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社会”课案例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思考
杨超琴
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情境教学成为各科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和课堂常见的教学环节。初中“社会”学科在教材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案例,直接给教师课堂教学创设了教学情境,免去了教师寻找资源创设情境之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与载体。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些教师对教材案例处理不当,忽视了案例情境呈现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设问引导学生对案例作深入的思考,案例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社会”教材中的案例只是一种资源、一个平台,呈现案例情境只是一种铺垫,只有通过适当的设问才能架构起案例与教学目标的桥梁,真正发挥案例的作用。可以说,设问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案例的使用效益,在案例分析中,有效设问是一堂“社会”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案例教学中设问承载的功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设问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师生开展交流与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控制教学进程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教学反馈的基本方式之一,案例的相关设问不仅承载着这些一般性功能,更有其特殊意义。
1. 充分发挥课堂案例的作用与价值
所谓案例教学中的设问指的是教师为达成某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围绕案例情境展开设问的教学手段,毫无疑问,案例教学中的设问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案例情境,对案例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并直接指向本环节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观察与认识社会、适应并应对社会的综合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恰当的设问才能使案例的存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如果没有合适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案例就如同“聋子的耳朵”成为“摆设”。因此,要使“学习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真正成为现实,恰当的设问至关重要,它对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与价值来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
(文见《思想理论教育》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