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学生的心弦——回应《国歌为何唱不响?》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日期:2010-9-30 10:29:00 人气:

拨动学生的心弦——回应《国歌为何唱不响?》

齐声高唱国歌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理应汇集成气势磅礴的嘹亮歌声。但当前各校普遍存在着唱不响国歌的尴尬场面。对此,我们可以作一些设计和改变。

首先,补足应知应会。国歌唱不响反映了当前部分中学生对国歌曲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不足。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 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在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下,山河破碎,整个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就在这“最危险的时候”,全体中华儿女从心底吼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建国初期,著名爱国人士、画家徐悲鸿先生提出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提议,得到一致赞同。《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传唱至今。这支歌,有激荡人心、雄壮昂扬的韵律美;还有饱含沉重危机感和使命感的词句美,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之精神协调吻合的意境美。学校要给学生补上这些必备的知识。另外,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认知不足。《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作为第一条,明确要求中学生严格执行。

其次,创设感动情境。美国人可以将国旗做成时装、背心等穿在身上,但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只要听到国歌响起都会肃穆而立,郑重唱响国歌。美国人最热衷于各项体育运动,凡大大小小的比赛前,第一件事便是全体起立,高唱国歌。在那隆重热烈的场合,成千上万、各种肤色的美国人注视着冉冉升起的星条旗,高唱国歌,置身其间,谁能不被其爱国热情所打动呢?

在升旗仪式上唱国歌这个环节,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如何让庄严的升国旗、唱国歌不流于形式?我认为唱的次数宜少不宜多,比如每个月的第一周作为大升旗仪式唱;但唱歌的质量宜精不宜粗。这就需要学校主管部门的老师关注各个阶段的时事政治,以此作为鲜活的教育素材,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奥运冠军领奖台上中国奥运健儿泪流满面高唱国歌的镜头始终感染着每个人,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画面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这样的感人镜头,用这样的艺术效果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然后全体齐唱国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还可以从汶川地震等教育素材中截取那些感人至深的画面,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三,仪式同“课”异构。唱国歌是一个平台,一个载体,可以凝聚大家的智慧。如何让国歌声高高唱响?不妨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各个班级来申报承办主题升旗仪式,借助更多学生和教师的智慧,共同来设计。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来集体示范唱响国歌,不失为一举多得的举措。

(作者单位: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学校,上海,200062)

(文见《思想理论教育》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