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1-5-30 14:01:00 人气:

2010年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刘娜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与工程学院,讲师,北京,10004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875)

*本论文获得“北京市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与促进首都高端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项目资助

[摘要] 对北京部属六所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进行的就业意向调查分析显示,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的因素有:择业的清晰度、就业成功信心度、考虑就业的时间、学校的就业指导以及就业渠道的选择。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自身应降低就业期望,促使就业意向选择更加理性,减少功利性,增强就业的针对性,将有助于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 工作搜寻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postgraduates of Universities belong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Beijing 2010
Liu Na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china,100044; Institute of Education Economics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Ph.. D candidate,Beijing,china,100875)
[Abstract] The diagnosis which carries on to the postgraduates of six universities which belo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Beijing demonstrated that, the clarity of employment, the confidence of being employed, the date of graduate, the career guidance of school, as well as the choice of employment avenue are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postgraduates employment intenti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postgraduates should lower their employment expectation. To be more rational, less utilitarian, and enhancing pertinence of employment will be helpful to successful employment.
[Key words] Postgraduates ; Employment intention ; Job search,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需要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搜寻的硕士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回顾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历史,自195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至1956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达到2235名,研究生招生初步形成规模;1958-1966年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10857名,研究生毕业人数为8836人,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单位多为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而从1999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较上年增长了39.3%,200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较上年增长了28.6%,2002年较上年增长了22.6%,2003年较上年增长了34.5%,增长幅度不断扩大,截止到2004年增长率才有所下降,招生人数为32.6万人,但仍较上年同比增长了21.4%,统计表明,我国研究生招生年增长率已连续6年超过了20%;截至2006年全国招收研究生人数已达到39.8万人;2007年招生人数为42.4万人,而到了2009年,在校研究生人数竟已超过120万人。再从就业率上看,2005年以前研究生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自2006年以后,研究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以浙江大学为例,就业率均低于90%【数据主要来源:①《研究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年;②《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分析课题组,P2。】。

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持续增长使得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搜寻的硕士毕业生随即增多,依据岳昌君和丁小浩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得出的结论:“当大量的劳动人口面对相对有限的就业岗位时,即使按目前8%左右的经济发展计算,也难以吸纳日益增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岳昌君和丁小浩:“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现状分析”,《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简报》,2003年第21期(总第021期),2003年6月12日。】”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关注。学者们也开始致力于研究导致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探讨缓解就业压力的对策和相关制度改革建议。

赖德胜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一书中于第四章专门探讨了“工作搜寻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发现学生的工作搜寻行为对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而我们知道学生的就业意向会直接影响其工作搜寻的行为。因此本文对名校相对集中的首都——北京的部分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一、样本选取与问卷调查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教育考试院项目“北京市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与促进首都高端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聚焦招生与就业”课题组2010年所做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根据北京市人事局公布的2006、2007、2008年1、2、3、4季度的需求前20排名的热门专业数据:土建、市场营销、行政管理、会计、机械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饭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硬件、广告、金融。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代码》所标注的一级学科代码,选取了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机械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了位于北京市的十三所高校进行调研,其中部属高校共计六所,市属高校共计七所。进一步确定这些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为调研对象。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包括研一、研二、研三的学生。于2010年1月,每个学校发放200份硕士研究生调查问卷,共发放了2800份,回收问卷2650份,有效问卷2644份,其中部属高校回收有效问卷1123。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调研中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并不完全局限于前文提到的这些热门专业,仍有少数其他专业的学生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但是比例较少,我们在做数据统计分析时并未将其排除。

由于本文集中探讨北京部属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问题,特此说明所做问卷调查的北京部属高校如下: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属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相关问题本文不予探讨。

二、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1、选择职业时考虑因素分析

在选择职业过程中, 硕士研究生重点考虑哪些因素?将是反映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的关键,也反映了硕士研究生的择业标准。因为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职业时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就业意愿,同时也要受到外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了8种择业考虑因素,依据统计结果,按照影响程度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如图1所示:(1)个人今后发展前景,38.52%的学生将其列为择业考虑因素的首选,认为是自己就业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说明硕士研究生在追求人力资本投资回报时表现得较为理性,因为,硕士研究生的人力资本投资时间更长,机会成本更高,因此,为了减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选择职业时做出了较理智的选择。(2)经济收入,占被调查人数的14.59%,被排在了第二位,表明学生较关注自己读研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回报。(3)职业社会地位,占被调查人数的13.09%。(4)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占被调查人数的12.53%。(5)个人兴趣与爱好,占被调查人数的12.32%。(6)就业地区,占被调查人数的3.91%。(7)专业对口,占被调查人数的3.23%。(8)社会关系与感情因素,占被调查人数1.77%。

值得注意的是,“就业地区”这一信息被排在倒数第三位,说明硕士研究生意识到了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虽然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但是就业压力同比增大,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也相对增大,因此,就业地区不再是首要的考虑因素,本文在此将不加以具体分析。



