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实践——记宁波诺丁汉大学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10-20 23:31:00 人气:

英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实践——记宁波诺丁汉大学
本刊编辑部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普遍困难之际,位于东海之滨宁波市高教园区的宁波诺丁汉大学,2008年首届本科毕业生实现了100%升学与就业,远远高于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所呈现的我国2008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就业率87%的平均水平。而截止到2009年8月31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宁波诺丁汉大学2009届毕业生成功申请研究生与成功就业的学生已占90%以上,同样高于同期我国2009届大学生就业率68%的平均水平。不仅是就业率高,而且学生就业的单位用行内人的话是都是第一层次的。

建校短短五年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因为毕业生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受到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在浙江省高等教育界工作多年的多位同行惊恐地感慨:本以为只不过是通过高收费赚点钱的,不经意间,却发觉相等于在身边养了一只大老虎。从宁波诺丁汉大学毕业生身上,人们看到了这所学校办学取得的成绩,也在关注和揣测着这些成绩取得背后的“玄机”和“秘密”。正是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我们于近日走进了宁波诺丁汉大学。

一个创举:开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走进位于东海之滨宁波市高教园区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尖顶的钟楼,悠扬的钟声,宽松的校园布局,欧式的建筑风格,大片大片碧绿的草坪,弯弯曲曲的自然河道环绕,让人恍然间有置身于传统英国大学校园的感觉。事实上,这所创办才五年多的中外合作大学的确就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缩影,除了建筑风格与校园外观布局上的高度相似,宁波诺丁汉大学还全面引进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优质的教育体系。英国《泰晤士报》评论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移植了与其本部一样的全英最优质教育。学生不仅在学期间可以共享诺丁汉大学网络教学资源,毕业后还可以颁发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文凭,甚至在就业方面,“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就业完全具有同等机会”。这是2005年9月7日,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中国中央电视台通过《高端访问》栏目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师生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对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有关就业问题的提问做出的回答。

英国诺丁汉大学,始建于1881年,是二战之后第一所获得皇家特许状的英国大学,也是国际顶尖研究型大学团体U21的创始成员之一。2003年10月,两位曾毕业并任教于诺丁汉大学的教授分别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在《泰晤士报》2009年全球大学排行榜中,诺丁汉大学被列为前1%。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全球高校排行榜将诺丁汉大学列为英国十强、世界百强大学,而《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也在其“世界大学排名”中,将诺丁汉大学列为全球最具实力的大学之一。

2001年,卸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院士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一职。上任伊始,杨校长就开始考虑怎么样把英国诺丁汉大学这样排名在世界百名之内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到中国。而此时,在杨校长的家乡宁波,一位在教育界开创了多项新事业的女性,也在思考着如何将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到宁波的事。她就是宁波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徐亚芬。徐董事长从宁波赶到上海,专门登门拜访杨福家校长,希望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在宁波办一所大学。两人的想法正好不谋而合。时任宁波万里学院顾问的杨福家校长出于对宁波万里学院和徐亚芬董事长的了解,十分赞赏她的提议,当即同意着手操办这件事情。于是就有了这所今天让人刮目相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

教育界熟悉国际交流与合作业务的人,或者对中外合作办学有所关注的人,对宁波诺丁汉大学一定不陌生。因为她的创建,曾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个不算太小的波澜。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而是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留学”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由浙江万里集团(旗下浙江万里学院)出资建设,由英国诺丁汉大学负责日常教学,校长由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兼任。

2005年9月17日,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新建成的校园内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标志着一所具有独立校园、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的正式诞生。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典礼上指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创建和成立,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模式。”
经过“试运行”阶段的沟通与“磨合”,宁波诺丁汉大学现已形成了一套运转自如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创建“国际化、高质量的新型大学”的发展愿景下,构建了一个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分工负责、协同管理的校务管理模式。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有关要求,成立了学校最高决策机构——宁波诺丁汉大学理事会,负责研究决定发展规划,制定经费预算,筹措办学资金,提供后勤保障;成立了宁波诺丁汉大学校务委员会,负责执行理事会决议,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做好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师管理工作;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成立中共宁波诺丁汉大学委员会,以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传播中国文化,沟通相互关系,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课培训;借鉴英国大学“学生服务部”的工作特色,依据中国高校“辅导员制”的成熟经验,构建了以“学生辅导员”为纽带的“多元化”学生管理模式。

