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科究院顾泠沅教授在综合座谈上的讲话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10-5 0:15:00 人气:
尊敬的杨国赐校长、吴焕烘院长,尊敬的两岸朋友和同仁:
大家好! 我受陈国良院长委托,代表他参与这一档的综合座谈。今天我想谈与研讨会有关的四个方面内容:主题、讨论、方法和期待。 一、关于研讨会主题的意义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是一个特殊的两岸教育学术交流平台。其特殊之处在于两岸教育同仁及时抓住此时此刻两岸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将其作为研讨主题,分享两岸相关智慧。这些主题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譬如03年的科学与资讯教育、04年的课程与教师,05年的学校经营,06年的专业支持,07的学校文化,08年的校长领导力,09年的教师进阶制度与专业发展评鉴。 今年的研讨会将主题定为“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教育与变革”,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个人的理解,每一次重大教育变革的起点都在于对学生发展的理解。工业革命时代出于对大量技术工人的需求,使我们把学生发展定义为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而导致了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兴起;到了近现代,杜威的教育哲学和对学生发展的期许是密不可分的,即培养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因此,教育研究,既要关注具体研究领域的精进,同时也需要具有反思力,即关注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核心前提——学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学生发展既具有稳定性,亦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变迁而在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在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学生发展的理解与需求都在发生剧烈变化。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学生发展提出了什么需求?学生发展的新变化为学校教育传递出什么样的变革信息?学校教育应该在哪些领域开展积极的变革?应该说本次研讨会中,两岸的教育同仁对这些问题都有相当的关注,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尤其是杨国赐老前辈的“迈向‘学生本位’的新教育”,就新教育在当今时代之下意义与价值的描述精辟而深邃,拓展了我们理论认识的深度;张民生会长的“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为主旨的演讲详尽地表达了基于课程改革的大陆学校变革重要态势。 大家知道,我们刚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改革与发展又一次被作为重要的命题摆在面前。当前,有一种认识应该说是比较公允的,即“不改不行,改了不一定行,乱改肯定不行。”“不该慢慢死掉,乱改马上死掉,只有在正确的改革中才能发展。” 二、关于研讨会主题的讨论成果通过一天半的讨论,我们从两岸教育同仁的专题演讲、论文报告、点评与讨论中,能够形成对本次研讨会主题的一些共识。 面向未来,基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应该是兼顾优质与公平的教育。从优质角度上讲,持续促进学生创造力成为热议问题。本次研讨会给予了非常多的视角:有的是通过大规模调研寻找各地区创造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有的研究是从教育教学的实用工具开发入手,有的则关注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学校创新与组织转型。同时,追求教育公平是两岸同仁对未来教育的共同理解。追求教育公平,就需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嘉义大学丁志权教授从政策梳理与分析的角度描绘了台湾特殊教育的发展脉络,而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则从零缺陷管理变革,为未来农民工子女提供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另外,追求教育公平,不是一律化,而是实现差异教育、个性教育,也就是因材施教。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中学的实践就是在课程建设上如何实现差异教育分享了很好的经验。 对于华人世界而言,面向未来的教育应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国际观与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刚才嘉义大学吴焕烘教授和黄月纯副教授对小学生国际观的理论梳理与调查研究让我们共同认识了当前我们努力的起点;福山外国语小学则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索向我们展示了学校层面发展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可能途径和策略。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傅禄建老师在点评中提到儒家文化对华人国际观影响的问题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命题。华人文化从创始之日就注重义在利先的仁爱与责任,这与西方文化有所差异。我们知道,西方文化从文艺复兴开始,更关注探索发展、人性解放。当前,大陆与台湾在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的介入程度日益深入,国际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公民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两岸共同努力的领域。 三、关于研讨会中研究方法的运用本次研讨会在研究方法上纷繁多姿:理论构建、调查研究、政策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哲学思辨等都有精彩呈现。 杨校长关于新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建构,精辟而深邃。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对六个城市学生创新能力调查具有较高的说服力。大学与基层学校开展的合作研究,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华东师大杨小微教授基于“新基础教育”实验背景下对学校变革的方法论研究很有建设性。高雄师范大学郑彩凤教授对台湾地区学术界关于组织变革研究文献的元研究让我们整体而深入地了解了台湾近几年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嘉义大学刘祥通教授对一位小六学生在分数问题的解题表现与成长进行深入的个案分析,这种研究范式对于大陆学科教学研究而言,值得借鉴。 同时,通过本次研讨会,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基层学校在教育改革与创新潮流中的主动性越来越高。本次研讨会上,大陆和台湾的学校都呈现出自身的教育研究与创新成果。新竹教育大学林志成教授所描述的竹北国小将信息与资讯科技融入课程教学的变革历程与策略,反映出台湾基层学校在教育研究与变革中的积极姿态与实践智慧。上海市的四所学校,华师大一附中实验中学、福山外国语小学、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闵行区平南小学分享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大陆学校教育研究的多样性和活跃性。 总体而言,从海峡两岸教育学术研讨会的历程来看,有一种共同的研究趋势:缜密的思辨与扼要的实证互补;大学对中小学的研究支持与合作;质的、量的与经验理性的三角互证。在此,台湾同仁在研究方法运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别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四、对海峡两岸教育学术研讨会交流功能拓展的期待三千里沪与台、十四载春与秋。回首97年至今,海峡两岸教育学术研讨会已走过了14个年头。虽经历了几届领导变更,我院和嘉义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未曾波折,而更加紧密。在此,要感谢双方几任领导打下的深厚基础,感谢吴焕烘院长及其同事的辛勤努力,感谢闵行区教育局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感谢两岸教育同仁的积极参与与付出。同时,展望未来,我代表陈院长,衷心希望海峡两岸教育学术研讨会不仅成为交流和学习彼此教育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成为两岸教育学人合作研究的平台。其中,两岸教育的比较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研究领域。这次研讨会上吴焕烘院长和黄月纯副教授对台北与上海学生国际观比较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尝试。衷心期待将来在这个领域涌现出更多更好的项目和成果。 朋友们,虽然本次研讨会学术研讨部分即将告一段落,但这只是一个逗号,接下来 我们会有考察学校和上海市世博会的安排。上海城市和教育的进步往往在点点滴滴的细微处更显得出她的真切。衷心期望我们的安排能让台湾朋友有新的收获和快乐。同时,也衷心祝愿台湾朋友在上海期间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