图1 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选择职业考虑因素排序

2、就业单位性质意向分析

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性质时,体现出了趋向于稳定的倾向。由于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时间较本科生要长,机会成本更高,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相对增大,因此,在选择单位性质时更加倾向于稳定,以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本次调查共涉及九种工作单位性质,按照最想去工作单位性质的所选人数比例由高到低排序,如图2所示:(1)国家机关,占被调查人数的35.30%。(2)国有大中型企业,占被调查人数的35.10%。两者总和已超过被调查人数的70%。(3)三资企业,呈直线下降趋势,只占被调查人数的8.90%。笔者分析除了考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因素之外,可能还受到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性质时更加倾向于国家机关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忽略了三资企业。(4)科研单位,占被调查人数的8.10%。(5)学校,占被调查人数的5%。硕士研究生本来应是国家的主要科研力量,但是选择科研单位与学校的学生却较少,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硕士研究生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从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来看,科研单位与高校的回报率与国家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较而言要低。(5)其他,占所选择人数的4%。(6)民营企业,则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同样是择业趋于稳定性的表现。(7)部队,占被调查人数的1.20%。(8)乡镇企业,占被调查人数的0.3%,还不到1%,这与前文“择业考虑因素”个人发展前景居于首位密切相关,在这里可以得到不同角度的进一步验证。



图2 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择业单位性质排序

3、希望用人单位招聘时提供的信息分析

图3统计结果同样反映了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就业意向所关注的因素——希望用人单位招聘时提供的信息,会对就业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调查共涉及8个因素,其中被调查学生希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提供信息排在前三位的,按影响因素大小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1)薪资水平和福利,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4.80%。(2)单位在行业/地区中所处地位,占到被调查人数的19.83%。(3)企业文化,占到被调查人数的16.29%。以上统计结果表明,将“薪资水平和福利”作为最关注的因素被排在首位,说明学生最关注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收益回报,功利性很强,令人不免担忧。而“单位在行业/地区中所处地位”以及“个人能提供的发展机会”的关注度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四位,又反映了学生较注重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选择过程也存在理性的一面,将“企业文化”的关注度排在第三位,表明学生更加关注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影响,说明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更趋向成熟。寻找工作时能够清晰地了解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会使寻找工作目的更加明确、有效,从而也会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图3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希望用人单位招聘时提供信息排序

4、期望月薪意向分析

期望的收入是反映学生就业意向的重要因素,图4统计结果显示,31.26%的被调查学生期望第一年的月薪为5000元,19.15%的学生期望月薪为4000元。但是,依据网易新闻“盘点2010年人力资本六大热点”【参考网址(http://news.163.com/10/1226/16/6ORGJM3100014AED.htm)】公布的数据:从一类城市毕业生的起薪点来看,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本科学历的研发类员工转正后大致薪水在2700元、2800元左右。博士转正以后可达到8000元的平均工资水平。研究生转正后工资大概为4000元。”说明,目前学生的期望工资偏高,在就业意向的选择上还不够理性,缺乏对现实清醒的认识。



图4 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第一年期望月薪

尤其是图5的统计分析结果更加清晰的验证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居然有25.5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在第三年的月薪应该达到10000元,而目前的现实显然还难以达到此标准。



图5 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第三年希望月薪

三、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1、择业的清晰度

我们设计了“你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这一问题,希望了解学生在进行职业

选择时是否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其择业清晰度如何?对受调查者回答的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其中19.84%的学生“很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45.71%的学生“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而31.89%的学生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说不清”,甚至还有2.57%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更将无法谈及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概括的说,有30%多的被调查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茫然,择业清晰度较低,就业意向不明确,将会直接影响其就业结果。



图6 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择业清晰度

2、就业成功信心度分析

硕士研究生就业成功信心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反映了其就业心理状况以及对未来就业期望的差异性,进一步影响就业意向的选择差异。 图7统计结果表明,49.28%的被调查者对就业前景“有信心”,18.56%的被调查者对就业“非常有信心”,而28.87%的被调查者就业信心度“一般”,2.68%的被调查者“没有信心”,还有0.62%的被调查硕士研究生表示对未来的就业前景“非常没有信心”。总体来看,30%左右被调查的学生就业信心度不足,对就业感到一定程度的担忧。



图7 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成功信心度

由于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长期存在,我们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不同性别的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心理上的差异,而图8的统计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对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意向产生的影响,女生对就业前景“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比例都低于男生,而 “一般”,“没有信心”和“非常没有信心”的选择比例却都高于男生,尤其是选择就业信心“一般”的女生高出男生将近一半,可见,女生的就业信心度明显不足,明显低于男生,说明学生自身已经意识到了劳动力市场中性别歧视的存在,就业心理相应地产生变化,进一步会影响其就业意向的选择差异。



