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论学校公共生活及其建构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8-11-29 16:15:00 人气:

论学校公共生活及其建构
王本余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摘要: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围绕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活动,它建立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界分的基础上,诉诸于个体的公共理性,指向于公共价值。学校生活是一种事实上的共同生活,实现从共同生活到公共生活的进步是学校公共性建设的重要目标。从实然的学校共同生活走向应然的公共生活尽管是困难的,它受制于各种各样的背景因素的制约,但是这种致力于学校公共生活建构的努力却是可能的,并且是富有价值的。建构学校公共生活,需要引导和建设公正合理的制度规范,重构对话交往的课程教学,营造多元丰富的公共环境,发展以民主平等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文化。

关键词:公共生活;公共领域;公共理性;民主平等

儿童从家庭走出进入学校,便意味着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这意味着儿童离开一个“私”的场所,进入到一种与家庭关系截然不同的新关系之中,这是儿童超越个体生活、学习与家庭成员之外的他人共同生活的契机。与他人一起共同生活并不必然构成一种公共生活,共同生活只是一种“事实存在”,因为个体完全可以把他人的存在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对基础教育学校来说,如何基于共同生活建构一种公共生活,帮助儿童在共同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公共交往能力、形成道德人格,建构公共价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意在探讨基础教育学校作为公共生活的基本含义,实现基础教育学校由共同生活向公共生活的转变与提升的基本路径。

一、公共生活的基本含义

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围绕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进行平等协商和交往的活动,是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共同行动。公共空间不只是一个特定的物理空间,在现代社会,还包括各种听证会、公众论坛、公共媒体、网络社区等。公共生活发生于公共空间之中,人们在公共空间之中商谈、对话和行动,这些议题和行动与每个参与者都密切相关,公共关怀便成为公共生活的重要关切,这意味着公共生活是蕴含有公共价值的生活形式。

“公共”区别于“私人”,它意味着指向所有人,并且是公开的,而私人则意味着指向于个体及其亲密关系的存在。“公共意味着向任何人的审视开放,而私人则意味着一个由家人和朋友构成的、受到遮蔽的生活区域……公共意味着一种在亲朋好友的生活之外度过的生活;在公共领域之中,各不相同的、复杂的社会群体注定要发生相互的联系。”1公共不仅意味着非亲密性关系的他人在场,“在公共领域中展现的任何东西……就对我们所有人都一样而言,就不同于我们在其中拥有个人空间而言,‘公共’一词表明了世界本身。”2世界并非纯粹的自然或者是地球,而是与人类事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可能来自于人类的劳动和创制及其产品,也与人类的事务(行动)密切相关。

……

对《论学校公共生活及其建构》的评论
评论人:王扬智 南台科技大学 学务长



在座的两岸的教育专家下午好!对王教授的文章我谈一下我的看法,今天我不敢说我是点评人,我只是谈一下我的想法。在这个过程里面我尽量去理解,通过王教授本身的讲述我更加清晰地理解这篇文章的精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提出台湾关于这方面的议题和大家分享。

我觉得这个文章谈到共同生活到公共生活,共同我理解含义是一种群居的行为,但是共同生活涵盖的是互助,共利的,所以从这一点就让我很感动。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是人类的言行必须要,也需要被人家听到、看到、肯定,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王教授的文章主要阐述的是校园民主与平等的议题,这个论文提出的主要论点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建构学校公共事务理念,必须要有一个公正合理的制度规范;第二个要有一个对话交往的课堂教学;第三个要有一个丰富多元的公共环境;第四个是有一支以民主平等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文化。我认为这个观点不但是正确的,而且是非常前瞻,论述理论非常的有意义。同时这个议题非常符合时代的发展。接下来我针对台湾的校园民主和平等做一些方向,最后会提出三点赞叹、两点心得、一点启示和一点建议。

一、台湾校园主民与平等的做法

(一)规章制度面

1.教育基本法

第2条 基本人权的尊重

第3条 人文精神、尊重人性价值、协助个人追求自我实现

第4条 接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

第8条 学生之学习权、受教育权、身体自主权及人格发展权应予保障

第15条 受不当或违法侵害之有效及公平救济管道

2.大学法第15、33条

学生代表参与校务会议、出席与其学业、生活及订定奖惩有关规章之会议等学生代表比例不得少于会议成员总额十分之一。

建立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学生权益。

(二)在对话交往的课程教学方面

1.以学生为本位,重视个别差异

2.实施创新教学、互动教学、批判思考教学

3.实施做中学学习、补救教学

4.实施多元评量

5.透过社团参与,学习活动规划、分享活动、互动学习,获得自治的理解与认知,得以自我管理、自我实现与学习负责任。

(三)在营造多元丰富的公共环境方面

1.营造友善、温馨校园

2.无障碍环境(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

3.营造可亲性环境(马上办中心)

