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元治理”角色的职能定位与实现路径——基于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视角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6-12-19 10:16:00 人气:

史华楠/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沈娟娟/扬州市委宣传部干部管理处处长 (扬州  225002)

摘要:由于我国政府与学校和社会的特殊关系,运用“元治理”理论去分析和指导教育管办评分离中政府角色定位非常契合。目前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职能角色定位存在失准失当问题,正确认识“元治理”的实质及其政府“元治理”的功能和目标,是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至关重要的一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权力配置、职能掌舵、行业监管、依法办学、培育市场、关系调整、协同互动等多个路径来实现政府“导向者”、“监督者”、“服务者”、“协调者”角色的整体型塑。

关键词:教育改革;管办评分离;政府角色;政府元治理

当前,教育管办评分离正进入“攻坚战”和“深水区”,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障碍,政府应担当起政治责任和主导职责。学界普遍认为,在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教育治理结构根本性变革方面,拥有一个对行使公共教育权力有责任有担当的政府组织尤为重要。在教育管办评分离过程中,政府教育职能转变的核心在于“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从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现状来看,政府角色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等失准失当问题,初步分析有四个因素:1. 教育行政职能转变缓慢,改革思维尚未形成习惯;2.教育公共服务意识单薄,简政放权制度供给不足;3. 教育监管缺乏双重保障,学校自主管理无章可循;政府评价机构改造不力,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缓慢。

元治理理论认为,在多元治理的同时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在管办评分离中,学校扮演自主办学的角色,社会组织扮演公信评价的角色,而政府则扮演主导者、合作者、协调者的角色,其主要职责是规划引导、要素监管、职责纠偏和绩效评价等。角色定位发生转变后,政府不再对学校办学进行干预或管控,也不会包揽学校事务,更不会直接将教育评价权紧抓不放,而是通过规则的制定和维护,推进专业机构和中介组织参与教育治理,实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和共赢。

政府之所以成为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唯一责任主体,发挥“元治理”功能,正是来源于政府所具有的这种特殊地位和所发挥的特有作用。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对政府“元治理”角色目标做出如下描述:政府自身权责清晰,政校关系有章可循,教育评价社会参与,分离改革实现联动。政府“元治理”角色的实现路径位:1.在顶层设计和权力配置中型塑“导向者”角色;2.在职能掌舵和行业监管中型塑“监督者”角色;3.在依法办学和培育市场中型塑“服务者”角色;4.在关系调整和协同互动中型塑“协调者”角色

《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