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的传说故事、图画书、图像话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
——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
郭雯霞
从2002年新课标的确立至今,“品德与社会”课程开设已有九年。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本课程绝大多数为兼职老师担任,课时量仅为一周两课时,在不少学校这门课程形同虚设。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魅力,怎样才能让老师上“活”这门课程,怎样才能让老师创造出有个性、有人文内涵、有生活价值、有趣的课堂,成为笔者近年来思考的问题。
带着这些思考,笔者在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为六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堂主题为“关于年的事情”的综合课。正值辞旧迎新,学生即将迎来2011年的春节,这是他们年年都要经历的文化生活。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本身就蕴涵着文化理解、人性感悟;而六年级上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课题“腾飞的祖国”中的“日益富强的祖国”和“告别贫困奔小康”中的小话题“餐桌上的变化”、“走出紧缺的年代”则可以从社会的角度,进一步引发学生的社会思考。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做的就是用怎样的素材和教学活动让学生愉快地有所感悟,同时又能进一步思考问题,感悟生活的本质及时代的发展。于是,在素材上笔者选择了关于“年”的传说故事、《年》图画书、关于年的历史图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教学活动则是在环环紧扣的问题意识下,展开感悟-理解、参与-理解、探究-思考的教学过程。由此,将学生的生活、情感、精神、思考与文本内容等整合在一起,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递进地提升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
(文见《思想理论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