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2014年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综合座谈&闭幕式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4-12-3 9:28:00 人气: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主任潘国青在综合座谈上的讲话


各位先进、各位贵宾、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2014年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已经接近尾声了。整整一天半,大家都非常辛苦。综合座谈主要是我和丁院长两人主持。一天半的时间,两个专题演讲:倪闽景副区长、陈益兴教授的演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伟鸣局长的专题报告;双方各8位专家、学者、校长,共16篇论文报告,16位专家的点评,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家都很有感触,请大家谈谈。

嘉义大学师范学院院长丁志权在综合座谈上的讲话


最后一个议程就是综合座谈。非常感谢上海市教科院细心的安排和规划。到现在,我们的球只打完上半场,下半场还会去参访。海峡两岸的交流持续的18年,我学习非常多。我来了很多次,见证了上海的发展,进步非常快。特别是2009年和2012年的PISA,上海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很不容易,非常佩服。周一下午拜访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了座谈,讨论上海和台湾近期的政策和实践。印象比较深刻的,上海随迁人口40~50%,比例蛮高,也是造成上海市中小学教育一连贯的问题。这是教育实施的一些背景。

研讨会的组成分子有三种:大学的研究者,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如上海市教科院、各区县的教育学院),中小学的校长和老师。这种组合很好。听到的演讲有理论的,也有一线实践者的发表。从理论的知识到实践的知识都有。另外,也了解双方教育目前碰到的问题,包括台湾和上海的。我们第一天到上海教科院,跟教科院同仁也探讨,目前的教育重点在学生,主要关心学生,还有老师的部分,刚刚夏院长提到老师本身是一个建构者和执行者。另外,是学校的场域、课程的部分,是最重要的。各方面做一些研讨,回去后要再慢慢消化,做一些反思。

明年轮到嘉义大学主办,欢迎上海教科院再组团到嘉义大学进行研讨。

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方德隆在综合座谈上的讲话


主持人、各位代表:

大家午安!我是第一次来到上海,从周一中午来,晚上就迫不及待地各处走走,走了上海的外滩、南京路,也到豫园去了。刚刚百度了一下,来上海一定要去的地方,我们几乎都已经去过了。我们会再深度地游。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非常好,“学校内涵发展中的改革与创新”。教育的核心是课程与教学,本人是课程领域的。整个一天半的研讨中,谈得非常多。比如倪区长针对上海基础教育转型提出了前瞻性的六项策略。这六项策略台湾也用得到。

两岸的基础教育有共同的基础。如清田院长提到台湾正在进行十二年国教课程纲要的改革,上海是中国教育的先驱。在做核心素养时有共同性,不管是三面九项还是十项。有共同的基础。面临的问题也差不多。学者专家、学科专家和现场老师之间的三角关系,要做比较好的联系。

早上很精彩,谈到道德教育,是两岸都很重视的议题。个人觉得道德教育有很多的方法和策略,早年用的是教条式的方式。实际上教学有很多方法,贵在得法。可以采用比较多的方式去进行,比较重要。

另外,也谈到师资培育的议题,是如何落实到课堂的教学,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师资培育。课程设计得再好,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师资培育一定是将来核心的议题。希望把明年海峡两岸交流的议题定调在类似师资培育这样的议题上,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师范教育是很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看到黄浦学校的校训是先人后己,以人的发展为本,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作为办学的理念,学风是勤学、踏实、多思、进取,教风是严格、踏实、敬业、创新。刚在走廊上也看到蔡元培先生的“新五育”,注重道德教育。从1911年开始,就谈到道德教育。“新五育”经过百年,崇尚自然、发展个性、以儿童中心的思想是很棒的。

整个研讨会,用蔡元培先生的话来说:“不以自己的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的思想来束缚自己”。这样的研讨会是很有价值的。不同的想法可以相互激荡。个人第一次来这里,收获最大是我,谢谢大家!

台南市文元国民小学校长黄振恭在综合座谈上的讲话


尊敬的吴副校长、杨教授和各位师长辈的教育届的先进,及海峡两岸所有教育的伙伴:大家中午好!

