题目都是规定的选项,没有开放题,学校教育人员其它意见怎么反映?应该说是问卷设计的一个不小的遗憾。

还有,审视调研报告以问卷为唯一手段,缺少访问、访谈和座谈;应该说一个不小的缺憾。另外,论文曾写到,云林县在100学年度(2011年)开始实施校务评鉴后,当学年度评鉴结果公布后,也曾引发部分受评学校对评鉴结果的异议。那么,主要的异议是什么?当年的异议现在是否还存在?这些“异议”应该引起关注和追问,这些看法和意见只有通过访谈和座谈,才能了解深入。如果对校长、主任、组长、教师分别访谈和座谈,定然能获得深入的、更多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和有价值的信息量。这将会提升实证报告的深度和厚度,加重咨询报告的份量。
第二,对反馈的重要信息有必要做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报告指出对“其中以半天时间的实地访评得分最高,达3.6分。我以为对这个认同度最高得分不应自喜,而应进行原因分析。是学校自评工作做得好,基础好;是评审专家确实是效率高,半天足以完成。还是教师嫌麻烦、不耐烦,认为半天足够了。

诚如论文撰写者所认同的“校务评鉴是一项高度复杂且动态的建构历程,”我不知道云林县学校评价有几位专家和评审人员,评审的4个项目:行政领导与绩效管理、教师专业课程教学、 友善校园与健康管理、成果展现与学校特色,具体二指标内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去考虑?通过什么方式去获取信息和资料?从上海对学校的评估,从我参加对学校评估的经历和经验,好象感觉半天不够。

还有,文章指出,评鉴标准:参照云林县国民中小学校务评鉴项目指针评分表;如何评价?如何打分?云林县教育人员清楚,也许台湾教育同行明白,但读者不清楚,我们大陆学者、教师不清楚,如果论文作些介绍会更好。评价标准是我们较为感兴趣的内容。

所以,很想知道台湾对学校校务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指标,评价方式和经验。应该说,这是我们感兴趣的内容,也是我很想了解、比较和学习的内容。这也是我选择点评这篇论文的初衷。

拜读陈教授和两位博士生的论文,开卷有益,收获良多,建议大家好好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