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从上海“创新实验班”看资优学生的创新教育
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沈之菲( 200032)
(摘要)本文从上海市开设高中创新教育实验班的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大学附中、交大附中四个学校的实验项目出发,分析了资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选拔、培养、课程及对此项工作的拓展建议,为资优学生的创新教育提供现实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优秀高中生 资优学生 创新实验班 创新教育
传统的对资优概念的理解将资优学生分成两类:一是课程学习资优(又称为校园型资优、 测验型资优),是通过标准化测验测出,易测、易安排课程;也因此比较容易挑选这种类型的资优学生给予特殊课程。如在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上得分高的学生就是属于这类型的资优。高IQ的学生在学校的功课多半较好,学习情境着重在学习技能上,而较少需要创造力和实验技巧。第二类是创造力资优学生,这些学生优秀的学习情境着重于运用信息以及对问题完善的思考推理,是将一些想法及艺术活动所产生作品或观点,有目的地去影响特定的人。
近年来,兰祖利的资优三环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开拓了人们对资优学生的理解,特别是兰祖利的资优三环理论为资优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广泛接受。美国心理学家兰祖利(Renzulli,J.S.)及里斯(Reis,S.M.)《丰富教学模式》提出[1]:智优学生是中等以上的智力、工作专注度及创造力三个因素的交集。
1、中等以上的智力能力。杰出成就者,其能力特质并非都是顶尖,他们在智力、性向或成就测验的得分中等以上。
2、工作的专注度:包括:(1)在某一特定研究领域或问题上,能表现出高度兴趣、热诚、专注、参与的能力。(2)坚忍、努力、决心以及奉献的能力。(3)自信、自尊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将重要的工作做好,以及强烈的成就动机。(4)有能力在特定领域里找出重要问题,或调整主要的沟通管道和新的发展方向。(5)能设定比较高的标准,并对自我和他人的批评能够持比较开放的态度;也能欣赏个人及他人优秀的工作质量以及杰出的表现。
3、创造力:包括:(1)在思想上具有流畅、变通以及独创性。(2)经验的开放,也就是对新的以及不一样的东西,能保持接受的态度。(3)好奇的、慎思的、冒险的,并且在心智上是顽皮的;在想法或行动上愿意去冒险,遇阻碍亦是如此。(4)对于构想或事情的细节,有精致、审美、敏感的特质。
兰祖利特别强调[2]:以上三种特质,要产生交互作用,才能产生资优的行为特质,换句话说,即使三个特质都有,也不一定是资赋优异;譬如你拥有一个特质,如特别高的数学能力、也拥有第二个特质,如对语言工作的执着、也拥有第三个特质,如对戏剧领域的创造特性,但此三种特质如没有产生交互作用,也就很难产生资优的行为特质。
以此理论,创造力本身就是资优定义的一个部分,这个观点现在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例如香港资优儿童的定义[3]就包括:智力经测定属高水平,对某一学科有特强的资质,有独创性思考,在视觉及表演艺术方面极有天分,有领导同辈的天赋才能,在竞技、机械技能或体能的协调有特出的天分,其中特别关注到独创性思考。
以发展创造力为资优学生教育的首要目标﹐已是国内外心理与教育学者的一致共识(吴武典,1997;Davis & Rimm, 1997;Gallagher & Gallagher, 1994; Piirto, 1999),也是创新实验班的办班宗旨。因为只有具备丰富的创造力,资优学生才能够在各个专业领域及才能领域发挥创新的能力,担负起新知知识的制造者或创作者的角色,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蔡典谟,1986)。[4]
一、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对象的选拔方式
创新实验班学生的选拔一个多种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的过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硬指标可以涵盖。目前的创新实验班招生,基本上改变传统的单一考试模式。都使用了一定的方法,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规范的流程操作。使用的手段有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科技基本素养测试、基础能力测试、动手能力测试,外加结合自荐材料、统一面试、中考成绩、特长、兴趣爱好、学生的个人意愿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从上海中学的尝试中发现,目前的“创新心理能力测试”还不能用于创新实验班学生的选拔上,看不到相关性,有的还是负相关[5]。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认为:科技创新素养问题牵扯到许多非常大的比重的学科领域诸方面的智慧问题,现在的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难以衡量的,心理测验只能做一个相当一般的参考,而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的依据来处理。
复旦附中更明确指出“不同类型创新素养在校园背景下的特征是不同的”,可以具体描述如下[6]:
