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关系”到“师生机体”——基于机体哲学的思考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3-9-27 10:07:00 人气:

李长吉、陶丽 /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摘  要: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探讨,由于根植于实体思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思维困境和实践尴尬。从机体哲学的视角去考察“师生关系”,意味着要以“师生机体”概念取代“师生关系”概念,回归教师和学生发展与共生的本性。对于师生来说,强化二者之间的信任,将师生身份作为一种“天职”,进行个性化的交往,创造性地对待师生冲突,把握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是建构师生机体应有的诉求。

关键词:机体哲学;“师生关系”;“师生机体”

“师生关系”理论之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生关系”问题,是由于其背后的实体思维决定的。实体思维是指“把存在预设为实体、把宇宙万物理解为实体的集合,并以此为前提诠释一切的思维”。这种思维下的“师生关系”理论存在如下两个根本缺陷:第一,否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内在构成关系,忽视了师生不可分割、彼此依存的教育学特殊性。第二,否定了师生的本质是相互动态生成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寻求一种具有整体性、生成性思维的哲学理念的指导。以“过程—关系”理论为本体论的怀特海机体哲学,以其深邃性、生态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引领了20世纪的形而上学走向,正日益向各个领域渗透。这一新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在一个更宽广的视域内思考“师生关系”问题,无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教师和学生存在价值的教育学理解也得以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师生关系”研究的推进必须从“师生关系”概念走向“师生机体”概念,回归教师和学生发展与共生的本性。“师生机体”概念的提出至少具有以下两点意义。首先,彰显了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生命性,二者真正成为一对不可分割的教育学范畴。“师生机体”概念消解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融合了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这既是对师生本真状态的描述,也是对师生应有意义的回归,“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由此得到了内在统一。其次,消解了师生实践中由教师和学生关系定位不清所引发的混乱,是科学、艺术和道德的统一。在师生机体中,教师的教育学意向与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实现了同一,师生行动具有极大的默契和自由,地位和作用以任务目标和具体情境为转移,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彰显,二者真正实现了共生。

《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