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能力及其发展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2-12-25 10:31:00 人气:

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能力及其发展
■ 谌凤山

一、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能力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德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狭义德育单指道德品质教育。本文重点探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广义德育,即“是把本学科内蕴涵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态度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教育”。[1]就教学德育的本质而言,仍是“把党和国家对年轻一代在道德、政治和思想素质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即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体品德的社会化’”。[2]据此,教学过程的德育能力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将本学科内“德”的要素科学、艺术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从而对学生思想品德问题进行直接感知、监控、处理和反思的胜任特征。

教学的“德育能力”,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不仅包括教材德育内容的挖掘、传授及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包括学生思想问题的观察、判断、理解、分析能力,思想矛盾冲突的监控、协调、平衡能力,思想情感信息的表达、传递、转化能力,还包括心理问题的诊断、辅导、矫正能力以及处理临时问题的教育机智等。[3]教师的德育能力,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对学生学业、品德、个性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教学德育能力不足或欠缺的种种表现

1.在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思想观念避重就轻

三维目标的提出,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使课堂教学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从一些公开课、观摩课、比武课来看,教师对外在的教学形式普遍重视,课堂既有合作学习,也有探究学习,几乎凡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样式都能在课堂中找到某些“痕迹”、“影响”,但如何将这三维目标有效地落实到学生的思想情感里,教师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机智花费在知识目标层面。比较典型的就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即便是进行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例如,本学期笔者听了一位历史老师的公开课,课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为上好这堂课,授课老师花了不少心思,但整个课堂仍是在多媒体控制下的知识灌输,叫学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的进步”到“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从“商鞅变法”到“封建制度的确立”,不费脑筋地浏览了先秦历史知识。课堂尽管有对诸多知识点的讨论,但都是对书本现成材料的再认,浮光掠影,没有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去剖析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