因此,复旦附中在确定创新素养资优生的选拔标准时考虑的核心特征是:具有执着进取和质疑的精神、超常的悟性、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品质、具有创造动机与持续创新力。其选拔流程也是综合下述的四方面的评价,将优秀段交集部分选拔为创新班学生。
在资优创新后备人才的选拔上,单一的测验和评估标准难以完成,学生已经形成的人格品质和性格因素对其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Q学派教旨主义者心理学家亚瑟•杰森(J Arthur)在其著作《智力测验中的偏见》一书中指出:“智力商数将人按心智能力,在社会和个人生活领域,大致分成四个区域:IQ50分,决定了人能否完成基本开化;IQ75分,决定人能否完成传统的小学教育;IQ105分,决定能否顺利完成高中或大学预科学习;IQ115分,决定能否顺利完成4年制大学教育,并成功进入职业教育或研究生教育。超过这一范围,IQ值对普通职业成绩和一般意义的成功已经不再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并不是说115分和150分,或是150分和180分的人之间没有差别,但在这个级别上智力商数差异发挥的作用远比不上个人因素差异发挥的作用,这和普通人的感觉相去甚远,个性与性格在这里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7]
二、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
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采用加速教育模式和丰富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方法。
加速学习模式是欧美天才教育的主要策略和课程模式之一。加速法的形式很多,自70年代中期至今被教育界肯定的有:提早入学、跳级、具备或未具备高中文凭提早入大学、国际大学学位、选修科目,如提前修读较高年级科目、中学时修读大学课程、在暑期或学年中修读特快课程、一年时间完成两年课程(自订进度)、压缩课程、修读高级课程及考试(如advancement placement AP课程)等。
丰富教育模式。“丰富教育模式”是当今国际上受到较广泛认可的一种资优儿童教育模式,其基本理念是:每一个智优儿童都有权利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所有普通学校和教师都需要理解资优儿童的特点并为他们提供特别的服务。资优学生应该生活在普通的学校和班级之中,与普通的同龄伙伴们一起成长。由于他们用相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完成普通学生的任务,所以剩余的精力可以用于更丰富的、更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之中。学校和社会应该尽量提供条件,充分满足他们的这种特殊需要。由于“丰富教育模式”可以在任何一所普通学校中开展,因此这种模式能够服务于更多的资优儿童。另外,“丰富教育模式”在促进儿童潜能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儿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1999年,Moshe Zeidner和Esther Jane Schleyer对分别处于“加速式教育”和“丰富式教育”条件下的1700多名以色列资优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后者表现出更积极的自我概念、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和更低程度的测验焦虑。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丰富教育模式”更有利于促进资优儿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8]。
“丰富式教育”的具体实施包括区别式课程方案、抽离式教育方案和导师制教育方案。另外还有一种整合的途径,为全校性的增益模型。全校性的增益模型是由美国超常儿童教育专家任朱利倡导的一种教育方案,它系统地集成了多种教育手段,目前在美国各州都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实施。该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三种类型的增益成分。Ⅰ型增益成分的目标是让资优儿童有机会接触比普通课堂更广泛的经验,包括更多的学科、主题、行业、爱好、人物、场所、事件等。由教师、家长以及资优儿童本人组成的一个团队负责策划和组织活动,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邀请演讲者、安排微型课堂、举办展示会以及寻求可供利用的多媒体资源等。Ⅱ型增益成分的目标是促进思维与情感发展,包括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学习技能的发展、高水平推理技能的发展、书面的/口头的/视觉化的交流技能的发展。Ⅲ型增益成分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在某些领域形成特殊兴趣的儿童,主要途径是让这些儿童获得该领域中初步的研究技能并参与研究活动。在这一领域中发展高水平的知识理解和基本的研究能力,学会策划、组织、资源利用、时间管理、决策和自我评价,发展使命感、自信心,体验创造的乐趣。