今天用一个感谢和两个“三”来做一个感想报告。

一个感谢:非常感谢潘主任和上海教科院的接待,非常得周到。一到我们就收到比校长官印还大的印章,非常用心!印象深刻的还有茶歇时间,让我们看到上海多样化的物产。小点心,不浪费。

两个“三”:

1.第三次来上海:第一次是1999年,过境,外滩人山人海,当时感觉还比较乱;第二次是世博会,住了两天,感觉中国的伟大,在世界上有很好的地位。第三次就是这一次,难得能住四天三夜,每个晚上都要去深度旅游。真的让我感受到:不管是硬件高楼大厦的进步,还是文化的底蕴,非常感动。难怪上海在PISA的监测中连续两次得到世界第一名。六年前也看过香港,确实发现上海有这么棒的组织来做支持,非常敬佩。

2.三个好:

台湾从1998年开始推动教育改革,包括开放教育、小班教学、九年一贯课程,一路以来,到今年,真的就像陈教授所说,十二年国教正式推出。上海也是在做这样的变革,主要的目的确实是深入学校课程的变革。就是像论坛的主题“学校内涵的发展”,直接踏足到老师的教学成绩。正如吴副校长所说的,学校的文化与老师愿不愿意变革,是自己跳下去还是被校长推下去,作为一线校长的策略,个中的巧妙非常不容易。

第一个“好”:好学校——谢谢陈益兴教授告诉我们:精致教育理念之下怎么去建构一个好的学校很明确的指标;王局长每年都有调查。

第二个“好”:好校长——看到卢湾的虞校长在课程推动上的贡献;坤灿校长的分享,虽然他的学校在台湾算经费很多的学校,但重点不在钱多,而在于怎样将理念运用实务之上。非常敬佩!

第三个“好”:好老师——诚如夏教授所说:老师的隐形知识怎么愿意变成显性知识?今天我们看到上海教科院及所有与会者愿意把各位的隐性知识报告出来,还有很多实证材料,对我们的感受非常深。台湾是少子化,我们学校比较特殊,还在增班,黄浦区人员的增加,是我可以多多学习的地方。

总之,很感谢大会精心的安排,这样的论坛让我非常敬佩,谢谢各位!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校长杨志渭在综合座谈上的讲话


谢谢海峡两岸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先进!今天谈两点感想:

第一,是会场之外的,非常感谢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教育学会及黄浦区做出的精心安排,让我们聚集在这里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朋友们友好和谐、亲切美好。大陆的朋友可以向台湾朋友学习这种幽默、大方。

第二,对会场之内的感受,有这么几个关键词:

宽度——宽度来自会议研讨的内容很宽阔,有政策层面的,有学校管理的,有课程建设的,有队伍建设的,等等。从时间来看,有研究课堂上的,有研究课外的(如台湾姚教授研究的是数学补课的问题,这是大陆地区没有过多关注的)。内容很多,有理论研究,但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有实践研究,但也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从空间来说,台湾来的朋友有很多县的,大陆也一样,有来自华东地区为主,也有来自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校长们。这个会议扩大了影响力。

深度——整个会议的研讨在聚焦的点上,有如何把优质教学办得更优质,优质学校找到突破口;也有如何把差的学校办得更好。在会议中,你来我往,有很深刻的碰撞。特别是作为行政官员,王局长在会上表达的安静、办教育的等待,这种办教育的大气。作为搞学术的希望很短的时间出成绩;作为官员,在这样一个大家很希望很快出成绩的时代,王局长的一番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高度——两岸教育界的朋友们都聚集到如何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来架构课程,有各自高端的研究。

温度——研讨中有报喜的,多数校长介绍了学校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当然,姜教授讲到道德教育有所滑坡,也是很好的视角。

总之,这次收获很大,期待下一次再相聚,再有收获!

新疆克拉玛依第十六小学校长董梅在综合座谈上的讲话


尊敬的海峡两岸的前辈、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行知联盟”的一员,来自新疆克拉玛依第十六小学,今天很荣幸潘国青主任给我一个交流心得的机会。

首先,感谢潘国青主任及所在的机构给我们提供了精神大餐;感谢“行知联盟”的盟主晓庄学院附属小学校长鲁照斌先生能带领我们“行知联盟”的成员有幸聆听大家的学术研究及格致中学、上师大卢湾实验小学、华政附中、南科国际实验高中、高师大附中等名牌学校的成功范例。内心一次次被感动,思想一次次被碰撞。感佩海峡两岸教育同仁承担社会责任、传承文化的自觉,谢谢大家能给我们提供这样的精神大餐!

