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教育研究所/师资培育中心教授 蔡清田
摘要
本文旨在论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与学习内涵创新,阐述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特别是「领域/科目核心素养」的意涵及其课程统整设计,经由国民所需的「核心素养」与「领域/科目」的连贯进行初步检核,发现国民核心素养能培育健全国民与终身学习者,可作为各领域/科目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课程设计的组织核心。十二年国教课程改革的国民核心素养培养需秉持渐进、加广加深、跨领域/科目等原则,可透过各教育阶段的不同领域/科目的学习来达成。国民核心素养可以引导各领域/科目内容的发展,各阶段领域/科目的课程内涵应具体统整并融入核心素养。各教育阶段领域/科目的课程内涵应能呼应所欲培养的核心素养,将各领域/科目课程内涵与核心素养的呼应关系具体地展现出来;但各领域/科目各有其特性而会有其强调的重点,各教育阶段领域/科目的规划应结合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及各领域/科目的理念与目标,转化及发展成为该领域/科目的核心素养,而且领域/科目核心素养可统整该领域/科目的「学习表现」与「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内涵之创新。
【关键字】:十二年国教课程改革、领域/科目核心素养、国民核心素养、课程统整
一、前言
本文旨在论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与学习内涵创新,就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国民核心素养与领域/科目的关系而言,国民核心素养能培育健全国民与终身学习者,可作为各领域/科目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课程设计的组织核心。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国民核心素养培养需秉持渐进、加广加深、跨领域/科目等原则,可透过各教育阶段的不同领域/科目的学习来达成。就国民核心素养与各领域/科目课程内涵的对应关系而言,各教育阶段领域/科目的课程内涵应能呼应所欲培养的核心素养,并透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评量三者的综合运用,将各领域/科目课程内涵与核心素养的呼应关系具体地展现出来;但各领域/科目各有其特性而会有其强调的重点,因此,未必需要对应所有的九项核心素养项目。而且就国民核心素养与领域/科目的连结方式而言,各教育阶段领域/科目的规划应结合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及各领域/科目的理念与目标,转化及发展成为该领域/科目的核心素养及学习重点,并视需要提供补充说明。国民核心素养可以引导各领域/科目内容的发展,各阶段领域/科目的课程内涵应具体统整并融入核心素养,但各领域/科目各有其特性,因此,毋需勉强将所有九大核心素养全部纳入每一个领域/科目课程内涵。
… …
点评:十二年国教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与学习内涵创新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主任 徐淀芳
各位台湾的先进、上海的各位校长、老师:
我看过蔡教授关于核心素养的专著,也专门研究过他对于台湾十二年国教在核心素养和学习内涵这个层面的研究文章。上海正好也在修订方案,所以研究了台湾和香港的,还是很有收获的。今天可能给蔡教授的时间太少,他只介绍了专著前面讲核心素养的一部分,还有后面关于学习内涵之创新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没讲。我就把自己学完以后的一些体会跟大家作一个分享。
首先,从研究的角度,我觉得台湾十二年国教方案的设计的逻辑性非常强,结构非常严谨。比如说,它是从最终国民应该有的一种表现或者终极的目标提出,学生应是一个健全的国民和终身学习者,从终身学习者的角度去架构它的三个维度、九个支撑的核心素养。这三个维度我觉得跟我们上海非常接近。它的三个维度叫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九条支柱是九个方面。上海即将颁布的课程方案关于核心素养大概是这样三个维度,社会参与、自主发展(至少这两条就非常像)和文化修养。上海确定的十条指标跟教育部不完全一样,名称大体是这样,在社会实践方面叫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都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性。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沟通与合作四条,自主发展三条,也有非常强的针对性。主动适应与创新、学会学习三条。文化修养涉及三个领域,叫语言符号与表达、科学技术与应用、人文与审美。如果把这十条与台湾的九条相对照,它的内涵都非常接近。所以这也印证了一句话:教育受到文化的制约,教育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我们所以这样相近,也许就是我们的文化有很多相近的地方。这是从目标层去看。
有这么个核心素养还不够,这个核心素养要成为一种教育,它要一段一段往下传递。台湾的核心素养的传递首先是确定了国民的核心素养,然后把它转变为下一阶,叫三个学段,这三个学段的具体要求相当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培养目标。这个转化还不够,因为我们的课程往往是通过领域或科目的形式来实现的,所以还要把这个素养与我们的领域或科目也就是每一门学科课程的素养衔接起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然后到了学科这个层面,它还要把学科确定的素养转化为学习重点。学习重点指的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表现。表现是什么?主要是学习经历与过程,也就是是怎么去学的。学科素养通过这些学习重点去加以落实。这还在文本层面。它后面还有一条。如果把这些和生活情景相结合,就可以转化为教学的行为。所以说它整个逻辑结构的设计非常清晰。
其次,从可能的实施途径来判断。第一,他有两个重要的突破。第一个突破就是将国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领域、科目的素养。这个转化是一个对应性非常强的转换。上海现在的水平做到什么呢?大概是一个呼应,就是学科的素养在呼应核心素养,它是把核心素养比较显性地直接转化为一个学科的素养。第二个突破是它把学科的素养转化为学习重点。这个转化也是非常紧密的。从这两点来说,我认为台湾学者的研究是有突破的。第二,它最后是把学习重点与学习情景相结合,去指导教学实践。所以它有一个教学实践的原则性方向。
所以我总的认为,他的这个设计既有非常严谨的逻辑,而且有一个可以实践的路径去操作,这在设计层面是非常难的。
最后,有几个疑惑与建议。
第一个,基于我们上海课程改革的经验,我觉得这样的一个设计要形成一个改革的共识其实是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比如说,我们的这种设计本质上都是一个课程专家的设计,它要转化为学科的东西。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在我们国内两者思路是不一样的,这个转化我认为非常难,在台湾它每一门课程拿出来以后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这个我不清楚。
第二个,就是学科专家与课程专家共同设计出来的东西,老师的认同度怎么样?如果老师的认同度不高,那么这个很好的设计未必能够转化为一种理想的实践,可能实践会跟你这个设计相差很远。上海就很痛苦这件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自下而上跟自上而下的结合研究让我们的老师有更多的话语权,让校长有更多的话语权非常重要。这是一条。第二条,在台湾的考试跟上海的考试是一样的,考试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不清楚这样的考试要求跟它的录取办法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也是困惑上海的事情。
我就说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