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材当代意义的价值追寻
植倚天
上海二期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问题式教学如雨后春笋般在我们的课堂“破土而出”,然而我们发现,在这些“热闹”的教学方式变革背后,语文人文性的价值追求正在日益消逝。《全日制语文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明确了人文教育的内涵。然而现实状况是,不少中学生能够在各类学科考试中考出高分,但其人格修养、文化品位却可能存在很大问题。曾经有一个平时学习非常努力的学生对我说:“老师,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我都会做,可我就是欣赏不了这些文字的美。”我闻之震惊。邻家一个重点中学毕业的孩子戏言,如果不是高三浪费在语文上那么多时间,他的高考成绩还会更优秀。我闻之悲哀。语文如果抽取了精神弘扬、价值追求、意义探寻,那么它剩下的将是怎样一副形式空壳?如果没有对选文当代意义的价值追寻,又将如何激发学生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思考,从而做出理智的选择呢?在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如果没有心灵的充实、人格的完整和思想的成熟,即便拥有了高超的生存技能、出色的生存智慧,恐怕也只能适应“现代丛林”的生存发展,而无法展现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的现代国家中公民的良好素质。一名普通高中生由于受高考选课、社会功利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很可能在完成了高中学业、通过高考后,再也没有机会有这份“闲情”去系统地阅读人文类书籍。人文教育式微的现状困扰着每一个语文教师。
如何挖掘教材背后的人文价值?如何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何拉近学生与选文的心理距离?如何把握学科育德的最佳时机?这些确实需要语文教师的实践智慧。怀揣着这一份深切的忧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对于教材选文的“突围”尝试,于是就有了对于语文教材中那些经典文本当代意义的价值追寻,就有了与学生社会经验对接的处理,就有了对于善良、高尚、良知、正直等传统美德的价值挖掘。
……
(文见《思想理论教育》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