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优质学校如何实现突破性创新——以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后“茶馆式”教学研究为案例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4-12-2 15:19:00 人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冯明


摘要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来自一线学校的突破性创新,即在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核心技术等方面与传统教育存在显著差异的创新实践。优质学校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力量,但也面临着“创新窘境”。本研究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对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简称静教院附校,后同)后“茶馆式”教学做质性分析,探寻优质学校实现突破性创新的知识创造机制和创新动力机制。在知识创造机制方面,本研究提出O2O 闭环学习模型,即具有多重认知与行动任务、动态演进、以试验与对话为纽带的理性探索与实践探索闭环学习。在创新动力机制方面,本研究发现促进学校革新动力场形成的重要路径与策略,即风险控制、认知协调、自我实现与认知脚手架。

【关键词】:优质学校 突破性创新 后“茶馆式”教学 O2O闭环学习 革新动力场

一、突破性创新:基础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命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鉴于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的挑战与需求,基础教育面临全方位改革的要求(钟启泉等,2001;叶澜,2005)。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发布,掀起了面向21 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

这一轮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从改革的力度、范围与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就课改而言,本轮课改实质上是一次课程范式的转型(钟启泉,2003)。在学习理论基础上,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在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上,从强调单项的知识传递、囤积与技能训练的过程转向在对话、问题解决与批判性思考中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学者借助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课程变革复杂性分析框架,认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本质上是复杂程度最高的“价值变革”(靳玉乐、张丽,2004)。本轮课程改革对课程在结构、内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的整合,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对人们所持有的一些价值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是与课程有关的人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革。

... ...

点评:优质学校如何实现突破性创新——以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后“茶馆式”教学研究为案例
台湾国教院 助理研究员 林哲立


冯明老师这篇文章非常精辟,非常深入、贴近实务的论述和主张很值得台湾方面多多学习。简单谈几点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一,直击文化的课程改革与创新。台湾近期也经常接触到外来文化、外来教学理论的新的刺激,怎么样整合到台湾本土化的、在地化的经验?冯明老师也提到,从“茶馆”到“后茶馆”是一种改革经验的延续与传承,这是相当难得。这部分的典范转移,从知识的传递到行为主义到后现代的沟通互动、问题解决、批判思考,这种典范的转移,也非常契合台湾现在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的。

第二,冯老师提到这非单纯的创建而是复杂的革新。难得之处在于它不是一个短期的计划,当计划结束后,教师的动力或者是外在的支持、行政的压力没有了,革新也就结束。一种复杂的革新,教师能够把已经获得的、潜移默化的东西长期延续下去。“糖炒栗子”的比喻也是非常经典,不管是从上到下的行政还是从下而上的教师社群的开展,逐渐引导到整个教育的革新,这是很不容易的。

第三,循环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个是更难得,在一所学校能主动做实证性的研究,也是值得佩服。

第四,非单打独斗,教师共同备课。台湾这边的支持系统、保障系统也比较多,比如每学年教师应该公开授课等。冯老师报告中可以借鉴的经验是,教师的共同备课、公开授课、轮流试教的全体参与,不仅是需要试教的几位老师要准备,这跟台湾是很不一样,是一种集体备课的观念,这是蛮好的,对教案进行更深入的研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冯明老师也提到O2O闭环学习模型,提到风险控制、认知协调、自我实现等等,要请教冯明老师,台湾和大陆一样,常常是从上而下的行政指导,怎么样真正实现教师社群的推动或是创新教学的实践,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近期我看到台湾开始实行“慕课”的推动,也有一些示范学校,很多也是从教师社群开始,主动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形成社群。那么在学校层面上如何推动?如何从一两位老师推广到整个学校?教师社群怎样去运作?这些可以借鉴冯老师文中的经验。

最后总结四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一是创新,冯老师提到知识的螺旋,如何将教师内隐的知识外显,包括试教、观摩、跨领域的对话、试验等等,这些都非常不容易;第二是科研,科学的实证。根据PISA研究的结果,台湾的现状是高表现、高差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影响相当大,因此学校的课程改革更是必要;第三是务实,台湾大专院校的研究比较缺乏实证性的研究;第四是文化,本土化、在地化的部分。台湾在这方面有很多很好的研究基础,近期在台湾经常探讨的翻转式教育等研究,如果能融入到现场及过去的实践研究基础会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