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课程之学校层面的试行与实践:
以嘉义大学附设实验小学为例
陈明聪 嘉义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嘉义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校长
邱家伟 嘉义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研究处主任
摘要: 面对急遽变化的世界,台湾各界对于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亦大,教育主管机关于103年完成《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作为课程改革的方针。其中重要的关键,除了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十二年,更强调与世界潮流相接轨的「核心素养」作为落实新课程发展的主轴,以涵养学生具备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來挑战的知識、能力与态度,并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为目标。
本文首先分析《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中核心概念,其次探究核心素养的概念,继之讨论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的转化以及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应注意的原则。并以嘉义大学附小于104-106学年度,参与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前导学校计划的历程为例,说明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中的规范下,以「核心素养」调整学校愿景、具体化学生图像,以及嘉大附小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过程。
最后,分析嘉义大学附小学校本位课程的特色与优点,以及未来持续优质化的方向,藉此提供学校如何以课程纲要作为课程改革方向的参考。
关键词: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一、前言
台湾较为重大的教育改革已可追溯于2004年开始实行的九年一贯课程,距离今日也有十余年的时间。世界变动的速度如此急遽,变化的程度更是剧烈。世界各国对于教育变革的呼声更是急切,面对这样的情况,台湾于2011年元旦由总统宣示启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同年9月行政院正式核定「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实施计划」,明订2014全面实施,让九年一贯的课程教育延伸为十二年一贯。而自2014年开始,教育部及国家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国教院)陆续发布有关十二年国教基本教育课程的两份重要文件,其中之一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另外之一则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这两份重要的文件可以说是台湾新一波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参考基石。
……
对《素养导向课程之学校层面的试行与实践:
以嘉义大学附设实验小学为例》的评论
评论人:俞晓东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今天非常感谢陈校长、邱主任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的课程开发的案例,其实在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场景,在2015年11月份的时候,当时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在这届教育论坛中间有一个分论坛,这个分论坛的主题就是核心素养和学校变革,很荣幸他们叫我做了主持人。当时请了几位大咖进行交流,请了一个美国的培森教育集团中国区的CEO约翰博士,请他介绍了一个事情,就是美国21世纪技能在中小学如何落实的问题,后来又请了我们台湾的蔡清田教授,请他讲另外一个话题,就是台湾的核心素养怎么在12年国教的课程中间落实的问题。说到这个以后我利用主持人的权利做了小小的点评,我说美国在落实21世纪技能已经在行动了,台湾也走了非常重要的载体,通过课程和教学来落实我们的核心素养,但是再看看我们自己呢?那个时候2015年我们的核心素养的框架正在制订中,所以当时就感觉到有一点落后,尽管后面我们在继续直追,在做这个事情。但是困扰着我们的最大问题还是非常明显,今天的核心素养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怎么落地,用什么抓手来落地?这个事情一直困扰着我们中小学中间。刚才邱主任讲了,现在理念非常好提,理念要转化为行动的时候是有一点难度,但是今天我们的陈校长、邱主任给我们送来了台湾的经验,尽管时间不长,我觉得里面的信息量还是非常大的,我觉得收益不小。
我概括一下就是两个清晰、三个启发、一个期待。
两个清晰——
第一个清晰,让我感觉到这次对台湾的12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的总纲,通过这个介绍以后有了更清晰的把握,不要说它的架构,包括理念、目标、集体的素养结构,这些刚才已经讲了,论文非常明确说了,更关键的是他告诉我们把握一个什么呢?就是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设计。有几个核心词:一个是掌握学习者的学习主体来完成,要按照适当的情景强调学习的历程和学习策略,这几个观念非常好,让体验动手做来整合学习,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事物,我觉得他把握中间的事物。第二个事物是通过核心素养为准来进行课程教学转化,这个思路也非常好,所以通过今天邱主任介绍让我们对今天的总纲有了把握。
第二个更清晰的是对我们嘉义大学附小的学校本位课程建设的历程和建设的过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我觉得附小的素养导向的学校课程实践经验非常有借鉴意义,它有几个特征,一个是他是依据核心素养的愿景来调整我们学校的愿景,并把学校的愿景具像化。附小的愿景真好,“从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出发,期待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实力、有质感、够敏锐的好儿童”,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特别这句话还不落地,他们又进行了在“实力、质感和敏锐”都找到了三个支撑的项目。像我们台湾的1391,我们也搞了一个1391,9个项目来支撑前面的3个我们培养的目标。这是第一个,我觉得这个做得非常好。第二个是依据学校的愿景来调整我们的固定课程,规划我们的学校校订课程,非常有在地感,行动线路也是十分清晰,尤其是介绍了以资讯素养课程为例的开发思路,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操作典范,所以这是两个清晰。
三个启发——
第一个启发是附小的做法体现了让素养落地的行动特征,附小的校本课程的特色在于,它是固定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以行宿学校的远景为出发点,透过核心素养共同建立的两个课程之间的连接点,这也体现了台湾新课纲的精神,尤其是介绍核心素养,透过课程转化,落实到科学与教学之中,这种思路非常值得我们的学习,这是第一个启发。
第二个启发是明确了素养导向的课程实验的行动路线。今天我们附小的行动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点,就是素养导向的课程实施,除了架构一个研究小组之外,更关键的是从学校的愿景改造入手,这就符合我们新课纲的要求。同时他还做了另外一个事情对固定课程和校定课程进行了调整和开发,在调整开发的行动过程中间又提出了后面新的行动的改进目标,目标是持续努力落实固定课程朝向全面素养导向的教学化,固定课程的内容在地化,这一点我们大陆也在探索,所谓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问题,我们也在做一件事情,固定课程的素养导向的教学化,教材内容的在地化非常好,很有借鉴意义。同时还要做好我们校定课程的秩序发展,这个持续发展是两个指向,一个是学生事情化,在地化的课程。所以这个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第三个启发是有效处理了固定课程和校定课程的关系,这个文章中间有的,他说固定课程是基础,是培养学生基础学历,而校定课程主要是解决面向培养勇于面对问题、不怕挑战的态度,他的分工也是非常明确的。
一个期待——
刚才听了附小陈校长的介绍以后,我有一个冲动,如果明年有可能的话,想希望去附小看看,我想知道这个学校的本位课程在做逻辑架构的过程中怎么样架构的?针对不同的儿童的事情发展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相信通过现场的体会会有更多的收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