图8 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成功信心度性别比较

3、考虑就业的时间

何时开始考虑就业将反映学生就业意向的形成时间,选择合适的求职时间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就业能力的高低,同时还能影响其就业意向的选择。图9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4.38%的学生在“研二”开始考虑就业,32.57%的学生在“研一”的学生就已经在考虑就业,一方面,说明大多数的学生考虑就业意向的时间安排较合理,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已经感受到了就业压力的存在。然而,尚有10.26%的学生选择“研三”时考虑就业,还有2.7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这两类学生在就业的心理方面准备不够充分,那么在就业能力积累方面也同样会有所欠缺,由于就业意向的形成时间较晚,就业意向的不明确,导致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楚,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其就业结果。在这里我们排除社会资本因素在其中的影响(如学生早已由父母或导师帮忙选择好了就业意向,自己不需要提前考虑就业的相关问题)。



图9 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考虑就业时间

4、学校的就业指导

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如何与学生的就业状况密切相关,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能帮助学生做好就业意向的选择,减少学生就业选择的盲目性,从而有效提高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那么,硕士研究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如何呢?我们的调查结果如图10所示,42.53%的学生回答“说不清”,说明将近一半的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不了解,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加强和完善。我们为此还对“合适的就业指导时间”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图11中56.27%的学生希望研一时就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可见学生对就业指导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反映学生已经感受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希望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能帮助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减少就业意向选择的盲目性,从而有效缓解自身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信心。



图10 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



图11 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希望开始就业指导的时间

5、就业渠道的选择

学生通过获得有效的就业信息,可以缓解就业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就业意向更加清晰、明确。而选择就业渠道正是学生在工作搜寻过程中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下图所示,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41%选择“网络及其他媒体”,27%选择“招聘会”,16%的学生选择“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有7%和5%的学生分别选择了“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机构”和“老师”,只有4%的学生选择“家人亲朋”。学生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因其信息容量的丰富和极快的更新速度得到学生的青睐,然而,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甄别有用的就业信息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判断力,否则也会造成学生就业意向选择的迷茫。笔者认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才应是学生最有效的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图12 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四、对策与建议

1、硕士研究生自身应降低就业期望,就业意向选择应更加理性,减少功利性。

前文的统计结果分析表明,北京部属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在希望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方面,最关注的是“薪资和福利待遇”,功利性太强,职业生涯管理和规划意识不足,笔者建议应该减少就业选择的功利性。尤其是工作后的月薪期望值偏高,与现实不符,否则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将难以解决,会造成就业意向选择的困惑,影响自己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错失好的就业机会,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应该适当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使其趋于合理,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效率。

2、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不断加强和完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图13调查分析结果显示,32%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得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说明学生已经关注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是对于如何加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希望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能够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此类培训,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满足学生的迫切需求。24%的学生希望得到“就业程序与技巧”的指导,原因是学生希望自己提高就业的成功度,而对于就业程序与技巧的掌握会有效增强自己的就业能力,从而可以增强自己的就业信心。17%的学生希望通过就业指导部门获得就业需求信息,正如前文分析的结果,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中,就业指导部门并未居于首位,为此,联系大部分学生选择“网络及其他媒体”作为最主要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就业指导部门应构建一个学生与就业市场的“供给——需求互动网络平台”,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了解双方的需求,从而加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达到有效缓解高校和用人单位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外,14%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得到“就业心理辅导”,由于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及员工的优秀品格,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需要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最后还有13%的学生希望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宏观的经济政策,就业政策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是需要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帮助学生做正确的判断和解读的,以学生所处环境的有限性,很难全面、清楚的了解和掌握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而在就业指导部门的正确指导下,会事半功倍,成效显著。



图13 北京部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希望的就业指导

3、优化就业制度环境,拓宽硕士研究生就业空间。

针对以上提到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问题,涉及到国家的就业制度。硕士研究生是国家的高层次劳动力,是高能力的人力资本,如果造成有业不就或有业难就的局面,产生大量的自愿性失业,无疑是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鉴于前文中硕士研究生的择业取向,以及希望用人单位提供的信息,考虑到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国家应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空间,消除传统就业体制壁垒,建立统一、合理、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依据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考虑现实存在的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以及硕士研究生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等问题,使学生趋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而很少考虑选择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

为此,国家需要优化硕士研究生就业环境,打破户籍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既包括地域间的相互流动,也包括从次要劳动力市场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合理流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对学生加强自主创业的教育和宣传,开设自主创业,风险管理,公共关系等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为硕士研究生实现自主创业和非正规就业创造条件和机遇。

4、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应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前文对于学生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的调查研究发现,30%多的学生择业清晰度不高,反映了高校在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由于目前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机制,使得市场在硕士毕业生的就业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指导性的作用。为此,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缺少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信息导向指南,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不能完全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一致。专业课程的设置趋同化、集中化现象较为普遍,专业培养模式没有自己的特色,重理论轻实践,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再加上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存在,笔者建议高校应首先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定位,其次,利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创建的“供给——需求互动网络平台”,对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模式,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教育培养系统,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重置成本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一期,P34。

[2]姜继红、王毅杰,“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5期,P83-86。

[3]赖德胜、吉利,“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宏观经济学》,2003年第7期,P35-37。

[4]蔡银银,“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的关联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P51。

[5]黎军、张园园,从就业角度谈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第4期,P150-151。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3期,正式发表时略有调整和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