上海四所学校在创新实验班课程设计中,都兼顾了丰富和充实的教学模式。上海中学对实验班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提供相当于或高于国外大学预科水平的课程;对部分符合条件、有需求的学生开设由美国大学委员会授权的部分美国AP课程。 华东师大二附中对所有基础型课程进行了校本化改造,实施特色创新拓展课程,大量引入我校的精品校本课程,尤其是科学技术课程、研究课程和部分大学先修的荣誉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尤其在学生科研小课题指导方面,学校给予学生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复旦附中与大学部形成共同培养机制,由大学及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承担实验班的选修、辅修课程;复旦大学的基础实验室和图书馆向实验班学生全开放;向部分符合条件、有需求的学生开设由美国大学委员会授权的部分美国AP课程。交大附中除了基础课、拓展课、研究型课程,附加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交大附中在工程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三个相关领域与上海交通共建大学课程。
三、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立足点及其范围
在上海四个学校的试点中,上海中学、交大附中立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华师二附中除了科技创新实验班,又有人文创新实验班,复旦附中更是提出培养在数学及自然学科方面学业优秀,在人文学科方面卓有特色,在艺术、体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长等学生,目标是培养各方面的领军任务。这些学校在培养目标落实上,不仅仅针对创新实验班的学生,而兼顾到全校所有的学生。
在培养目标上,各个学校侧重点有所不同,上海中学聚焦学生的志趣,交大附中加强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华师大二附中突出德育引领,复旦附中着力于文理通融。上海中学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出:“小学、初中以培育学生激发兴趣、高中在广泛兴趣基础上聚焦志趣,大学在志趣聚焦基础上凝练志向,这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值得进行实践探索的一条新路”[9]。上海中学科技实验班,以聚焦志趣为突破口,注重学生科学实验与课题研究,其志趣聚焦的核心价值是思想导向,促进学生个性化的知识构成是志趣聚焦为抓手,志趣聚焦是要促进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志趣聚焦是切入口推进现代学习方式的革新,志趣聚焦的境界是提升学会僧厚实人文素养,学校也提供各类展示平台以激励学生志趣聚焦。
兰祖利在资优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大才的见解[10]:人才其一是经济上的大人物,经营大企业有成者属之;其二是学术上的大人物,这是过去资优教育较为强调的部分,以培育各学科的学术人才;其三是利社会的大人物,如特里萨修女、曼德拉、金恩等, 关切人类的美善与福祉,关心社会正义、经济公平、文化促进、政治活动、生态保护, 而非成就一己的私利。从社会人才的角度来理解,传统的资优教育重视测验得高分者及学校功课好的学生的看法也需要调整,有潜质的学生可能来自被挑选而进入资优方案的学生,也存在于普通班中多样化的学生中,所以培育利社会人物,普通班教师与资优班教育皆有责任,普通高中和重点高中都有责任。正如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通过这些学校的先行先试,试图形成创新精神培养的普适性规律,从而在对部分“尖子生”的选拔与培养上有所突破。培养学生的创新特质,最终不该是少数孩子的专利,它应当融入到每所学校的文化内涵之中。
四、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持系统
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事关国家根本利益的核心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普通高中处在这项工程最为关键的中腰,其质量将决定上下左右其他学段的供应和完成,影响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系统的生产,因此,高中阶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需要有更大的社会共识,下面几点可能需要拓展与加强的:
1、坚持创新教育实验班及创新教育试验区的试点,在实践基础上扩大试点的规模。着手资优教育行动计划或法规拟定,长期坚持对资优教育的支持,防止人为的冲击和干扰。如美国1988年通过《杰维斯资赋优异学生教育法案》;新加坡1984年开始实施的“天才教育计划”;韩国2000年1月颁布了《英才教育法案》,2002年发布《英才教育实施令》;香港1990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第四号报告书》,为香港的资优教育打下了施政基础,1997年,香港特区政府拨出50亿港元设立优质教育基金,扶持资优计划,教育统筹局自2001 年推出“特别资优学生培育支持计划“,目的是加强对特别资优学生的培育及支持,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和才能。1999年台北市发布《台北市资优教育白皮书》,这些立法及举措极大保障了资优教育在政策上的延续性。
