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诠释、悖离与超越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郅庭瑾
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理论诠释。但是在我国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中,还存在不少与多元智能的理论和理念相互矛盾与悖离的现象,比如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简单套用和搬用,将智能强项等同于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等。如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性超越,首先需要对理论的正确定位和对理念的明确解读,其次要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本土化重构,最后需要把握个性化教育的实质。
关键词:多元智能,个性化教育,重构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基于对传统一元化智能观的质疑与挑战,创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和人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的、各自独立的认知方式,每个人具有不同的认知强项和对应的认知风格。由此形成了他有关智能的内涵界定、“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类型的区分、及智能组合发生作用的全新智能理论体系。多元智能理论最独特的贡献在于,它以有关大脑的研究、人类的发展和进化、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等实证资料为基础,为智能及其类型找到可靠的证据,并提出智能组合发生作用的观点。“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他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巧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就会在某一方面表现卓越;他还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组合,“甚至同卵双胞胎都不会拥有一模一样的智能轮廓”, 由此创造了有关人类智能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科学理论和认识基础。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即得到了教育工作者清楚、响亮的回应。尤其这一理论引入中国之后,适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开展,无论宏观理念还是具体实践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撑和引领,多元智能理论正因为关注每个人的优势智能与个性发展而与教育改革的时代需求不谋而合。作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广泛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20 多年来的教育改革实践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选取这一理论与个性化教育的相互关联作为分析问题的视角,力图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反思与透视。
一、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理论诠释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运用最为擅长的方式学习,这无疑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具魅力的理念和最激动人心的理想。由于长久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单一维度的教育目标、模式化的教育途径、统一的评价方式等,导致对学生个性与差异性的忽视等问题已经根深蒂固、久治不愈。如何能够彰显个性、适应差异,如何能够针对学生的强项和优势开展最为适合的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推进,个性化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个性化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视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的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智能多元及智能强项等核心观念,恰恰为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最为合理、恰当的理论诠释和支撑。
(一)尊重个性差异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而面对智能组合方式“各具特色”的学生时,教育便需要因材制宜,以最大程度的个性化来进行。因此,加德纳主张在尊重并了解学生智能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使教育最大程度地适合每一位学生,从而保证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弱势智能得到适当弥补,让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个人最优化的发展。尽管人的智能类型的组合方式各不相同,但它们没有优劣之分。加德纳认为,已有的研究证明,学校教育对人的普遍效果在于,“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在如下几个方面的活动中,要比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强。一种是必须关注语言本身的那些活动,一种是特别需要信息加工策略(如信息群加工)的活动,或必须在现场自发应用特定的分类系统(如把属于同类高等级的物体放到一起去)的活动。相反,在材料熟悉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寻求的关系是适应某种功能或实用的,或者需要解答的分类模式,已经在人们熟悉的和非强迫性的情境中成为范例时,在受过学校教育与未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之间,就看不出多少差别或者根本看不出差别了” 。因此我们的教育要转变学生观,摒弃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观念,在尊重和了解学生的智能类型、特点及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提供适合于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点评: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诠释、悖离与超越
嘉义大学 王清思
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对郅教授报告认同的地方和延伸的想法。
一、理论的借鉴与本土化
我非常肯定郅教授和她们团队在多元智能领域长期探究的成就。因为她们处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当我们学习西方教育理论时,如何能适当转化与超越这些理论,以更好地符合本土的实际,这是我们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永恒的命题。这个研究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郅教授报告中的一个关键词是理论的“悖离”。我们常常把理论视为上天的精灵,来到世间不免受到污染。这些污染,我们可以理解成为一个非常正当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试误的过程,如发明电灯泡的艰难过程一样。因当我们看待多元智能在实际运用中的“悖离”和“误用”时,可以用一个平常心来对待,这是我们不断深入理解和探索的过程。
二、美国教育文化传统下的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但也存在为多元而多元的问题。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教育现场也存在着一样的问题。以我个人的延伸想法来看,多元智能理论与美国教育传统和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普遍采用能力分班和分轨教学,在分班时采用智力测验工具去检定。多元智能理论就提出我们不用IQ来分,而是对各种“MI”能力倾向来进行分组教学。在华人教育文化里,我们将多元智能当成学科教学的学习内容。加德纳自己就指出多元智能确实需要培养,但绝对不是按照学科分类的方式进行培养。我们太习惯用学科思维来理解多元智能。总的来说,多元智能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方式,而非学习的内容。
三、“因材施教”的中美差异
郅教授报告让我念之再之的地方是如何将多元智能的理论本土化。这也我们会议主题“个性化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华人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传统,多元智能理论能否与前者进行有效对话呢?在“因材施教”问题上,美国与中国教育之间的关注侧重点不一样。美国比较关注“因材”,对个人能力倾向的检定比较精准。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协助对材的理解更丰富。在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时应该将其放在美国教育传统,即“顺应自然”,从卢梭、杜威等教育家都是对“自然”的尊重。对“人是怎么学”予以很大的关注。中国则更关注“施教”,即如何教学上。在教的部分,是我们的特色。
四、教师发展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选项
在探索个性化教育时,我们应重视教师的独特作用和角色。教师在协助学生培养兴趣和发展中担任很重要的角色。个性化教育需要提供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希望学生能在其中自生自长。但是美国很多实践却发现结果是自生自灭。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无法将学科的内涵通过这种方式交给孩子。这也是美国教育的问题之处。我们的个性化教育虽然要强调学生的兴趣和才能,但还是要回归到老师。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让教师能够个性化成长,没有一套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要活出自己的教学特色。相应地,行政领导应该给教师松绑,让教师有自主空间,自己去开发有兴趣的课程,带动孩子自己去学习,渐渐地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