一场革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长久以来,由于受到知识本位教育观的深刻影响,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思考等弊端,中国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思维方式与英国的学生有相当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宁波诺丁汉大学没有照搬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模式,而是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整套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使得他们在学习方式上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学习的革命。

首先是延长一年学制,全面提高学术英语语言能力。尽管中国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并不差,但真正将英语作为学习的工具,在全英语环境中学习,对大多数高中毕业生来说都还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何让中国学生达到和英国学生入学时一样的英语水平,宁波诺丁汉大学没有完全照搬英国诺丁汉大学一年级就开设各种专业课程的做法,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国国内学生的需求,在第一年开设针对性极强的学术英语教学,实行全英文授课,为的就是给学生打好语言基础,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维,提高学术英语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多出来的一年实际上就是为了适应中国本土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多出来的预科,主要目的就在于提高英语能力。通过第一年的学习,把学生培养到和英国学生入学时一样的水平。为此,宁波诺丁汉大学将英国大学的学习年限由三年延长为四年。
第二,推行研究式学习,小班化教学,促进学习方式、思维习惯的变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国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相对都是比较被动的、应试性的和重复性的,即把课堂上老师讲到的、书本上有的在考试过程中重现一下。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宁波诺丁汉大学进行了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和团队式合作等的尝试。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进入专业学习。教师从来不在课堂上一讲到底,而是抽出相当时间,提出一些问题,和学生讨论与分享。由于“小班化”教学人数少,课堂讨论人人都有发言机会,从而大大改变了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的被动学习状况,引发学生“动脑筋”、“追疑惑”、“探真知”、“说创见”。这种“讨论式教学”抓住了学习的真谛,形成了学生的思考习惯,起到了“事半而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在每门课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项目”,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做分析,自己去找答案,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三五百字或者一两千字的论文,给出分数,计入学业成绩。这种“研究式学习”强调学习要结合实际,分析案例,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和思路点拨,而不是将研究结论“和盘端出”。结论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找,论文一定要写出个人观点,写出真知灼见,写出独到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发现创新的能力。

现任职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的宁波诺丁汉大学2007届国际传播专业学硕士沈琳琳在给杨校长的信中说:宁波诺丁汉大学地道的全英式教学模式让我从传统的中式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第一次感受到西方的教学模式,那种完全主动的学习方式,从探索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学到得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探索知识的方法,思考问题的逻辑。在这个过程当中,诺丁汉的老师只会引导你的思维方式走向正确的轨道,而不会轻易告诉你正确答案,因为很多带有讨论性的话题根本没有正确答案,只要你有观点,并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服就可以了。因此,学校图书馆的所有参考书籍,还有网络都成为我们探索问题的丰富资源。

学校的课堂研讨,使同学们在激烈的探讨中听取不同人的观点,来补充自己思维方式上的不足。小班化教学更是有机会让每个人都发表意见,这就让每个同学不得不动脑筋,不得不集中注意力。记得当时有同学说在国内大学上一堂课下来从来没有感到有这么累过。

“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当代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宁波诺丁汉大学一个非常显著的教学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与其他相关教学中,教师经常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项目小组,三五成群,共同完成同一个项目的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分工,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关心,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善待他人,学会了协同攻关,团队精神得到良好训练。

除此之外,学校还将追求科学、崇尚学术的精神融合中英文化的精髓,坚持以培植“科学品质”为教育主旨,以组织“学术讲演”为教学主线。各个专业院所的专家学者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态势,把学生引领到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从2006年开始,又专门设立“诺贝尔奖学者大讲堂”,每年最少聘请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前来讲学,用科学奥妙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以大师风范砥砺学生的学术精神。

第三,认真负责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师制”教学管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学生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的转变,自然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师制”教学管理密不可分。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有一支按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统一标准和严格程序面向全球招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导师制”管理。即将学生按照学科专业分成小班,由1-2名教师担任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授课与指导。导师经常与学生见面,每周至少安排20分钟时间与学生“一对一”交谈,了解学习情况,询问疑难困惑,指导方法思路,拓展认知视野。导师制的实施和英方教师的负责态度与敬业精神,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密切了师生关系,加深了相互了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毕业生沈琳琳在给杨校长的信里也说:最让我感动的是诺丁汉的老师都是那么有责任感,不管从考场纪律到课堂教学,从布置作业到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一丝不苟,尽心尽责,真的做到了对每一位同学负责。