当然,此行仍有遗憾,给大家交流发言的时间还太少,对于初探者来说,要想窥名校的全貌,向大家深入学习,还需要回去细细拜读。但是我们担心,即便如此也难学习大家的精髓,所以期待下次能在台湾再一次跟随名家,跟大家零距离接触,期待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引领大家成长。

最后,也欢迎在座的同仁们,海峡两岸的前辈们,希望大家能到新疆,能到我们打造世界石油城的克拉玛依,指导我们的工作,期待再次重逢,谢谢大家!

嘉义大学副校长吴焕烘在综合座谈上的讲话


台上所有的领导、台下所有的教育同行:

我是参加很多次,但没有潘主任参加的次数多。

两天的研讨会,我们可以了解教育有大环境的限制,但是学校的小环境,学校还是有所作为。所以校长不但是一个管理者,也是一个领导者。要把方向、愿景、目标抓对,带着团队把该做的事情落实下去。所以,校长是一个关键人物。校长要经常反思。校长若没有经常反省,就会半夜惊醒。

行政人员是在办学,老师是在教学,学生是在学习。围绕一个“学”字,学的主体是学生愿不愿意去学,愿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乐于学习,到最后达到教学的目标,这是大家都要省思的,必须要形成一个团队,才会有一个好的成果。

教育不是万能,但有无限可能。教育没有什么奇迹,但要大家不断地努力去累积。今天我们做得好的事情,是因为昨天我们做得很多的对的事情。所以,需要有前面的努力和累积,及后面人的继承、发扬和创新。

特别感谢上海教科院院长、前院长、潘主任等团队的努力、安排、策划,黄浦区的王局长带领黄浦学校的同仁们精致的安排!非常感谢和感激他们热心和细致的安排!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各位热心的安排,台上才有精彩的演出,谢谢各位!

最后,要谈的:教育永远有问题、有困难,但是有办法。有一个王先生皮夹拿出后,里面放着爱人的相片,别人都称赞他结婚多年,皮夹里还放着太太的相片,真是有情。老王说:“是啊,我一直带在口袋里”。有一天,这个人碰到老王的爱人,说“王太太,你先生真是个好情人,到现在皮夹子里都放着你的相片”。所以王太太就买了很多好菜慰劳先生,说“你真是有情有义,我没有嫁错人,听说你皮夹子还放着我的相片”。老王说“是啊,我在办公室碰到困难问题的时候,就把皮夹子打开,看着你的相片,说世界上最难搞、最难缠的问题我都能解决,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所以教育永远有问题,但教育永远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预祝明天的教育比今天的教育会更好!祝各位身心愉快,事业顺利!

也谢谢这两天及往后的招待,这几餐大家都说吃得很好。我总结三句话:菜有滋有味,地有水有景,人有情有义!未来是羊年,三阳开泰!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局长王伟鸣在综合座谈上的讲话


各位同行:

两天的研讨非常成功,我谈两点体会:

从我本人来讲,获得很多。获得两种:一种是我本来就想探求的,一直在探求“五个好”:什么是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好学生、好课?我一直和老师讲,“你要做好老师”。但我担心老师问“什么是好老师?标准有吗?”跟校长说“你要做好校长”,还好校长没问我何为好校长。虽然这些问题很朴素,每天都会面对,每天都在想,但没想得很清楚,一直需要想下去。在同行中有很多先进的想法,这样的交流是非常好的机会。另一种,是我没有想到的,学校做得太好了。如嘉义女中的服务学习,我没想到,一个女中,不是老师搀扶他们服务,不是校长给他们很多钱,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去组织、安排,服务中教育的功能比服务本身更重要。服务可能影响一批弱势的人,但服务的过程就培养了一批学生。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教育,而且比课堂教育更鲜活。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把原本有的一点点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的机会都抹杀了。嘉义女中的做法非常了不起。

过程中也受到很多启发,两地有共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问题;有共同的问题,不同的做法;也面临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政策,大家的做法相互之间得到很好的启发,讲得都很有价值但都很短,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深入展开。实际上教育的问题是蛮复杂的,靠三句两句是很难讲清楚的。我想,将来潘主任提供更多的机会,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深度交流,过程中一定会有提高。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汤林春在综合座谈上的讲话


台湾先进、大陆同仁:

上午好!

