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的个性化教育: 思考与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吴刚
摘要
个性化教育是近10 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 它建立在四个维度的相互关联中:时间——终身学习的理念将教育贯穿于每个人的整个人生中;空间——学习可以在每个具体场所实现,即泛在学习;学习者的要求和特点不同,学习内容应该是针对个体并适宜于每个个体的,即弹性化和定制式的;互动——学习应该是基于合作共同体的,即通过学习者的密切互动和合作,通过真实问题的探讨及虚拟实境的参与而展开。个性化学习有5 个基本要素:(1)弹性化:在任何时间和空间的学习;(2)重新界定并扩展了教师的角色;(3)基于项目学习及逼真性学习的机会;(4)学生自己驱动学习路径;(5)掌握学习/ 基于能力发展的步骤。个性化教育需要信息通讯技术作为支撑,特别是泛在学习,需要教育云的技术与条件;而学生驱动的学习,需要充分可用的教育资源。同时,个性化教育内含了教育公平的理想,只有通过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学习者获得自己适宜的最好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所以“因材施教”在过去只是一个教育理想,而在今天,通过建立学校个性化学习系统,我们有可能将其变为一个教育现实,使每个学生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一种教育,是今天优质教育的目标追求。
对个体而言,受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过程,使其内在能量获得最大程度的激发,这就是教育的发展性。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教育结果是个性化的,即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的,个性化教育的理想可追溯到中国“因材施教”的古训。《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但实际上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学和教育的一大难题,古往今来对其思考者甚多,提出有效方法者甚少。
一、个性化教育的认知基础
事实上,除了个别化教育的私塾教学外,中国古代也没有发展出个性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因为我们还无法对“材”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与匹配的“教”相结合。个别化教育虽然有效,但在急需大量受过训练的劳动力的工业化进程中难以实施,其教育成本也过大,唯有班级授课制才是高效的方式。于是,我们始终面临教育的难题,如何最大限度给予不同个体以发展的合适机会?
个性化教育基于两大前提:一是人的可教育性。人的可塑性事实命题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人是未完成的动物,降生伊始,人带着与别的动物同样的生物本能,单以身体的体质而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能自助与自卫的动物之一。但与别的动物不同的是,人在生物本能之外还具有多种潜能,这些潜能赋予人的自身状况以不确定性。未完成或未成熟就是指一种积极的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正如杜威所说的“可塑性乃是以以前经验的结果为基础, 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 就是发展各种倾向的力量。”① 从本质上说,人并非是既定的习惯和环境的产物,他们的完成还依赖于文化训练,他们不是让自己的需求来适应既定环境,而是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求。二是人的差异性。不仅在生理层面人与人的基因差异要比之前预计的更大,在心理层面,由于环境和文化的作用,个人发展的差异性更为凸显。不同个体,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完全相同;即便同一个体,其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也有差异。例如,有的学生的绘画能力已达到了相当程度,但他们的数学能力则不能达到一般要求。这种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例如有的好激动,情绪表现明显;有的则沉静,情绪不容易外露等。
……
点评:信息社会的个性化教育: 思考与实践
嘉义大学 张宇梁
吴教授今天的报告内容很丰富,在点评前我稍做回顾和整理。吴教授提出了个性化教育的认知基础,如个体在认知、学习、个性等层面以及智力发展层面;同时提出了个性化教育对同质化教育的挑战,特别是大班制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冲突;提出了推进个性化教育的途径。最后吴教授提出个性化教育体系四个面向:梳理并选择类型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深度学习;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开发信息化学习支持系统。
看了吴教授的报告之后,我有一些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台湾也在这个方面做一些东西,但也做的不够。我想两岸大致都是如此。
首先,到底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对我们孩子是好的呢?
美国非常重视统整课程的开发, 着重学习内容与真实世界的结合。例如自然科学与Green Earth的议题结合。因此,有一个新型课程,叫Capstone course (顶点课程),该课程科际统整性、学生自发性、及学生间团队合作的课程或计划(project)。
其次,着重评量的真实性。
考试似乎还是普遍受到重用的评量方式。排名、分数、或是念哪所学校亦然。但Performance Assessment才是王道。
第三,探索Layered Curriculum (多层次课程)
课程之内容在提供学生多元化的选择,选修或分级制应被落实。
第四,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区别化教学)
课程的选择重视孩子学习的需求教学方法的选用重视孩子本身的差异性。体现在几个方面:1. 内容(Content),Multiple options for taking in information;2. 程序(Process),Multiple options for making sense of the ideas;3. 成果(Product),Multiple options for expressing what they know;4.深度(Depth), Depth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challenging learners by enabling them to venture further, deeper, and more elaborately into the area under study;5.复杂性(Complexity) Complexity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broadening the learn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area or areas under study by asking him/her to make conne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associations between, within, and across subjects and disciplines;6.新奇(Novelty), Novelty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gaining a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area under study or constructing meaning of knowledge in an individualized manner;7加速/促进、调整步调(Acceleration or Pacing),Acceleration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altering the pace or speed of learning and providing more sophisticate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in order to challenge learners.
以现今科学领域最受重视的教学为例,探究式(inquiry)教学有一个好的模式,即 5e探究式教学模式(参与 Engage 探索 Explore 解释 Explain 精致化 Elaborate 评鉴 Evaluate )
第五、Revolution in Education,让教育产生根本上的质变
教育改革是不够的,要的是根本的革新。如From “industrial” model to “agricultural” model。我们现在有一些普遍认同的误区,如Conformity,Linearity,Standardized and “fast food” style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可以共同努力。1、在学生学习面向上将学习权还给学生—主动探索这个世界,重视学生个别差异—提供多元学习机会;2、在教师教学面向上,以学校为成长单位—教师专业成长社群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3、 在行政领导面向上凝聚共识、建立愿景、行政支持教学结合小区资源,建立区域融合的特色学校。
最后,我用皮亚杰的一段经典阐述来做结语。“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消极的去增加学生知识的数量,而在于积极的去创造所有学习的可能性以提供孩子自我探索与创新。当教学进度过于匆促时,教师急于将知识填塞给学生,反而阻止了孩子探索创造自我与了解知识的机会。真正高明的教学在于教师必须用心创造学习的多元情境,揭露知识不同的结构与型态,让知识的层层面纱轻易的被学生揭露。仅止于讲授且单向式的传递知识之教学方式,将阻断所有教学的成效与学生的潜能。”最后,让我们两岸的教育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