第四,教学全程质量把关,确保教学质量。在学生学习质量保障方面,学校也采用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一整套的质量保障体系,由英国诺丁汉的质量评估团定期进行评估,学校会根据其评估报告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进。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毕业文凭与学位证书分为4个等级,即一等、二等上、二等、通过,要求程度与“含金量”各有不同。这一点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新生入学时发放的《学生手册》中都有详细说明。其中,“一等”要求大三、大四所有课程的平均分在70分以上,获得者可以直上全球顶尖大学读研;“二等上”平均分在60-69分,获得者可以直上国外研究型大学读研;“二等”平均分在50-59分,获得者可以报考国外大学研究生;“通过”的平均分在40-49分,获得者则不能报考研究生;平均分39分以下将拿不到毕业文凭与学位证书,就业时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说明,让学生自入学伊始就对接下来的学习要求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与此同步,每门课程配备有专门的《课程指南》,揭示知识要点,阐释学科概念,开列参考文献,提示学习要求。每门课程安排有多次测验考试,每次成绩综合为课程学分。成绩评定实行百分制,40分及格,70分以上很少,85分以上基本没有。所有涉及规定学分的试卷和论文,由任课教师打分以后,寄到英国诺丁汉大学由同行抽样重新打分,再由社会“考试监督员”严格审查,最后确定分数等次,存入学业成绩档案,作为厘定学位证书档次的唯一依据。

通过渗透在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把关,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育质量自然也就有了保证。采访中,学校的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组有关四六级英语通过率的对比数据:2008年12月,全国参加英语四级考试的高校1777所,平均通过率为24.59%,宁波诺丁汉大学是98.62%,紧随其后排名第二的高校通过率为93.39%;参加英语六级考试的全国高校1673所,平均通过率为19.79%,宁波诺丁汉大学是76.14%,排名第二的高校通过率为67.36%。2008年6月,英国诺丁汉大学派专家组来宁波检查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教学质量,确认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学质量与英国诺丁汉大学不相上下。

宁波诺丁汉大学给中国学生创造了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学生高度相似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获得了极强的后续学习竞争力。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实施的“2+2”交换生项目中,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部分学生前两年在国内学习,后两年到英国诺丁汉就读。但作为交换生,宁波诺丁汉大学区英国诺丁汉大学就读的学生不会享受到任何特殊待遇,像英国诺丁汉学生一样同等对待,“2+2”的模式把两个校区的教学、学习生活的经历连接起来,也就要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去英国诺丁汉大学之前,中国学生就要清楚自己去英国以后要和那里的学生同等竞争,而且在英国取得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最终取得学位的等级。让宁波诺丁汉大学骄傲的是,学生在英国诺丁汉的学术表现非常出色。除了英国之外,宁波诺丁汉大学和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西方众多世界名校也有学生交换项目,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在与西方教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同等竞争时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

一个定位:培养通晓中西文化又具强烈爱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杨校长曾经多次说起,创办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既通晓中西文化又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2004年,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校园落成典礼上,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和英国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John Prescott)亲手种植了分别代表中西方文化的樱花和雪松,也昭示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西兼通的国际通用人才。随着两届学生陆续毕业、成功就业,宁波诺丁汉大学创建之初的目标正开始慢慢变成现实。

采访期间,学校执行校长罗杰•伍兹先生很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说,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毕业生和国内其他高校的毕业生相比,在职场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竞争力,尤其是沟通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势相当突出。罗杰校长称之为软实力、软技能,即跨文化的沟通和国际理解力。罗杰校长举例说,有很多跨国公司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招聘的都是实习岗位,一般情况下,如果有20个招聘岗位的话,应聘人数通常都会达到上万人,但最后的名额往往是招不满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毕业生所面临的挑战是,跨国公司的这些招聘岗位不只要求毕业生要了解中国国内的情况,还要具备对国际环境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而宁波诺丁汉的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很强,国际理解能力和国际交流方面的意识也非常强,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会意识到应该在哪些方面相应地调整交流的方式,从而保证交流是有效的和成功的。

