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改进中学哲学教学 (二)
秦璞
一、要加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以人为本”从字面上看,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从不同的理论前提出发来解读。比如从西方人本主义、中国儒家的“仁”学、佛教的“普度众生”、存在主义的“人学辩证法”等,这些解读虽然有某些值得借鉴和吸取之处,但从社会历史观来看,它们都是以抽象的人、不变的人性为出发点的,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则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因此要在哲学教学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必须加强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以人为本”的教育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讲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三大观点、两对关系、五种形态(三大观点即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两对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五种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而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大量存在的丰富的“人学”因素,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人学”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实践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基础,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是同向的,未来社会的发展必将是“自由人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等等。
由此可见,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和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可分割的。它既是社会科学,又是人文学科,它既解释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又充分体现了对人类乃至对个人最大的人文关怀,它既是求真的学问,也是向善的学问。当然,这些丰富的内容在当代需要进一步加以阐释和发挥。
……
(文见《思想理论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