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的师资培育变革:以台湾为例
丁志权 嘉义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
摘要
师资培育制度之目的在培养优质教师,以增进学生之学习与发展。具备良好专业知能与专业态度良好的优质教师,是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
台湾2017年6月公布《师资培育法》明定:「师资培育应落实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之教育知能、专业精神及品德陶冶」,希望再强化师资培育与学生发展之关联。
其次,台湾又于今(2018)年6月发布《教师专业素养指引-师资职前教育阶段与师资职前教育课程基准》(简称职前教育专业素养与课程基准),将于今年12月施行。因此,台湾师资培育已正式进入标准本位师资培育(Standard-based Teacher Education, SBTE)时代。
本文采文件分析法,除缘起外,分别探讨美英两国与两岸之教师专业标准内涵、标准本位师资培育的基本概念,再以台湾师资培育制度为例,分析其导入标准本位师资培育发展现况(包括课程、资格考试与实习),最后,归纳10項结论。
关键词:教师标准、标准本位师资培育、台湾师资培育
一、缘起
师资培育制度之目的在培养优质教师,以增进学生之学习与发展。具备良好专业知能与专业态度良好的优质教师,是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师资培育机构,如何培养出契合中小学所需求的优质师资?是经常被讨论的问题。
……
对《基于学生发展的师资培育变革:以台湾为例》的评论
评论人:周增为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特级教师/主任
各位大家好,我的发言定位是和丁教授的互动,就是对他的观点我讲一些我学习的体会以及可以进入深入讨教的,我大概讲三个方面。
第一个,因为拜读了丁教授的这篇大作,总体觉得真的是一篇非常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范例,脉络非常的清晰、文献很详实,而且结构上,从起点教师职业到教师标准,标准的培育到课程设置到培养制度,然后到评价共进都有一个很好的结构化的呈现,应该说是结构非常的清晰,内容很完整。对整个为什么来评价、来设置这样的培育制度,这个来龙去脉、过程解释得非常清楚。难能可贵就是被背后支撑的价值有两个提出,并且在这样的文献当中全球化的比较研究有一个非常好的聚焦和提炼。最后提出了十个观点,这个观点刚才没有时间给丁教授讲了,其实他是立场很客观,遵循依据非常明确。
第二个,给我的感觉看到这个题目之后,我觉得虽然是一篇文献研究为主的理论研究文章,但是它的价值是非常鲜明,论文的主题我觉得令人深思,它具有非常深的价值内涵。因为基于学生发展其实在这里面就是它的依据,依据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那么教师培育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发展,应该站在学生现状、学生立场。因此在这样的一篇文章当中我们都可以读到所有的文献研究捕获点都是站在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实际存在的情况,就是说今天学生存在的状况,包含着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他在指标性里面都有关注个体指标的差异,关注学习环境的构建,还要求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互动,比如说对他们的努力、对他们的支持,最终是落在对学生成就上有所表现的。在这样的指标的构建以及培养体系上这篇文章阐述的非常完整。
第三个,我学了这篇文章,也是今天听了丁教授今天在现场的展开以后,我引发了思考。当时我在看这个文章的时候有一个感觉,我觉得可能是限于论文的篇幅,论文有一点讲了意犹未尽之感,把我自己代入感,如果我斗胆尝试,我续写您的文章,我后面会再加一些内容,我会怎么去写?我想大概修改四个方面的想法:
第一个职前教师培育或者是职后教师的培育,我们今天的课程,今天的评价,今天的培育应该已经很多了,全球范围当中都有标准,都有课程体系,我们刚才丁教授讲的台湾的整个体系已经出来了,大陆这边也有全国的体系和各个地方的体系。包括上海,我就是出这个体系的单位,也是执行这个体系标准的单位。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的课程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成效?我们今天为教师培育提供了这么多的标准,做了这么多的课程,设置了这么多的项目,对教师做了这么多的培育,我们的成效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我们的期望值?如果是不完全的话,那么其中的障碍可能是什么?所以我反思的第一点,如果我续写的话可能第一点会提出教师培育制度可能不是止于我们今天标准的建设、制度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的架构,而且可能更加多的是我们核心的问题。