现任职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的宁波诺丁汉大学2007届国际传播专业学硕士沈琳琳就这样描述自己就业时的情景:毕业时,在经过了激烈应聘竞争后,我幸运地进入了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工作。在使馆培训的期间我适应得非常快,因为诺丁汉的全英语环境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学校的团队工作让我也很快融入了他们的团队作业。

此外,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毕业生还学习和掌握了一整套有效的可转化的技能,包括终身学习能力,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式,等等。

除了就业竞争力这一直观的表征外,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都还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感着实让人感动。2008年4月,在英国交换留学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为抵制达赖5月24日到诺丁汉市从事藏独活动,率先发起了“5.24保卫战”,号召全体留英中国学生组织起来,抗议藏独活动。在宁波的学生则在校园内成立了“5.24诺丁汉保卫战”后援团,在校内组织募捐,得到全校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所筹得的款项为在英国诺丁汉反藏独大游行示威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资支持。之后,学生们为表达爱国情怀不约而同地在寝室阳台上悬挂中国国旗,形成一面鲜艳的红墙,让人震撼。他们说,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远在他国的同胞们表示:你们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战,祖国是你们的强大后盾。5.12汶川大地震后,宁波诺丁汉大学全校师生纷纷慷慨解囊,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在只有两千多名师生的校园里筹集到了13.5万元救灾款。汶川地震发生后,正在英国留学的宁波诺丁汉2009届毕业生葛萍联系诺丁汉市政府并取得当地的义卖权,与在英留学的同学一起在诺丁汉市爱心义卖10天,筹得了诺丁汉史上最多的义卖资金,逾2.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0万元)善款。此后,又与四位英国籍华人自费奔赴四川选址,最终选定在四川达州市渠县中滩乡建小学。他们捐建的小学将要容纳200多名学生读书,能抗八级地震,取名为“达州市渠县中滩乡天山诺丁汉小学”。 除此之外,学子们的乡村支教、重阳敬老、志愿服务、无偿献血等活动,也无一不凸显出宁波诺丁汉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而所有这一切,又都与学校倡导的“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精神息息相关。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师生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因此有意识地鼓励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为了感恩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2007年12月,学校聘请宁波及11个县(市)区16名专家担任产学研结合指导委员会委员;2008年1月,温家宝总理与英国首相布朗签署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项目设计、实施和融资谅解备忘录》,中英双方将共同建立一个“研究共同体”,宁波诺丁汉大学积极加盟,成为该“研究共同体”的成员之一;2008年2月,学校启动了宁波市教育局教育人员专业培训项目;2008年5-6月,学校开展宁波企业行政高管培训;2008年9月20日,中国首座碳零排放节能楼正式启用……一位看到杨校长文章的同学在写给杨校长的信里说:我相信,许多同学在入校一年来已受到了影响: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教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对其他人,对世界有所贡献。

一种责任:确保自主选择的高质量就学就业

如本文开篇所呈现的,宁波诺丁汉大学2008年首届本科毕业生100%升学、就业,而截止到2009年8月31日,2009届毕业生成功申请研究生与成功就业的学生已占90%以上。宁波诺丁汉大学毕业生良好就业格局的达成,一方面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学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分不开。学校不仅将从英国诺丁汉大学引进的“前景计划测试”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还专门设立了学生就业发展委员会和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等,筹划、协调、促进学生就业事宜。

“入学教育”通常是高等院校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中,也专门引进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前景计划测试”,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个性特长,以制订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哈佛大学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作过一项关于“规划影响人生”的跟踪研究。研究者调查发现:在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中,87%的人规划模糊,或者没有人生目标;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规划;3%的人有清晰的长期规划。历经25年的跟踪观察后发现,上述各类人群的实际情形与其年轻时是否具有明确的规划具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3%有清晰的长期规划的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有着短期规划的人,大都能不断得到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87%的规划模糊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安稳地工作和生活,但都没有特别成绩;而其中那些没有人生目标和规划的,几乎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这项研究的重要启示就在于: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也许正是受这一研究结果的启发,“前景计划测试”系统在西方高校沿用多年,用以协助指导学生“知己知彼”,规划未来。宁波诺丁汉大学引入了这套系统,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向学生。其中的引导性问题包括:识别你希望从工作中能够得到什么,综合和评估你的职业想法,确认你能为工作和雇主提供什么,比较你的选择并从中鉴别出适合你的工作,提供择业与谋职有用的相关信息资源,等等。这种与众不同的“入学教育”在学生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带给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年轻人一种清新的感受与无限的活力,在点燃学生心灵深处蕴藏着的理想火种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与不倦拼搏的坚定信念。为了能够将梦想转化为现实,使理想不再遥远,他们不懈怠,认真对待每一次课程和作业,珍惜每一个历练与摔打的机会,始终将每一个学习活动进行到底。

