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中的学习分析与教学改进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 吴蓉瑾 袁秉
摘要
云课堂中的学习分析与教学改进,明确“学习分析”的概念、分析的对象以及利用的技术和数据的来源,接着充分考虑“云课堂”中“学习分析”的可能性,
同时,介于云课堂具有获取信息的高效性、资源的无限性、教学的专一性,云课堂聚焦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涉及到教与学的方方面面,重点关注了两方面:调整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自主;获取详细分析结果,使课堂评价更科学。
我们在研究中收集、分析了学生的各类数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改进了教学设计,形成了云课堂研究推进的五大策略:从单一分析走向多元分析;从浅层分析走向深层分析;从学科分析走向协同分析;从应对式改进走向按需式改进;从教法改进走向学法改进。
云课堂是拥有信息化设备的课堂,但是它不是设备、手段的炫技。它是教师通过合理使用设备,充分尝试实践,促进教育理念跟近,教学行为改变,教学模式探索,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研究。
通过云课堂技术研发探索技术支撑下的学习分析的方法、途径并确立教学改进的行动方法和路径。包括云课桌、云朗读、云手表、彩云图书馆、云心理平台、云厨房的系统设计和功能开发。云课堂支持下的教学改进包括指向学习分析的教学行为改进和基于产品技术的学习方法改进。
关键词: 学习分析,教学改进
第一部分:云课堂的起步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始建于1932年,至今已有85年历史。本世纪初,我校开展了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让我们每位老师认识到这样一个教育理念—— “健康情感育人,幸福学习成才”,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亲密互助,和谐互爱的师生关系,根据每位师生的发展需求提供适切的,完整的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在校园中广泛使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不断被开发的前提下,2010年底,我校又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提出“云课堂”的教学新理念。我们利用Ipad等技术工具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都被真实地记录下来并且及时反馈给教师,从而使得教师能够最大程度地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情感教育和信息技术这两条线贯穿融合,主要以“云课堂”在课堂上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应用为主要研究目标,旨在研究“云课堂”的开发、云课堂如何在小学课堂中的有效使用和推进以及如何在课中、课后利用“云课堂”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设计、跟进指导等。
……
点评:“云课堂”中的学习分析与教学改进
嘉义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发展研究所教授兼召集人 叶连祺
大陆的教育伙伴,台湾的教育伙伴,年轻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各位教育伙伴进行学习。这篇论文对我启示非常大,也对我有很大震撼。因为两个礼拜之前,我才到上海去学习,然后到湖州去学习,我发现上海教育发展真的非常迅速。今天报告的主题非常前端和前沿,我不敢做点评,我只能说分享一些读书心得,因为在听取过程中有太多疑问,因此后半部分更多的是一些请教。
首先,我做一些简单说明,这篇报告真是很精彩,让我非常震撼,想不到大陆的科技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发展竟然这么快速。
其次,文章的焦点是一个云课程,其实课程里面最重要是教和学,教和学有两大主角,对应的主体就是学生和老师。这部分内容报告中其实已经包含进去了,并且这篇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有所包含。其实在报告中更令我更震撼的是云课程的实践,这种课程其实是一种综合性课程,或者说是跨科技的一种学习,我们仔细揣摩分析其中的很多理念,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味就很有乐趣了。在具体的云课程学习中,首先是精熟学习,然后是合作学习,最后就是发展学习。这在课堂里面叫班级经营,我们也叫课堂经营,然后在云课堂里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应该也是具有很大改变的。另外校长部分讲到的理念应该有改变,这个理念在台湾叫做智能推进科技领导,这也是当下发展的主流。还有是数位管理理念,我想这部分也是非常先进。然后另外还有结合大数据的分析,那其实在评量部分我想他们也没有忽略,这边应该有适应化测验的一种结合。
前面是对报告的一些感悟和见解,现在就是想请教一下,云课程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系统,它应该是从收入、处理、输出这三个角度去思考。从收入阶段看,云课程它是一种高科技的结合,它应该主动密集,知识密集,和时间密集和技术的密集。我就有很多的疑问,第一个疑问是既然是知识密集和时间密集,那么参与老师包括骨干老师在内的组合,该如何去平衡老师的工作负荷,怎么去保障老师的工作时间,如何评价老师等等问题。第二个是疑问就是既然云课程是一个整体,那么教师社群形成应该怎样结合呢?第三个问题就是上海市的一些教育咨询团体如何介入,怎么介入,提供什么资源,比如说香港科技的的课程的实施,基本上需要去民间组织的介入。另外一个是更重要是说云课程它可能是牵涉到一些教材的呈现,那这部分就是我们在大学教育教材里面会碰到一个问题,说我们能不能直接引用别人的教材?这牵扯到所谓的教学资源的智慧产品权保障的问题,这个上面是有重置过来还是直接引用。
那么接下来在处理部分,我想处理部分最重要是教师跟学生两个主角之间互动是很重要。我想云课程它应该是一个载具或者是工具,甚至于是个媒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牵涉到录影,资料的应用。那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隐私权该如何保障,比如说有些学生答错了,然后怎么去成呈现,怎么做个别分析,如何去告知家长,在这方面的隐私权的保障是怎么做的。还有就是说学生的个别差异方面,在对待不同学生的差异方面是怎么做的,如何解决的,是否在做所谓的个别化教学,我们对这方面的运用是非常感兴趣的。另外,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我们要追求教育均等,实际上是强调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那我们是一种教材全体适用,还是有个别教材,个别学生参与,个别进度的差异,是如何对学生提供教育发展补救的。
那另外在输出阶段,它既然是一个载具的话,那么科技素养可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终还是回归到人性。那个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介绍说香港的PIS体制表现很好,到后来他发现虽然表现好,学生成绩是很高,但是学生失去了在后续追求科技的学习的兴趣,同样的情况这份报告其实在这部分还缺少说明,所以我想了解一下这部分成绩的增长和后面自主学习有没有进行追踪和分享?
还有就是虽然乍一看好像一人一台机器,这时候就可能是个别化操作,其实科技强国最终还是有团体战,那么群性的培养在这里怎么去兼顾?
最后一个请求就是,不知道主任您的报告能继续给我们分享,因为我们学生都是研究生,在职老师也想学习,不知道你们会有分享吗?简单说一点,多留点时间给你,谢谢各位。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