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研究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11-2 1:27:00 人气: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研究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党委副书记 周春初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教师 易臣何

关键词 高等教育资源 整合与共享 平衡计分卡 绩效评价

客观公正地对高等教育整合与共享绩效进行评价,明确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战略目标导向,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优化、科学,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效率和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资源总量不足和配置不合理困境的重要途径。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作为一种战略性业绩评价框架,在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特点,构建了一个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框架的提出理由

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逻辑框架是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南。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未能全面、动态地表达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形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逻辑框架,来支撑和引导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1.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内容的多维性要求有全新的业绩评价逻辑框架支撑

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是我国政府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能力,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供需矛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项战略性议题,是指高等学校通过校际合作或内部结构调整,使人力、物力及其无形资源实现整合与共享的过程。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包括三方面:人才资源的共享、物资源的共享、人才—物资源的综合共享。人才资源共享可能模式包括名家资源共享、人才柔性引进、跨校选课等;物资源共享包括实验室共享,图书资源共享,教育基地共享等;人才—物资源综合共享可能模式包括院校调整、大学城、国内留学与联合办学等。[1]在网络环境下,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还包括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2]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内容是具有多维性,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体资源和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整合与共享等。这样一个多维、动态绩效内容体系,要求有一个全新的业绩评价逻辑框架支撑,能体现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战略目标导向,表达绩效内容的多维性,并具有动态评价功能。

2.设计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指标体系是一个特定结构与功能的复杂系统。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指标体系,首先必须把握设计原则。一般来讲,其原则包括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可比性与可测性原则、规范性与导向性原则。其次必须考虑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本身的基本维度。绩效目标表现为整合与共享战略愿景实现,产出来源于整合与共享的成本投入,效果体现在整合与共享业绩输出和师生满意,依托于整合与共享的学习与发展及其内部管理优化。因此,要求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中要以战略愿景为中心,体现成本投入、教育成果输出、内部管理流程、学习与发展等指标要素。再次,必须考虑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的特殊性。“不同的机构或部门,不同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就应设立和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3]高等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与企业、政府相比,有着明显不同,它的主体是高等学校,服务对象是学生和教师,追求的是教育公平,那么,在指标设计中也要体现其特殊性要求。所以,我们可以考虑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指标体系应统一于战略愿景、成本、成果产出、内部管理、学习与发展组合框架,以增强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弥补现行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逻辑框架不足的有效选择

目前,国内外学者进行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用的逻辑框架有“输入-输出”框架、“经济-效率-效益”3E框架、“分级指标”框架等。

(1)“输入-输出”框架。该框架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与一定质量、数量的教育成果产出比率,通常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数据包络分析[4](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是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部门或一单位相对效率的一种方法,评价依据是决策单元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一般表示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效率=成果/成本”。“输入-输出”框架操作简单易行;但仅以传统的财务性指标框架为准,不利于全面评价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

(2)“经济-效率-效益”3E框架。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的效率小组建议设立“经济、效率和效益”的“3E”指标体系。“3E”框架相对于传统的单一财务性指标,能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的多维性。但是高等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其主要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是学生满意和体现公平,这是“3E”框架无法解决的。

(3)“分级指标”框架。“分级指标”框架是在构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因一些指标本身不具有可测性,将这些指标分解成若干个子指标,从而形成结构合理的递阶结构,一般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按层级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模型,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但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我国高等教育为解决资源总量不足、优化资源配置而提出的一个战略性议题,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何从战略高度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分级指标”框架不具备这种战略性评价功能。

虽然国内外对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框架研究,已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系统研究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的成果少,缺少从战略高度和非财务(如学生满意)角度出发,对潜在因素考察不够,很少涉及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在这种逻辑框架下设计的指标体系很难有效解决指标体系的自适应性问题,函待引入一种新的战略性绩效评价逻辑框架。平衡计分卡是一种集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规范与模型于一体的综合绩效评价逻辑框架,因此,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有关理论来探索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框架和方法。

二、平衡计分卡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中的整合

1.平衡计分卡理论

平衡记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的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Rokert S.Kaplan)和诺朗顿研究院(Nolan Norton- Institute)大卫•P•诺顿(David P.Norton)提出并发展起来的。[5]平衡计分卡是基于组织发展战略而精心设计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它将组织及其内部各部门的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多样的、相互联系的目标内容,并通过财务状况、顾客服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表达的多元绩效评价体系。

(1)财务状况指标。组织如何满足所有者需求。财务状况指标是平衡计分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从股东利益角度来衡量组织绩效,其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以结果性财务指标构成的绩效评估体系虽有局限性,但是,它能够反映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执行是否为企业绩效的改善和提高作出贡献,并直接体现股东利益,是一个关键指标。

(2)顾客服务指标。顾客如何评价组织。平衡计分卡的顾客服务指标是基于顾客的立场对组织绩效做出评价,显示了组织的市场地位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测评指标主要有:顾客取得率、顾客保留率、顾客满意度、顾客盈利率。运用这些指标对收人的主要来源及盈利能力加以系统评价,从而使组织的经营战略转为以顾客和市场为依据的具体目标。

(3)内部经营过程指标。组织必须擅长什么。内部流程对组织而言是提高绩效最有力的驱动因素。组织财务业绩的提升、顾客需求的满足,以及股东价值的追求,都需要内部良好的经营和管理流程来支撑。主要包括三方面指标:组织创新能力指标、组织生产经营过程指标、组织售后眼务指标等。