第二点要讲的就是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当我们今天提出一个非常令人深思,一个非常好的主题: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培育,我们是否要继续讨论今天的学生发展到底是什么?我觉得王本余老师的报告已经深入地和我们形成了有效的互动,他提出了一个公共生活的构建问题,其实今天学生发展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一个现代公民性的培养?需要提出的是未来公民究竟是什么?当代美国人力学家提出了告别功利教育的观点。他在这个观点当中是揭示了传统教育价值取向当中的弊端,在传统的价值当中学生的发展是优秀,是胜出,是教育改变现状,通过教育取得美好的生活,但这是不是发展呢?很难说,所以我们说未来的发展是什么?未来的发展与当下的精英主义、英雄主义、胜出教育、竞争教育大概未必相关。前一阵子马云先生在海外有一段演讲,大意是他们这个公司在开业之前,刚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微软、IBM、甲骨文这样的大型重型的企业压在他们头上,他们想到就喘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就很抱怨,你们这些大的企业强占市场的资源,你们抢走了我们这些小型企业的机会。请教各位,这种抱怨今天是少数人的感觉吗?仅仅是一个企业里的感觉吗?不是,我们今天的社会的大众有没有这种抱怨和有没有这种失落?今天就是到了国际社会层面上,国家和国家之间有没有这种抱怨、有没有这种失望、有没有这种担忧?所以所谓你们的崛起就是要来抢我们的饭碗,这是不是我们精英教育的败落?是不是我们今天精英教育要反思的?那么我们今天教育的压力就是在于我们怎么去培养出胜出的,不给他人机会的人才,这是发展的目标,也许这个是我们今天要的学生发展。所以就这个问题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我们就要讨论未来的发展到底是什么,这些孩子在教育系统当中,如果不是以胜出,不是赢,不是以最后胜者威望的评价标准来进行圈定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的教师该怎么去支持他呢?我为什么要举马云,因为马云是一个基础教育当中极度不成功的人,高考两度失败,但是他现在是这样来讲的,他说他后来想通了,这种优势被挤压就是一种机会。这就是创新,于是他们对创新做了一个定义,创新就是解决抱怨和焦躁,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建立的基于学生的真实的内涵,帮助他们解决未来生活的抱怨和焦躁,这是今天教育的责任也是今天教师培育的内容。
第三个观点,怎么在今天教师培育中进行这样的课程实施,从今天的课程框架和评价看待我们都有了完整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我们漏洞有了很多关于创新的课程,很多学生我们到学校里面去看到我们有很多的课程是支持他们的,但是我们要反问一个问题,是课程在支持孩子们成长吗?还是教师在成就他们的成长?还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成就了自己的成长?其实我们始终缺乏教师怎么去支持去推动学习的过程。早在近一个世纪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明确提出教育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学,那么今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要问他们学什么,我们前面讲到了如何分辩能力,如何正确自知,如何关心他人,如何真正的自治。这些能力的要求达到终端的思考是把能力向情怀的延伸,激发申辩力、自治力、构建力,最终形成全体教师关注了同情善良等基本伦理的表征。
第四,是否要继续研究我们今天要让什么样的人来做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现在被普遍的忽视,我们现在什么样的人能够考师范,即便大陆今天有很多非师范生做老师了,我们现在有很多北大毕业的、复旦毕业的都来做老师了。他们为什么做老师?仅仅是因为教师的稳定职业吸引了他们?还是教师福利上去了,社会定位薪水吸引他们?还是更多的是教师的责任和情怀,他的理想信念来支持他做老师?这个大概是我们需要做深度的思考,如果把这样的深度思考再做我们今天教师培育标准化,大概我们可以把后面的研究做的更加有意义。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