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改进中学哲学教学(一)
秦璞
一、以人为本是哲学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哲学是什么?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诸如,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本体论,哲学是世界观,哲学是认识论,哲学是反思,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是人学,等等。中西方哲学也各有异趣,中国哲学偏重道德伦理,西方哲学则充满认识论色彩。但既然是哲学,总有相同的研究宗旨和研究领域。那么,什么是哲学统一的宗旨呢?就是探究人和世界的关系,这是所有哲学的共同点。无论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伦理学思想,还是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思想,都是从不同侧面来探寻人和世界的关系,来确定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人生。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对世界和人对自身的认识的深化,哲学的主题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古代希腊,探究世界的本原是当时哲学的主题,无论是“水”、“气”还是“理念”、“数”,都是要寻找世界统一的根据,因此当时以及以后的相当时期,哲学思辨都是在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上展开的,当然在回答世界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时,必然也有唯物和唯心两种答案。
而在近代西方,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所谓“认识论转向”,讨论认识何以产生、何以可能、如何发展,哲学思辨是围绕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都公开亮出了自己的旗帜。
到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主题又逐渐转向对人的生活世界的探究,从叔本华、尼采到当今的后现代哲学都突出“人”的地位,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的哲学革命也把哲学从思辨的殿堂回归到现实的人的实践生活,把人的解放作为哲学的任务,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公开或隐蔽地围绕着主体 (人) 和客体 (世界) 关系展开斗争。
中国哲学总的特征是以伦理为本位,始终是围绕人生问题展开和发展,从人的生活中提炼哲学思想,无论老庄哲学、儒家仁学、心学、理学都是如此,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近代衰落,但其核心、精华在当代又重新被“发现”,国际上中国文化的传播、国内“国学”热都说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
……
(文见《思想理论教育》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