(4)学习与发展指标。组织是否具有持续发展力和创造力。该指标是其他指标的“强化剂”,为组织提供可持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直接影响到组织绩效的提高,是平衡计分卡的根基。运用这个指标,能使员工拥有熟练的技能,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对组织的长期发展能力或创造未来能力加以提升。

其中财务状况是对过去业绩的评价,顾客服务、内部经营、学习与发展是驱动未来业绩的评价。

2.平衡计分卡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中的整合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性组织绩效评价框架,在一些国家的企业、政府绩效评价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平衡计分卡“并不是普遍适应于所有企业或组织的标准模式。”[6]它在用于高等敦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中,必须结合高教特点,进行框架调整,实现平衡计分卡理论与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的内容整合。

(1)树立战略管理思想,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战略愿景。平衡计分卡要求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从战略出发,围绕战略目标而制定。“我国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发展战略”课题组认为,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发展战略是实现“教学质量工程”的深入进行,提高资源效率。这个战略整合了我国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将宏观与微观、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其他各维度内容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应置于中心位置。

(2)降低投入成本,突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事业绩指标。资源整合与共享业绩主要体现在教学成果的产出、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校园服务环境的优化。其业绩评价就是根据成本、效率、能力、质量等方面的分析与判断,对资源整合与共享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业绩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预算规模、运行成本等是其绩效评价的重要标准,成本因子构成了业绩指标的主要内容。

(3)重视非财务指标,确立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顾客指标的重心。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目的是为学生利益最大化,让学生满意。正如刘武教授指出,[7]“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宗旨”,“学生是学校的生存之本、是主体”,并要求将顾客满意因子引入。因为资源整合与共享属于一项公共服务,更要注重顾客对质量和效率的满意程度。因此,在平衡计分卡中,将从以完成整合与共享硬件和软件等的财务性投入指标转变为以提高学生满意度的非财务性指标上来,确立顾客满意指标的重心。

(4)改善内部管理流程,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效率和水平。平衡计分卡是实现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绩效评价工具,将传统绩效评价所忽略的内部管理流程置于重要位置,旨在提高资源整合与共享效率和水平,这是与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显著区别之一。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整合是要达到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多的产出,其实质就是效率的提高。[8]改善内部管理是提高绩效最有力的驱动因素和流程支撑。因此,建立一套适合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发展的组织结构和内部流程是相当必要的,关系着整合与共享工程的成败。

(5)强化学习与发展指标,增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平衡计分卡理论将组织是否具有持续的发展力和创造力作为绩效评价的一个潜在因素,并且将事后评价和事中控制(内部管理流程)向事前控制(员工整体素质与创新能力)转变,强调学习与发展是目标达成的根本动力,这方面的提高对于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提出的一个新议题,其整合与共享目标、模式、政策、技术等都处于摸索阶段。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部门应以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态度在观念上、技术上、管理上进行创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增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平衡计分卡所确定的组织战略、财务状况、顾客服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发展的五个维度内容与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要素的调整与整合,将对我国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具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逻辑框架

通过对平衡计分卡与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的框架调整与整合,结合我国高教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的基本内容特点,我们确定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逻辑框架”。该框架以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战略愿景为中心,包括整合与共享的业绩、顾客满意、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等四个维度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如图1所示。

图1我们可以看出,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逻辑框架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战略愿景是高等教育部门提供什么样的资源服务,实现什么目标?它在整个逻辑框架中处于中心位置,平衡并引导其他四个绩效维度的协调发展,是整个绩效评价逻辑框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内部逻辑关系为:高等学校通过学习与发展途径,掌握和理解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战略愿景,增强规划和执行能力,不断改进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内部管理流程,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整合与共享经济业绩和教学业绩,增强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满意度。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通过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逻辑体系,强化了整个流程的发展,促进绩效提升。

2.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1)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从系统论角度看,一个系统可以分解成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间都具有独立性和关联性,总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在确定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一些指标本身具有不可测性,可以将这些指标根据层次法分解为若干个子指标,从而形成结构合理的递阶层次性结构。指标的第一层即目标层为综合评价指标;第二层因素层指标为分类评价指标;第三层子指标层为单项评价指标,可量化。推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战略绩效是一个总系统,包括整合与共享业绩指标、顾客满意指标、内部管理流程指标、学习与发展指标等四个子系统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样,四个子系统指标又通过分类评价指标和单项评价指标的层级性来体现,形成了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性结构,如图2所示。

(2)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图2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图,结合绩效评价的逻辑框架及基本内容,我们设计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总表,如表1所示。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了传统单纯、静态的财务性业绩指标,构建了一个以教学业绩和师生满意为重心,包括整合与共享内部管理流程、员工学习与发展的多维动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兼顾了整合与共事的“效益性”与“公益性”要求,具有操作性,为科学评价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提供了良好的评价模型,有利于明确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目标导向,促进绩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晓东.试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与可能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刘喜怀等.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信息化.2003(11)

[3]汪玉凯,黎映桃.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从标准、指标和制度视角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4]BANKER R,CHARNES A,COOPER W.Some models for-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84(30):1078-1092

[5]Robert.Kaplan and David P Norton,Transform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Strategic Measurement

[6]Butler,R1 Letza,B1 Neale.Link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strategy 1 Long Range Plonning,1997(2)

[7]刘武 杨雪.论高等教育评估中的顾客满意度测量[J].公共管理学报.2005(4)

[8]傅毓维 郑佳.基于DEA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3)

(文见《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