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吴念阳
摘要
上海师范大学自 2008 年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是全国第一家招收免费师范生的地方院校。从2011 年开始,我校组建了用我校首任校长廖世承名字命名的“世承班” ,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人文情怀,基础厚实,爱生善教,终身发展”的卓越教师。我们按照“三高”模式(高培养标准、高比例提升学历、高比例海外访学)培养卓越教师,具体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第一,招生环节——不断完善招生模式,把好师范生入口关。第二,课程环节——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第三,师资队伍环节——选派优秀师资力量,配备拔尖双师指导。第四,师德培养环节——重教爱生抓品行。第五,专业实践环节——实施浸润式实践教学,树立未来教师职业认同。第六,海外教育见习环节——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对比吸收中外教育精华。第七,U-G-S模式--建立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模式。第八,启动本硕连读,提高培养层次。第九,科研实践环节--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项目、科学研究项目支持。第十,争取社会赞助基金奖励。七年的努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初步建成了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师范生 免费教育 卓越教师 世承班
2007 年,国家在六个部委直属师范大学开始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第二年,上海师范大学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正式开始试点地方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工作。 市教委对上海师大的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给予了极大帮助,除密切关注、随时给予指导外,在经费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1 年,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组建“世承班” 。 “世承班”是以学校首任校长廖世承先生名字命名的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蕴意“世代相传、承前启后、面向世界、借鉴创新” ,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情怀、基础厚实、爱生善教、终身发展”品质的卓越教师。
... ...
点评:对《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探索》一文的评论
嘉义大学师资培育中心 蔡明昌
主持人,来自对岸的先进、领导,在座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够来担任副院长《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探索》这篇大作的评论人,在拜读过吴教授的文章以及刚刚聆听吴教授的讲解之后,心里面更有感触。因为我本人20几年前本身就是一个公费师范生,其实我们的主持人吴副校长当年就是引领我如何去为人师表、踏入教育职业的恩师之一,借这个机会跟吴副校长说一声感谢。
绕了一圈之后我又回过头来,现在担任师资培育的工作者,我本身又是一个师资培育的工作者,我今天看这个文章感触很多。
首先,吴教授的这篇文章里面把上海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办理状况分成十个面向来做讨论和报道,这个部分非常清、详尽,一些具体的做法。或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说得非常清楚,其实在文章里面写得非常具体。我想这个部分可以让我们读者对于当前这个班的办理情况有了解之外,另外一方面,我想对于台湾现行的师资培育制度的推展有相当程度的启发。
我在阅读吴教授文章之余,我本身因为担任师资培育的工作,所以我不断会以台湾的现行制度来做比较。我发现我们刚刚从这十个面向来看,很多机制是两岸共有的,我们用的名称不一样。例如说我们之前的说法是公费生,吴教授这边提到是免费师资生。台湾在1994年之后,因为师资培育多元化,所以师范生全公费培养的模式已经慢慢不见了,现在还是有部分公费。第二个部分包括提到见习式实践教学,其实在台湾的师资培育过程当中,我们包括学生的教学实习以及毕业前会有一个集中实习,大概是三个礼拜左右,以及毕业之后的半年的教学实习,我想应该都是可以跟吴教授提到的见习式的实践教学做呼应。另外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是临岗实习的部分,台湾在嘉义大学每一年的暑假都会办理称之为“教育始怀者计划”,这个计划会让师资生到偏远的学校去进行比较弱势生的辅导和教学,这个部分也很接近刚刚吴教授所提到的。包括社会实践项目,就是我们这边是规范我们的师资生在毕业之前必须要有40个小时的服务学习时数。在国考的部分,我刚刚从吴教授的文章当中提到,在2016年规划开始要进行国考,在台湾从2005年左右开始第一次的考试,到现在已经超过十年了,这部分大概是两岸机制所共有的。
有一些机制我觉得非常特别。我想这个部分台湾未来也可以去学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招生的环节。招生环节的部分在台湾师资培育学系所招收的师资生有两个管道:其中一个管道是直考,就是直接考试凭分数就录取了,这些师资生进来以后,对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是不是以教育为职业,是不是真的适合走这条路,其实从分数是看不出来的。我想我们可以从上海师范大学提供的机制,并重学科及面试。多元面试的部分,包括心理测验、专家面谈、小组讨论的部分,我觉得这种方式对于挑选适合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年轻人相当适当。在嘉义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每年也会就我们学校大二以上的学生来进行筛选,来进行师资培育。不过我们也是只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笔试,另外一个阶段是面试,但是我们面试没有像贵校一样内容丰富,我们每一位师资生大概7分钟左右的面试,我想这个部分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另外一个部分是关于今天几场演讲下来非常重视的,就是师德培养。因为这个部分很难,有很具体的KPI值、很具体的目标,因为必须要潜移默化中慢慢感受。所以这个部分我想吴教授跟我们提到的,透过优秀的德育典型的案例寻访以及通过校友访谈,我想对于学生的师道师德这方面的潜移默化一定会有所帮助,一定会起到作用,我想这个部分非常好。另外一个部分是关于科学研究项目的部分。在台湾现在并没有针对师范生直接给予科学研究方面的补助,我发现上海师范大学做到了。我想这个部分对于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跟实务结合是非常有帮助的。最后吴教授有一段话我非常同意,她说师资培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四年的本科生培养是不够的,我个人深有同感,我个人在念师范学院的过程中感到,我从大一开始每天学校不断给我的学习就是你将来就是要当一个老师,你的行为举止各个方面都是要为当一个老师来做准备,我觉得这样的感受现在在我们的师培中心,我们只有两年的培育,这两年当中其实是看不出来的,没有办法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我觉得这个部分很重要。其实这个部分也是刚刚吴教授所抛出来的问题,精师的培养我想很容易,那么人师的培养我觉得没有办法和市场的机制,短期是没有办法培养出来的,这方面我也非常赞同吴教授的看法。
在拜读吴教授这篇文章的过程当中,我个人也有两个小小的小疑惑,我想在这里也希望能够获得吴教授的解惑。首先吴教授刚刚提到,贵校在筛选师资生的过程当中,我刚刚看到的数据是3200位最后录取41位,就是说录取率比较低,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能够保证我们所进来的学生确实都能够走教职的这条路?7年下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是主观或者是客观的因素他发现自己不适合,有没有放弃的例子?上海师大有没有淘汰的机制?
第二个部分是有两个名词,一个是免费师范生,一个是普通师范生。我想贵校应该同时有这两种身份的学生,今天介绍的应该是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我想了解普通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和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有没有差别?差别在哪里?我个人疑惑的是如果未来这两批学生都是要为人师表,都是要到中小学去当老师的话,那么培育的模式需要有所差别吗?如果是有所差别的话,那么重点在哪个地方?如果是没有差别的话,那么免费师范生和普通师范生之间的差异难道就是一个免费而已吗?在台湾过去的公费生其实很大的吸引力是毕业之后我们由政府来做分配,就是保障就业,会吸引很多人,尤其是需要社会垂直流动的比较中下层的孩子。我不知道免费师范生在运作的过程当中是不是有这样的机制?我想就这个部分求教一下吴教授。
我的评论就到这边,谢谢。
【以上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讲话者审阅,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