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先生致辞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4-12-1 10:34:00 人气:
尊敬的杨国赐教授、陈益兴教授、吴焕烘副校长: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参加2014年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 首先,我谨代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台湾嘉宾和与会的兄弟省市的教育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 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彰显的信息时代,上海与台湾都面临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方位挑战。社会公众对多元、优质的教育诉求越来越强烈。如何让学校更主动地、更有效地变革与创新,提升教育的内涵与品质,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教育问题。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学校内涵发展中的改革与创新”,非常有意义,这为两岸教育同仁提供了进一步交流和共同思考的平台,让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进一步表达的时机。我感到这种研讨交流活动非常有价值。这两天我也在想:学校内涵发展最核心的是什么?我以为: 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的追求一方土养一方人,刚才我在问候大家的时候,台湾朋友都会主动问候,我想这是台湾平时交流的一种习惯。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已经融入到日常行为中去了。为什么觉得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文化的追求? 一所有文化追求的学校不仅赋予了师生每一日的言行以气质,也赋予了学校中的一草一木、课程与教学以灵魂。一所没有文化追求的学校只满足于分数与考试,这样的学校只是考试的培训机构,它失去了教化育人所应该拥有的崇高的价值和信念。 所以,学校要对自己的文化传承有自觉意识,要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转型中理解文化。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学校才能更有追求,才能明白在新的全球环境、新的网络时代中学校的定位和追求。 有文化追求的学校一定是有责任担当的学校那么,当下学校的文化追求应该是什么呢? 我们以为,一所学校的文化追求体现在学校的育人目标上。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当下,学校要培养的人首先是应该有历史使命感,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发展自强不息的人。这应该成为海峡两岸的学校共同的价值理想。学校应该树立一种精神的信仰,这种信仰能够激发青少年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传承,敢为天下先。 学校的文化追求应该融入课程学校的文化追求需要有课程的支撑。课程的建构方向应该和学校的文化追求相一致。这就意味着学校所追求的文化要融入到课程中,从这门课程的目标、知识结构、实施方式、评价等核心要素上整合融入。我们的学校课程要让学生更加理性的思考、理解、内化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信仰,最终帮助我们的学生形成自由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和价值取向。这样的三个方向都应该和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 学校的文化追求还需要营造公共环境,激发校长和教师的共同行为我们需要有文化的校长和教师,更需要有文化追求的校长和教师。我们通常有一句话“有知识没文化”,讲的是什么意思呢?现代教育可以让一个人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懂得技术操作的人,但修养未必能立刻养成。当一个人没有文化追求后,知识再多,也是教育的失败。 校长对学校的文化追求的定位和主动性,决定着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宽度和厚度。校长应该引领学校群体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成为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和领导者。 这样的校长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对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对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判断和强烈的追求,对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责任有清醒的认识与评价。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校长还应该用热情将这种文化追求渗透到学校建设中,唤醒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认同。 作为政府,作为教育公共环境政策的创造者,我们应该激发校长的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追求,通过培训、论坛、职业发展导向、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各种公共教育环境的营造,激发校长和教师们共同思考学校的文化追求,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责任和担当的人。 今年是第18届海峡两岸中小学研讨会。“十八”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寓意非常丰富,十八岁就意味着成年,佛教里有十八罗汉,中国武术里有十八般武艺。刚才会议主办方——上海市教科院的领导和教师向我介绍了两岸交流的概况,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海峡两岸中小学研讨会的三个特点:底蕴基础深厚;教育菁英云集;学术观点多样。衷心希望上海教科院和嘉义大学能够深入合作,把它办成历久弥新的两岸教育学术交流的高位平台、具有影响力的优质品牌。 最后, 预祝2014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祝台湾教育同仁在大陆的研讨、交流与考察之旅顺心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