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于国中小微观粒子教学之开发与应用
吴文龙
国家教育研究院课程及教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徐俊龙
新北市立永和国民中学教师
唐尉天
奇为有限公司工程师
摘要
台湾目前正值新一波课程改革,其中自然科学领域课纲(草案)为达成国中小的概念衔接,将部份微观粒子概念安排于第三学习阶段(五、六年级)。为响应教学现场的需求,本研究藉由扩增实境的新兴科技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同时开发相对应的教学设计。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与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 AR)为目前经常提到的实境模拟技术,VR与AR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空间的取代程度,AR仍是在现实空间中显示虚拟效果,为本研究主要运用的技术,优点是能与教材内容直接连结。本研究之研究法采取无结构访谈法,访谈过程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受访者自由说明开发历程中扮演的角色与相关回馈,第二阶段由研究者针对第一阶段之内容拟出大纲,以特定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访谈对象为国中与小学教师各1名,系统开发工程师1名。本研究所开发之微观粒子扩增实境教学(Interactive Microscopic Augmented Reality, IMAR)包括物质三态之粒子运动模拟与三态变化过程模拟,已取得专利(吴文龙,2016)。IMAR之特点为:(1)以3D仿真程序取代动画,用户可由各角度观察粒子运动;(2)特效与教学相互搭配,如粒子的颜色标示可以协助使用者观察粒子,又或粒子运动轨迹与屏幕截取可以提供共学时的讨论。本研究之研究结论如下:(1)扩增实境的建模历程需要经历反复修正的设计,且应与动手作活动应相互配合,以达成虚实互补的功能;(2)教学用的粒子模型与科学模型目的不同,更注重特效与教学方法的配合,增加软件与现场教学的关联性;(3)扩增实境应透过互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多元表征,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透过撷图等功能让学生可以分享和讨论学习内容,呼应课纲中沟通互动的理念。
关键词:扩增实境、微观粒子教学、国中小阶段、自然科学领域课程纲要
前言
根据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学领域课程纲要草案(国教院,2017),本次领纲内容为衔接七年级生物的营养成份与扩散作用,将部份微观粒子概念移第三学习阶段(五、六年级),包括物质由微观粒子组成及运动。因此本研究针对微观粒子开发一系列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 AR)的内容,将原先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粒子模型呈现,以利课纲实施后的教学需要。
本研究在开发扩增实境的过程中已累积许多开发的经验,可针对此类开发新兴科技融入教学之历程提供相关建议。在本研究中主要运用的科技为扩增实境,此扩增实境教学软件名称为交互式微观扩增实境(Interactive Microscopic Augmented Reality, IMAR)。在计划中,增进扩增实境与使用者的互动性为最重要目标,不同传统上一个目标图仅能对应单一AR内容,IMAR可依用户先后扫描的图片,可以出现不同三态变化现象的扩增实境,此部份已取得新型专利(吴文龙,2016)。最后,本研究透过自然科学相关教师与资讯工程人员之合作开发历程,了解不同专业背景人员对于扩增实境教学开发的需求与困难,提供未来运用科技融入教学的引导与建议。
综合上述,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藉由开发微观粒子概念扩增实境教学(IMAR)之历程,了解研发团队对于开发新兴科技融入教材与教学之多元观点。
(二)以本研究开发之微观粒子概念扩增实境教学为例,探讨扩增实境教学的开发重点与应用。
……
点评: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于国中小微观粒子教学之开发与应用
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 赵伟新
谢谢各位老师,我又回来了。刚才我介绍我的名字叫赵伟新,实际我这还是很顽固的,我是赵伟新,现在还没有微信。实际上我是不符合这个主题的,被我混进来了。混进来也有好处,我读到了这么好的一篇文章,正因为有这样的机会,读到这样的好文章。
这篇文章是《扩增实境于国中小微观粒子教学之开发与应用》。大家一看这个名字,文龙、俊龙,我们就想到这样的图景。为什么这篇文章这么厉害?这个团队厉害啊,两条龙在天空畅游,所以他们做出来的东西肯定好,这是我看了文章以后的第一个图景。接下去五个方面:
第一个图景就是文献综述当中,图一真实到虚拟环境的连续区,应该说是我扫盲了。我本来英文是文盲,英文要扫盲很难,但这个相对现在因为自己有这个学科背景,相对来扫盲容易些,我一看知道了AR、VR什么差异,差异在于真实环境的差异,对吧。一个更靠真实,一个更远离真实,这是一个差异。共同点,他们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得我们科学学习可以更有效、更生动,所以这是第一个图景,也就是我们刚才吴研究员所做的介绍。
接下去看了研究方法以后又有个图景,我们三位先生一同研发的这篇文章。三位先生采用的是无结构访谈法,那么文章当中的微观粒子扩增实境之建模历程,扩增实境教学开发的困难与突破,专业背景在研发中的角色等内容,清晰地呈现了我们三位先生团结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努力探索的场景。正因为需求方的不断回馈和设计方的不断修正,保证了我们刚才看到的最终的成品的品质,这是第三个图景。
那么接下去,我们研究成果当中,实际上我当时看到以后是两幅图景。
一副是物质状态不变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结构图,结构的模型;另外一个是状态发生改变时,又是一个结构图。那么这里面我们三位先生基于学生的需求,采用纪实性的3D模拟层次,研制了这样一个,我连起来读不来的,我只能一个一个读,IMAR。这个系统应该说解决了什么?就是我们小学生要去学习这个难点。在我们上海,我们没有这块内容。我们只是让学生学有三种状态,状态在一定条件下会改变。至于改变,这三种状态后面改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探究,要放到小学肯定是个难点。那现在台湾这边是放到了小学六年级,相当于我们这边初中一年级,我觉得也比较难。所以有了这样生动形象的东西以后,我想学生难点就可以突破。所以我们三位先生的努力,刚才我们看,因为看文字的时候没看到这个真实的图像,我刚才通过视频看到了真实的图像。我们三位先生的努力,应该说这计划的目标得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认识过程,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得到深刻的认识,学习的难点我觉得可以突破。
我脑子当中产生的第六幅图像,是在看研究结果与结论的时候,我觉得我这个头脑当中产生了一个非常睿智的头像。这三位先生非常聪明。为达成虚实相符,本计划的各项AR内容都可以有实验操作,以三态变化之升华为例,教学搭配了干冰升华实验,提供了未来推广时教学参考。也就是刚才我们林教授提出的一个疑问,我们用了这个东西以后,传统的东西我们怎么保证?探究的时空如何保证?这里面实际上与我们上海2002年提出的一个观点,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坚持、继续坚持的观点还是非常相符的,就是做好已有实验,我们这个实验有呀,用好身边的物品做实验,我们也有呀。那么接下去我们科学教学,必须与信息技术去整合。整合了以后,实际上我们的探究时空又发生了改变,这肯定会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都要去努力的。
最后一个情景就是我们的研究展望,展望大家看到这个小孩子什么?现在实际上在上海这种情况已经不多见,为啥呢?受考试压迫,我们现在分分计较。那么我们的老师、学生在实验上都不怎么重视,那么注意,有了这么好的东西以后,我想我们像在IMAR中的行动装置的镜头角度可以全看到全方位的粒子运动状态与轨迹,你看多好。那学生用扩增实境,有了更好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更喜欢我们的科学课,学生更喜欢我们的科学老师,学生更喜欢我们的科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到三个喜欢,这是我学习后脑子中出现的七副图景,非常感谢我们三位先生。
当然最后,我本来不知道最后要提一些问题,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会,没经验。所以我也就提两点想法:
一个是我在文章当中看到,我们三位先生把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结构,包括物质状态的变化,都归在化学里面。我自己是物理出身的,这个都是我们物理课的内容,那么你现在归在化学里面,我觉得这样的表述还不怎么最好。最好你要表述成我们物理人满意,化学人也满意,这样是不是更好,就不挨骂了。否则物理人要有想法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我们做这么好一个,那么在其他的小学科学课的、中学科学里面,你们还有什么点想在这边在做些文章的,我也很想听到。因为这一块我们上海也有一些实践,我们也想继续把它做好。
谢谢三位先生。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