实践表明,宁波诺丁汉大学首届学生2004年9月入学时制定的生涯规划,与2008年7月毕业时他们的去向选择几乎完全一致。当年立志到海外读研,继续留学深造的,四年后大多如愿以偿,分别收到两三所国外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实现了“高品质升学”;当年选择就业的,四年后也大多心想事成,分别收到四五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签约协议,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就是那些少数“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并不是在一种“无业可择”的穷途末路,而是当年的真心选择。例如国际商务与管理专业的一位同学,入学制定生涯规划时就做出了“自主创业”的选择,毕业后去杭州创办了一所书法学校,立誓打造一个驰名海内的书法教育品牌。这位同学在写给杨校长的信里说:正是因为有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习经历,才促成了我把这样的一份教育理想作为我的事业。书法除去技法功底的部分外,更多的是一个人心性的写照 .一个人的字是因为一个人拥有的心性状态而展开的。如果不能了解生命本身惊人的美,那么心性本身必然有所遗憾。我在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下长大,然而在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四年让我感受到教育中“自由空间”的巨大能量。尤其是作为第一届学生,我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感受到无比纯粹、无比自由的教育氛围。而这些元素本身逐步促成了我的认知的改变。我开始一点点剥离掉现行应试教育给我的制式化的影响,开始一点点构建出完整的生命,而不是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和外在的内容来判断自己的生活。

可见,如果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能够从入学时做起,抱定宗旨,确定方向和目标,至少可以减少他们大学生活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这个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黄金四年,就会成为年轻人撬起辉煌人生的一个重要杠杆。

另一方面,学校视学生就业比学校招生、教学工作更加重要,专门成立了“学生就业发展委员会”,负责筹划学生就业事宜。委员会由各个教学院系资深教授和各个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协同合作,齐抓共管,主要职能是分析市场需求,制定战略规划。他们每月至少举行一两次全体委员会议,对就业工作遇到的困难进行剖析,对教学与就业的关系予以解构;经常同各个教学院系和各个工作部门保持沟通,将就业理念融入教学与管理当中;经常到相关企业调查研究,邀请企业高层为学生开办讲座,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学生就业发展委员会下设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具体职责是收集信息,建立平台,牵线搭桥,促进学生就业。为了实现就业“一个不少”的工作目标,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会同学生事务处,建立了庞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广泛搜集“全球500强企业”与国内众多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资讯,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即时就业信息,对他们的生涯规划、职业选择与竞聘过程实行全程跟踪指导。如组织学生进企业参加“人才战略研讨会”、“岗位培训”和“短期见习课程班”等,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情景,体验实践活动应当具备的应用能力;邀请企业高层来校作“人才发展讲演”,召开“人才需求宣讲会”,举行“用人招聘会”等,建立起了企业与学生“双向直通”的平台。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为250名应届毕业生举办“宣讲会”、“招聘会”29场,有力地促进了2008届毕业生的圆满就业; 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又为500名应届毕业生举办“宣讲会”、“招聘会”18场,极大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完美就业进程。与此同时,就业办工作人员还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尤为关注学生就业群体中处于两个极端的人群。一部分是那些综合素质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手头拿到了四五个就业协议,一时间眼花缭乱,很难做出取舍;另一部分是极少数比较内向、腼腆,交往能力略逊一筹的学生,应聘面试时往往处于劣势。针对这两个极端人群,学校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通常都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协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扎实的工作,所以尽管恰逢金融危机来袭,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首届毕业生的升学就业还是达到了令人艳羡的100%。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校办学日益成熟和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好转,宁波诺丁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更加灿烂辉煌。