2、对相关教师专门培养和培训。教师是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的关键,各个学校无不关注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华师大二附中在教师团队建设上提出教师创新引领学生创新,并选派教师参加国外教师成长夏令营。在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当然需要依靠社会资源,但学校也要依靠自己的教师队伍,如果教师队伍不具备基本的创新素养,创新实验的目标也不可能达成。许多天才的科学家,均养成于自由、开放、不断鼓励创造的学习环境中。天才是从“问题”中,找到“许多方法”,并选择“有效的方法”,对问题提出解答。资优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应该以全人的观点来培育,除着重学生认知发展外,更应重视资优生情意发展、社会技能培养及人文关怀素养之陶冶,让资优生具有健全之人格。所以,在师资培养中,不仅是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而且需要加强创造力、人格教育、多元评量、多元智慧、领导才能等课程及教材的开发何研究。
3、依托科研机构和大学,对创新教育实验进行跟踪研究,同时开展政策法规、培养模式、课程开发、资优教师培养和鉴别工具等的系统研究。成立资优教育基金,对课程开发、高校、科研机构对中小学资优学生培养、资优教育科研进行项目设计及招标,在机制上确保项目的落实。也发挥更多大学、科研院所参与到中小学资优创新教育的培养中来。美国的英才鉴别与培养中心模式可供借鉴。美国的英才鉴别和培养中心都是以中小学的学术英才学生为目的,但是据此建立的中心却建立在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和丹佛大学等四所研究型大学中。如霍普金斯大学的英才青少年中心[11],是通过“才能发现”法鉴别学术英才学生,为其提供挑战性的教育机会以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他们追求学术成就,并发展他们的社会能力。通过研究与评价,促进英才教育领域知识的增长,探求培养英才学生的最好教育实践,并将研究成果推广给父母、教育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为教育者提供支持以满足英才学生的教育需求,协助父母鼓励他们资质优异的孩子,并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为了提供以上服务,英才青少年中心也建立了广泛的网络,与学生、家庭、教师、学区、政府机构、营利和非营利组织等共同合作。
与此同时,可以着手研究师范院校资优教育课程、工具开发与研制,选派专家和专业人员到国外著名理科高中和天才教育研究机构学术访问和短期工作,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资优教育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
4、组建资优教育的资源中心,建立相应网站,整合各种资源,拓展对资优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服务的研究和实践。资优创新教育要争取家长配合和社会支持。一方面整个社会资源要向资优学生充分开放,提供广阔的时间、空间和设施;另一方面,也需要提供家长指导资优学生、开发学生潜能的方法,给家长以咨询、培训和指导。如台湾在台北、高雄等地都筹建了专门的资优教育资源中心。以台北市资赋优异教育资源中心为例[12],中心分为资源服务组、进修推广组、研究发展组,在未来发展上,资优教育资源中心进一步开展资源中心资源借阅计算机化及系统化、建立资优班教师联络网、举办教师进修资优教育学分研习、举办资优学生国际交流、推动资优生亲职教育、推广资赋优异教育模式及课程架构、推动全面性资优教育方案以促进跨校际之间的交流、规划资优学生的追踪及转衔辅导方案、进行资赋优异教育相关主题研究、规划跨校及跨教育阶段的全面资优教育方案等。
参考资料:
[1](美)兰祖利,华华译:《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2]Renzulli & Reis主讲,簡明健等记录:“全校性充实模式之理论与实务”,《资优教育季刊》,1996年12月
[3]“教育统筹委员会第四号报告书”,一九九○年十一月香港,http://www.edb.gov.hk
[4]詹秀美:“国小资优班创造思考教学实施现况研究”,《台中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5]唐盛昌:“创新教育座谈会”,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2009年6月10日
[6]谢应平 吴坚 杨士军:“成就智慧 追求卓越――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实践认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中美高中特色办学研讨会”,http://www.cnier.ac.cn/ztxx/gzfltbg
[7](美)格拉德威尔著、季丽娜译:《异类》,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
[8]缴润凯、张 锐、杨兆山:“智力超常儿童的发展:从加速式教育到丰富式教育”,《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9]唐盛昌:“略论资优生培养的三个关键点:飞跃期.志气.目标”,《上海教育论坛论文汇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9
[10]郭静姿等:“出席2005第16届世界资优儿童教育会议报告”,《资优教育季刊》,2005年12月
[11]刘大为:“试析美国朱利安•斯坦利的‘才能发现’法”,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12]台北市优质教育资源中心,http://trcgt.ck.tp.edu.tw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8期,正式发表时略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