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班级生活与个性化发展
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徐丽华
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顾九华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群体生存状态和追求“和”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学生对个性化发展的追求;家庭养育方式,潜在地影响着儿童个体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教育生活中的“管理”传统,也导致学生心理发展中缺乏自主、独立思考能力。改变小学生班级生活方式,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评价自身行为,形成学生独立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班级生活;个性化发展
儿童进入小学,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群体生活的正式开端。作为个体人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也最为脆弱的阶段,他们的经历与体验,会在其个性发展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小学生在班级中的生活样态,一定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他们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群体、对待社会的态度,形成他们的个性发展。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文化的复制品,个体置身于其中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他们发展的深层背景,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他们的品性发展。这种影响在儿童阶段尤为明显。
当代中国小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着一些让人忧虑的问题,比如行为表现在不同场合表现出强烈的反差:在学校里他们是文明有礼的好学生,以及恭顺听话的小绵羊,但在公共场所却有可能成为任性喧闹、目中无人的鲁莽客,在家里甚至是无法无天的小霸王。小学生行为表现上的不一致,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具有较大的负责影响,究其原因,既有中国当代独生子女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的负面影响,也有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不利熏染。不管其优势和缺点如何,它都是我们现实生存和教育生活赖以为凭的基础,我们必须正视它、分析它,并有针对性地发扬或修正,在儿童教育上尤其如此。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家庭教养、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分析其对学生个性成长的负面影响,并据此探讨改善小学生班级生活方式的可能路径。
(一)传统文化中价值观中的“和”与“群”
中国传统文化以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为核心价值理念、以伦理关系为基本特征,它重视人伦而非物理,重视和谐而非斗争,这种基本的处世基调,成为中国人深层文化的一部分,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模式。刘述先先生把儒家文化划分精神的儒家、政治化的儒家和民间的儒家, 并认为民间儒家的信仰和习惯,在草根层面依然发生作用,从形式上讲它几乎是一种无选择的承继。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核心,每一个人都是他所在的伦理系统的中心,他以不同的方式和与自己有关的不同的成员互动,构成了一个人际关系的大网,费孝通先生把这张大网形容为像“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 虽然我们都生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网络中,但个人并不是他所在人际网络的重心,他需要以与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身,由此形成一个“关系”的群体,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构自我。
在这个以“群”为特征的关系网络中,个人因所处地位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身份,需要遵守不同的规矩和法则,而“和”是传统中国文化中处理关系的基本准则。
……
点评:小学生班级生活与个性化发展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王本余
顾九华院长的论文“小学生班级生活与个性化发展”,从传统文化价值中的“和”与“群”、家庭教养方式、班级生活中的“管”与“控”,深入地分析和检讨了儿童在班级生活中个性化发展的社会文化和班级文化因素。我个人认为,从文化层面检讨制约儿童个性化发展的因素,这个方向是准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社会文化和班级文化提供了我们教育行动方式,我们的教育行动方式背后恰恰存在着文化这样一只“看不见的手”。
论文分别从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生活,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融合外在规范与内在伦理,发展学生的积极自我;营造对话空间,培养理性态度三个层面,对建构适合儿童个性化发展的班级管理提出了极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积极自我和理性态度,这是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向度,这就将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自我建构——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将讨论的视角由外在的层面转向了内在的层面,将个性化发展转向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化发展需要当然需要一定的外部空间和外部条件,但是这个外部空间和外部条件却是儿童个性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是儿童的内在自然本性使然,只不过因为外在的环境、条件压抑和遮蔽了儿童的自然本性,最终扭曲了儿童的发展方向,本应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班级生活蜕变成为去个性化的教育。
倘若我们将视线重新转回到18世纪著名思想家卢梭,注意这位教育的先贤大哲的如下主张:儿童期的教育不是要对儿童进行理性的说教,而是要跟随自然的节奏,“跟随自然画出的道路前进”,让儿童的自然本性规导儿童的发展,教育不是要做些什么,而是要审慎地守护儿童的自然本性,也就是说,教育要审慎地为所“不为”,去除对儿童个性化发展的压制因素,解放儿童的自由和主动精神,这样的教育就是适性的教育,适性的教育必然是个性化的教育,同时也是理性与情感平衡、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
再次回到顾先生的论文,通过反思和批判去个性化的班级生活的文化制约因素,主张回到儿童的自由和自主,主张发展学生的积极自我,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发展学生的理性能力,这就抓住了儿童个性化发展的根本。这样看来,顾先生的论文背后其实蕴含深意,蕴含深刻的儿童观。论文没有将儿童观作为专门的问题加以探讨,却将作者的儿童观隐含在字里行间之中。从顾先生的论文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取代儿童进行个性化发展,而是建构适合儿童个性化发展的班级生活,为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和条件,儿童在品质优良的班级生活中自然地实现自由和自主的发展。
谢谢顾先生让我们分享他为儿童个性化发展付出的心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