一个梦想:创建一所储英育才、造福人类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有一个梦”,美国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是杨福家校长最喜欢的一句话。在杨校长看来,人的本质不在于创造出什么具体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看他有没有追求,有没有梦想,没有追求、没有梦想就不会有所成就。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2004年11月,他在《世界科学》撰文指出:“我想全世界每一个华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即让有着5000年历史文明的古国能够在世界上站起来”,“站得更直”,“站得更稳”!到英国诺丁汉大学上任以后,杨校长几乎踏遍了世界顶尖名牌大学的校园,与许多校长结为朋友。站在这个国际高等教育的制高点上,杨校长看到了许多,也想到了许多,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感慨。他颇有感触地说,在这些校园里没有看到值得称道的大楼,也没有人屑于称道大楼。在剑桥、牛津看到的处处是古老陈旧的建筑,而且在世界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中,既没有校园面积或校内建筑面积这类项目,也没有院系设置的“大而全”或者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之类。杨校长说,这一点与早年梅贻琦校长的主张有着高度的一致。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校长这样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杨校长不无激动地说:一句话,大楼的高度和争创世界一流的目标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把天文数字般的巨资浪掷在圈地、建摹天大楼、造容得下26座北大的大学城,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很可能把我们追赶世界一流的宝贵时机给耽误了。他因此还写下了一篇题为《我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若干现象的迷惑》的文章,主张:一流大学不一定是“综合大学”,但一定是要“特色鲜明”;一流大学不一定是“大楼林立”,但一定是要 “大师云集”;一流大学不一定是“研究生多”,但一定是要“科研领先”;一流大学不一定是“经费充盈”,但一定是要“以人为本”。

“不营利、求平衡、追求卓越”一开始就成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办学指南。为此,中英合作双方都承诺办学的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协议上甚至明确规定不追求合理回报,并达成了高度共识:办学宗旨在于储英育才,造福人类。为此,学校在办学中为确保教育质量,从严控制招生人数。杨家福校长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追求质量,防止盲目求大。他一直非常赞赏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连续六年在美国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目前只有6677名学生,其中大学生4678名,研究生1999名。作为美国火箭发源地的加州理工学院,学生规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一直控制在2000名左右。该校董事会在建校时明文规定:“不管什么人做校长,都不能扩大它的规模”。截至目前,该校已经培养出31名诺贝尔奖得主和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物理学元老周培源先生(192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原子核物理奠基人赵忠尧先生(193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遗传学创始人谈家祯先生(1936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中国航天事业创始人钱学森先生(1939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小学校,做大学问,就是特色”。因此,宁波诺丁汉大学创办5年来,始终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坚持自己“储英育才,造福人类”的定位,从严控制招生人数。2004年招生254名;2005年招收本科生526名,研究生120名;2006年招收本科生787名,研究生171名;2007年招收本科生936名,研究生149名;2008年招收本科生1191名,研究生287名;2009年招收本科生1070名,研究生273名。目前在校生近4300多人。应该说,在校均规模万人计的我国高等教育丛林中,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规模真的只能说是一个小弟弟,但其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却让为数众多的兄弟高校刮目相看。

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作为一所刚刚建校五年的新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中方受聘人员基本上进入不了教师和学校行政管理队伍的主体,他们更多是外籍教师的助手或学校行政管理岗位上的普通工作人员,虽然他们对工作的投入和敬业着实令人敬佩,但收入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高,他们的专业成长路径(包括职称评审和行政职级等)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对此,学校有关管理人员也坦承,目前学校中方教师和行政人员等个人的上升通道尚有待进一步疏通,相关的体制和机制还需完善。杨福家校长认为,一流的学校不仅要有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师,也要有一流的管理队伍。高校的发展需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宁波诺丁汉大学也希望尝试通过提高待遇的形式来使教师队伍更加稳定。

在我们赴宁波诺丁汉大学采访时,巧遇上海市政府学习考察团赴学校参观,于是我们也顺便旁听了杨校长给代表团的报告。杨校长在报告的最后说:对中国大学来说,争创世界一流的道路是崎岖漫长的,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创办者们希望自己是播火种者和传薪人,用自身的实践探索走出一条改革者的路。宁波诺丁汉大学创办五年,尚处于成长期。因此,这一实践和探索最终是否能够成功地实现起初设定的美好目标,尚有待时间检验。但是,学校所作的探索,方向是正确的。梦想是希望,梦想也是力量,正是“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支撑和牵引着大家,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因此,宁波诺丁汉大学能否成为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现行运行规则的范本,值得期待。

前期采访和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宁波诺丁汉大学公共关系顾问喻立森教授的大力协助和指导,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3期,正式发表时有所修改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