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理解与评估个性化学习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夏雪梅
摘要
每个儿童的课堂学习都是个性化的历程,这种个性化体现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情感与社会关系上。当前我们缺少对学生个性化课堂学习的理解与评估方法,如何理解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学习历程,又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调整教学?本文所提出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从知识与技能类的目标达成,个体认知过程,群体合作学习的认知过程,积极学科情感、同伴关系等五个维度为理解与评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与系列工具。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 课堂学习 以学习为中心 课堂观察
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在学校里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现实情境中的课堂学习往往表现为统一的形态。一个班级中,所有学生通过同样的教学活动学习相同的内容,最后根据统一的教学进度达成相同的学习结果。这种表面的统一性往往掩盖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事实,让教师失去对“这一个”学生如何学习的敏感。课堂的深度变革需要对“每一个”学生学习历程的观察和分析,探看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学习历程。
在世界范围内,现代意义上的课堂观察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自贝尔思(BALES)、弗兰德斯(FLANDERS)等人开辟互动观察领域开始,近些年来,一种将课堂观察作为研究学生学习的工具的趋势逐渐显现。如加莫兰(GAMERON)等提出了个体学生系统(INDIVIDUAL STUDENT SYSTEM, ISI),皮安塔和哈默(PIANTA & HAMRE,2008)开发的课堂评分系统(CLASSROOM SCORING SYSTEM,CLASS)等,再如澳洲的“学习者视角的研究”(LEARNER’S PERSPECTIVE STUDY, LPS)等都将学生作为观察对象。
本文基于2008-2011 年所进行的中小学课堂研究项目,提出理解与评估个性化学习的分析框架与工具。(夏雪梅,2012)
一、课堂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历程
个性化教育的概念,首先是在美国出现,随后被英国采纳,通过宽泛的公共事务领域的变革,在全球领域扩展开来。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动力。在很多学者看来,“以学习者为中心”是个性化教育的四个关键主题之一。(KEAMY,K. ET AL.,2007)而这一主题与当前产生于工业时代的批量式的课堂结构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当前课堂中的所有要素——年级结构、教材、课堂座位安排、讲授制——无不是为了效率,实现知识从“教材”到“学生”最快捷的批量传递。而未来时代,课堂教学却是要让学生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潜能,寻求自己的独特价值,具有独立、创新、自主、批判思考的能力。
前者和后者的不匹配宛如阵痛一般,不停地要求现实中的课堂做出回应,又宛如拉锯一般,一时将现实中的课堂拉向一边,一时又拉向另一边。总的来说,目前还是前者占据了上风。不过,从世界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课堂的革新必然是要回应个体的需求,促进个体主动、深度、富有挑战性的学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如生物神经、大脑功能、社会心理等,这些层面产生相互的影响。体现在课堂学习中,核心表现为对事物理解的差异。每个学生进入学习之前,都会带有自己的直观知识(INTUITIVE KNOWLEDGE)和朴素观念(NAÏVE IDEA),学生依赖它们进行理解,但它们又可能构成其理解的“智力牢笼”,因为学习不是单纯的添加信息,而是要整合到已有的思维结构中去,不同学生的思维结构会从不同角度排斥这些新知识。关于学生认知观点丰富的差异性,在数学、科学、阅读等关键主题上,都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LINN,2000; KOEDINGER & NATHAN, 2004 )这些认知差异又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社会关系、态度倾向上的差异交织在一起的,让课堂教学和学习变得复杂,难以预测。
譬如,有些学生动作学得很快,有些学生却慢吞吞如蜗牛爬;有些概念多数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有些学生却总是一错再错。这些差异引发了教师的不同反应,导致学生在课堂、学校教育生活中的巨大差异。一些学生的课堂生活是非常富有成效、充满关爱和回应性的,经常有反馈,富有挑战性。而另一些学生的典型的课堂生活则是静坐、被批评,枯燥无味的操练。
点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理解与评估个性化学习
东华大学 白亦方
夏雪梅的论文报告我感到有三个特点
特点1:五维度的分析框架 。该论文提出了五维度的分析框架,是可以实际操作的。非常真实的从教学现场中来的生动资料。
特点2:揭示了教育现况与未来的拉锯战。该论文揭示了我们教学改进的两种取向。第一种是效率取向。第二种取向是个性化。我理解的个性化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找出他的潜能,用定制化的教育举措,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特点3:解释学生学习多样化的必要性: 课堂观察。该论文提出这个工具不仅可以用于观察,也可以用于解释学生学习。
特点4:建构一套具实用性工具来探究学生学习。该论文整篇都是在探究学生的学习,但不是停留于理论的探究,而是着力探索实用性的工具。
我还有四个对本文的回应。
回应一:效率vs意义; 分类vs精致。我们现在的主流价值还是在追求效率。可是我们忽略了我们的学生都是个别化的。效率的追求往往牺牲学习的意义性。效率的追求又会使教师过分关注中间水平的学生,忽略处于两端学生的利益。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个性化的教学,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走向精致。因此,个性化教育往往是在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之间不断挣扎。
回应二:如何界定学习? 成绩 心智 or 职业地位。在现实世界,成绩是我们对学习的主要期待。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达成心智的成长,还需要有相应的评价工具。
回应三:思索该框架在课外学习的适用性:社团 家庭教养 同侪互动 休闲 频道观赏 。
回应四:五维度是等量齐观或有所偏重?教师在五维度的运用上是否会有所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