4.信息公开透明

5.畅通申诉机制

(四)在以民主平等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文化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人人格尊严

2.重视民主法治教育

3.强调自主、自律

4.培养独立思考、理性思辨

5.尊重人权、重视性别平等

6.扩大参与层面与学权

台湾校园民主一共有五条,教育规则18条,这其中最后五条谈到了基本人权、宗教,还有人文精神、尊重人性价值、协助个人追求、自我实现这样的彰显。第四条谈到教育机会的平等。第八条谈的是学习权,受教育权,身体自主的发展权、保障。第十五条谈的是学生违法的侵害的有效跟踪评价,这是保障我们教育机会化的论述里面提到的。

另外一个蛮重要的,在我们大学法里面有两个议题,就是学生参与学校事物的规定。一个是在学校代表学生代表可以参与校务会,校务会在台湾的校园里面是最高的会议单位,可以出席各项会议,而且会议的学生代表不得少于整个会议总成员的十分之一,这是出席率的保障。还有建立学生申述制度,保障学生权益,这是我们提到台湾的两个比较重要的,当然还有其他的法条来规范月素我们对学生权益保障和做法。

第二部分谈的是交往课程、教学方面。这里我列了五点:第一点是以学生为本,重视个别差异的做法。第二个是时时创新教学,互动教学的思考。第三个是事实做中学教学。第四个是实施多元的做法。第五个是在学校里面最强调的是社团的参与,为什么要强调社团参与呢?这是学生另一个学习平台,他可以学习活动规范、分享活动、互动学习,在这里面他可以得到知识的解决与认知,他可以自我管理也可以自我实现,这是很重要的学习议程。

第三个在营造公共环境的部分,我们台湾校园理念很强调的是营造友善、温馨校园。第二个是环境,这里面包括了物理环境之外,更强调心理层面的环境建设。第三个是营造可亲近的环境,因为学生的意见反应不一定要通过跟校长,或者是跟院长和老师做管理,他有一个及时性、可以很立即的管理,立即融入到“马上办”中心,让学生议题都可以及时得到解决。

第四个部分以民主平等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文化部分,这个部分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领域的尊严,还有重视民主法制的教育,强调自治自立,还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思辨的能力,还有尊重人权重视性别,因为性别平等在台湾校园里面是非常被强调的。

二、论文评论 :三点赞叹、二点心得、一点启示、一点建议

对王教授的论文拜读之后,我提出三个赞叹:

1.看到大陆的校园民主的进步,学校重视民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2.肯定民主社会的价值,体认社会整体具有一个共同善。

3.彰显学校教育巨大的使命,培养有知识且负责任的公民

另外有两个心得:

1.自由、开放的学校公共生活中,必须考虑学生理性能力的有限性。此真正体现学校教育的教育价值与应有的态度,因为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有赖教育使之成熟与更具公共理性。

2.以民主、平等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文化是时代趋势。学校公共文化建设必须平等关怀、对待学生,肯定学生人格尊严,承认学生在公共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一个启示:民主、平等是普世价值,在校园生活中,学校不管硬件或软件建设,都必须致力于促进校园民主、平等有效的实践,并尊重学生的学习权与人格尊严,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正向发展,使其愿为人类发展努力或牺牲,体现出有智慧、有道德勇气的社会公民、国际公民,实现社会共同生活中公共善的理想。

我认为在教育生活理念学校的民主平等如何有效的实践,老师要通过尊重学生的学习和人的尊严,让我们学生在人格发展上面希望可以将来为人类发展或者是为整体社会做出努力。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性,强调和升学制度的完善,要确保他们的学习有效,保障学生学习权利,所以我们必须在校园里面去落实我们学生的课时制度。

一点建议:学校应更加对学生学习权的强调与申诉制度的完善。 学生学习权不因性别、宗教、信仰、党派、种族、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不同而有有不同,学习权一律都应被平等的对待,并确保学生有效学习。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受不平等对待时的一种救济管道,为真正落实民主与平等,保障学生学习权等权益,有赖学生申诉制度的完善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