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个性潜能差异的教学变革
——30年的持续跟踪研究与实践
上海市实验学校 徐红
摘要:大班授课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发展不自由、不充分。如何精准识别学生潜能,助力学生个体充分、自由发展,我校近五年来着力聚焦探索个性化、差异化教学,从识别学生潜能,引导学生提出个性化学生需求,同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变革教学方式,依据学生个性特长指导学生设计学习内容,形成了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和路径,实现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
关键词:学生个性潜能差异 教学方式 变革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问题
我校从1987年成立伊始就确定了办学理念:“发掘学生智慧潜能,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并以智力中等偏上的学生为实验样本,通过学制、课程、教材等综合整体改革实验,促进学生潜能转化为学能,使其成为具有自我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性人才。
从建校到现在我们关注三大问题:一,样本群体缩短学程,提前升入高校的问题;二,样本群体中各类学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样本群体中学生个体发展不自由、不充分的问题。
学校从学制、课程等中小学整体改革的角度,已经解决了前两大问题。
近五年来,大班授课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发展不自由、不充分的问题越发明显。如何精准识别学生潜能,助力学生个体充分、自由发展,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难题。2014年,我校成为上海市政府的综合改革“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项目指定承担单位。为此,将第三大问题的解决与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项目亲密结合在一起,探究学生创新潜能,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获得了实效。
……
对《尊重学生个性潜能差异的教学变革》的评论
评论人:洪伟钦 嘉义大学体育与健康休闲学系主任
各位贵宾、各位与会的伙伴:
大家早安!很荣幸能够来评论有关《尊重学生个性潜能差异的教学变革——30年的持续追踪研究与实践》。我以前服务于嘉义大学体育健康学系。刚刚我们看了上海实验学校的整个教学的过程,还有老师们的新分享,实际上我在看文章之后也做了一些搜寻,关键是上海实验学校的相关资料,就我个人的认知,实际上这样的模式集合了蛮多的资源。在台湾,我会联想到和台湾相关的私立学校,台湾有类似的学校、实验的情景,但是其实是比较偏向私立学校、私人办学。我很敬佩上海用政府和单位的资源来支持这样的学校,这个是我们无法去比拟的。
在特色的部分刚刚老师们已经说明了情形,我在文章里面有发现到学校办学的理念,以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学生个性特长,这个部分主要是致力于中等偏上学生为实验,我们在这里看到中等偏上,因为上海地区其实受教育的人口相当多,所以我们不知道中等偏上的定义是如何来界定的?比如说学生要入学了,资格的过滤。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就是关于学校建校到现在所关注的三大问题,第一个是缩短学程,提前进入高校,这个是学校致力要做的事情,这个感觉其实就是学生要升学是第一个优先。然后是个体中学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学生个体发展不自由不充分的问题,除了这样的理念再加上这样的问题观察,在2014年的时候成为上海市政府作为创新人才培育专案指定承办的单位,以上是我所对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一个了解。
所以我看了这个论文之后,发现论文里面点出了当代教育思潮的转变:第一个是朝向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学生来当作课堂上的主人。第二个教学的目标不再只是强调学科中心的思想,更重视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条件的素养和能力。第三个发现教育不应该全然是精粹主义,传统的技艺和反复的练习是必要的,但实际上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所以我们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指出了目前我们这个传统式的教育过渡的反复练习,缺乏高层次的思考和核心的能力,实际上互动是单向的,学习是灌输的,程序是标准化的,进入是一致的,会让学生,会有部分的学生无法适应,或者是无力感,然后有逃离。我们目前的教育思潮理念慢慢地发展到学生为主体,所以实际上我们老师要扮演的角色是教导学生学习,如何去学习?实际上我们目前的咨询,还有科技,还有所谓的知识是瞬息万变,所以我们老师没有办法把所有的知识完全交给学生,所以我们要教导学生的是怎么样去获得知识?怎么样去获得创新?课堂上的焦点也不是强调老师个人的特质,或者是关注教学技巧,应该关注的是学生要如何地学习。
当然我们除了上述的议题以外,也发现到今年在国外有一些相当不错、相当一致的看法。比如说哈佛大学的一位学者提到学生未来有五种能力,包括修炼心智、传统心智、创造心智、尊重心智、伦理的心智,这五项的修炼其实更注重的是统合的心智,因为统合心智可以把所学的,在你的学习过程当中统整变成自己的能力。除了学者提出之外,有很多国际的组织也提出了以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比如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都提到有关素养方面的理论基础。
台湾目前作为各个学期阶段的目标主要有三个范畴——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这些范畴包含了9个面向——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符合应用与沟通表达、科技咨询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和美感素养、道德实践和公民意识、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所以可以看到教育的内容其实是从点慢慢延伸到面,甚至延伸到国际化。
综合刚刚整理的结果,我们对这篇论文做了一些归纳,论文主要提出来:第一个是识别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提出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第二个是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比如说在论文里面有提到生涯发展模型,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最后把收集到的资料通过个性追踪记录平台,还有结构思路,视频访谈进行资料收集,资料最后用描述性的统计来进行分析。就论文来讲,整个研究的架构很清晰,而且是从30年的综合性的研究。
基于上诉的认知我们对论文提出了以下看法:
第一个,什么是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要怎么样去定义?当初我们要对这个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的时候我们如何界定潜能?
第二个,有关能力分析的方式?同学要参加比赛获奖,这样的方式会不会造成认知上的差异,比如说我们目前教育的趋势是教导学生能力,以能力为主,以素养为主。
第三个疑问是有关学生的沟通,因为既然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管道,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和学生的沟通应该注意到。这里最后我们看到了图,这个照片其实是反应一个研究伦理,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会想到这个小朋友如果在十年以后能够顺利上岗,是不是他的个体成长、心智都已经成熟了,他到大学里面除了学习,除了研究之外,他还会面临到其他的问题,这个是我们在研究伦理上是不是以后有机会能够在这方面多关注。
再一个是30年的研究成果相当长,我们很希望能够看到是不是这30年来学校有一些优秀的人才,可以当作同学或者是学生的榜样的。
最后我用清华大学,我们知道两岸都有清华大学,中国清华大学的排名越来越高,我们很重视排名,但是清华大学之所以排名越来越高,我个人觉得他有一些特别的,比如说他有一些口号是我觉得蛮意外的,比如说第一个“无体育不清华”,没有体育课,清华大学就不像清华大学。我们知道体育是对于个别差异来讲最重视个别差异的,必须要有识别差异然后才能够做一些训练,所以他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政府和我教育的目的,我们希望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为国家工作,所以后来清华大学又提了一个口号叫做“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我个人看后蛮感动的,因为我就是在从事运动相关领域。
最后我可以预见到上海市实验学校能为上海市的适应化的教学变革,我相信一定能够持续贡献下一个30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