第一句话,我要代言,代陈国良院长、张珏副院长、吴强常务副院长/书记,特意要求我感谢台湾教育代表团,感谢你们的敬业精神,在论文发表和点评、交流中的智慧,及呈现出的台湾教育优良的现状。诚意邀请各位台湾同胞随时过来交流,探讨教育中的共同问题。几位领导和与会代表的发言,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其实,我们之间的交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其实很多时候,共同的问题、不同的解决方式就需要我们共同的碰撞,一起来探讨。刚刚王局长讲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用角度、不同路径去解决,我们都会有体会,有不同过得收获。院长再三要我讲这句话:希望大家常来常往,促进两岸的教育共同进步。

第二句话,感谢,有三层意思:感谢潘老师及活动的开创者杨校长等。我是一个受益者。活动最初是潘老师、前任院长胡瑞文等的坚持,非常得不容易,活动非常好,是我们不同部门共同协作、共同支撑,才走到今天。希望这个活动能够继续下去,感谢前辈们开创了这个平台和通道。第二个感谢,今天的会场很好,大家依然精神百倍来听大家的发言,尤其是台湾同胞,要感谢大家。一天半的时间虽短,内容丰富,很有启发。在一天半中在大容量的活动中坚持下来,非常不容易,感谢大家的真诚参与和积极合作。第三层是要感谢黄浦区的同仁们,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他们为了筹办此次会议,动用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今天下午要参访的两个学校也做了精心的准备,希望王局长能把这份感谢带到两所学校,也带到黄浦学校。

第三,要讲收获。今天会议主题是“学校内涵发展中的改革与创新”,上海通过80、90年代的大力推进后,硬件条件不是主要的矛盾,重要的是内涵发展,如何从软件的角度使我们的教育和学校优质均衡。当初提了五个转型,但到目前为止还没完全转过来,其中的重点是课程、课堂教学、教师、学生、管理、文化如何提升的问题。这次的研讨,给了我们目前这个阶段可以提供的答案,如,我们认为:校长应该有领导力,而不仅仅是有管理力;教师应该有发展力,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教书匠;学生应该有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能力;课程应该有适应力,而不仅仅是外在加的与核心素养无关的东西;学校应该是有内涵发展力的。教育的问题是复杂的,相信以后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肯定会有不同的、更先进的答案。

第四,要讲希望。今天的会议是第十八届。一进会场,我们的领导就讲十八是成人礼,不容易;十八是“要发”;而且我们是11月18日,“要要要发”。我们希望通过海峡两岸的交流,使教育“发起来”,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起来”,使我们的孩子通过研讨和实践真正得益,使他们更好地、身心健康地发展。

嘉义大学讲座教授杨国赐在综合座谈上的讲话


潘主任、王局长、汤所长,各位教育的先进,女士、先生们:

大家中午好!已经到快要圆满结束的时刻,大家都有所表达了。十八年来,我的感受是上海市教科院在议题的安排、场地的安排,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更进步。从周一到上海,我很感动。潘主任和教科院的同仁,到那边是热烈的接待。虽然只有一天半,大家都感受到他们的热忱、他们的真诚、他们的细心。真的是让我非常非常得印象深刻。这次研讨会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中,两岸都希望今天的教育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更好!这就是进步的动力。动力要靠两岸的老师、校长、领导者的精心擘划,才可能达成。大家刚刚都谈到教育的问题很复杂,的确很复杂。不过,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希望把教育办好,这就是动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再难的事都可以解决。所以我们希望能够达到“止于至善”。教育是带动社会进步,带动国家发展的很重要的动力。所以,不管中外,不管进步的国家还是经济落后的国家,领导者都重视教育,希望通过教育的翻转来带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更进步。今天在座的两岸的老师是伟大的功臣,伟大的创建者,我们的责任很艰巨。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从来没有悲观的权利,只有积极主动去创新,去追求卓越,相信两岸的教育同仁都有这样的共识。从一天半,我们看到大家积极努力、追求卓越的精神,希望能带回到各个岗位上,齐心协力,共创更光明的未来!这一天半,透过不同的角度、途径,大家都希望能追求卓越。祝福今天所有与会的教育同行身心健康,工作愉快!祝两岸教育的进步让我们的两岸更加和谐、更加发展!这是我们所期望的,这是我们的目标。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主任潘国青在闭幕式上的讲话


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刚刚台下四位代表和台上五位的发言,对研讨会做了非常好的小结。我要说两点:

今天会议的成功离不开黄浦学校张宝琴校长领导下的团队的支持。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两岸研讨会从1997年以来是十八届,之所以一届一届连续不断,每次有主题,成为一个连续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是两岸专家、学者、行政长官和校长们共同的努力。我们共同期待两岸的交流明天更美好、更辉煌!

2014年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