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是怎样的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1-28 15:24:00 人气:
7月20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在杭州外国语学校顺利结题。以全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为组长的鉴定组对课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为此,记者采访了《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的两位课题组长上海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顾泠沅、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吕达和部分课题组核心成员及鉴定组专家。 针对学校改革的具体问题,总课题组在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7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长中展开了调查,并对所取得的数据做了梳理,进行了初步解读。 一、人文沃土上的品性养成 “知识技能”是近年来学校进步最大的方面;“心理健康”、“生活能力”和“思想品德”则是近年来学生问题最大的方面。 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开展学校心理指导,让学生健康成长;挖掘学校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德育”;加强家校合作,实现共同育人。 行动研究案例: 浙江绍兴新昌中学在对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后,参照文献和同类实践研究成果,建立了一套适合新昌学生的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课程的实施途径有定期心理讲座、闭路电视心理辅导、心理板报等,形式上有角色扮演、情境体验、分组讨论、行为训练、自我剖析等。每位班主任是心理教育第一线工作者,除此之外,学校还在所有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知识。学校的心理辅导专门网页正在制作之中。 二、知识转型中的课程统整与教学 在课题进行的五年里,所有成员校都面临着课程改革所带来的考验。知识观的转变,使学校必须全面关注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在选修与必修、学科与综合、显性与隐性课程之间做出统整;必须从“听讲学习——启发式学习——讨论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社会服务学习”等之间寻求适宜的教学方式。事实上课题组的一些成员校,在课程统整的探索中已起到了先行者甚至是引领者的作用。 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开发适应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选修课程,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得到不同的发展; “做中学”应是“学”、“思”、“做”的结合 行动研究案例: 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开发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旨在通过学生对多元文化、全球问题的了解和体验,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课程分三个部分:①精选国际知识、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等,按照年级、学期、单元等要求划分的“国际理解教育特设课程”;②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国际理解教育外语节活动”,自1996年“澳大利亚文化节”开始,学校已举办了10年外语节;③将国际交往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渗透于有关学科教学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 三、有效学习为本的教师团队建设 打造面向未来学校的教师团队,是学校从内部推进改革的基础,其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智慧的有效学习尤为重要。课题实践研究表明,教师群体的有效学习有四种方式:听中学——提供理论文本或口头报告,学习教育理念和教师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与经验;做中学——提供教学、教育、管理的实际场景或研究项目,在实践与改革试验中学习;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凡是已经知道的文本理念和听懂的工作经验,尽量结合自己的工作尝试,亲自体验;做好的东西说出来——凡是亲自做过的,提高绩效十分明显的事情,试着用细节描述或理性的话语表达。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修活动,是教师学习群体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开放课堂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让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行动研究案例: 上海青浦的不少学校通过“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三个步骤,并建立相应的听课制度,使学校的课堂开放从活动走向制度化,从形式走向内涵。教师们相互开放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实实在在地改进教学,增长实践智慧。 四、平衡理性与艺术的和谐领导 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尤其是人们构想的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它更是以校长、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引导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面向未来基础学校的校长要将这种职能与需求融入到学校管理中,面对改革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及附加的复杂性,使得不同群体的协调工作,从提供答案的个人分析者,转到问题解决中集体认同的促进者;支持新的方案或活动,并提供有效能的管理支持与文化认同;将学校领导视为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寻找理论与实践、共性和个性、理想和现实三者的结合及平衡,促进学校和谐、持续地发展。 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校长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当前改革的重点,营造教师学习文化,激励教师快速成长;建立理性与艺术结合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行动研究案例: 上海北郊学校从营造教师学习文化入手,精心打造师德为先的教师队伍。①环境育人,从校园景观、办公室小型化与个性化,到改善办公设施、提高教师待遇、保护教师权利;②力行成习,注重行为举止、人格魅力,从组织读书会、教师社团建设、公开竞聘到制度规范;③学校把重点放在青年教师身上,通过定目标、压担子、给政策、搭舞台,促进青年教师在师德和专业两方面都快速成长。 总之,德育、课程、教师、管理四个要素之间是关联的。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校作为厚载人文精神和人类文明的沃土,要把学生的品性养成视为灵魂;作为知识传承的主要领地,要把课程统整和教学视为其核心工作;作为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把课堂视为团队有效学习的关键场所;作为一个学习型实践共同体,校长是其和谐运行的重要保障。简言之,各要素间整体关联:品性养成是灵魂,课程统整是核心、团队学习是关键、和谐领导是保障。 校长心目中的未来基础学校 之一:快乐 学校教育到底要给孩子什么?答案真的太多!我想,如果是一个孩子来回答,也许,他需要的是快乐!我想用每一天的快乐连缀起他们的童年,用每一天的快乐为他们的人生奠基。因为,学校是为孩子们营建的,她应该成为孩子们人生起飞的基点,她所赋予的精神财富应该陪伴孩子们的一生!基础学校应该成为孩子们欢腾的乐园、学习的殿堂、展现的舞台、自信的摇篮和历练的天地。 杭州天长小学 曹晓红 之二:四个特点不能少 一、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具有开放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重视与国内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二、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具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学校管理做到人本性和开放性。三、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原则,让人文精神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四、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必须拥有一支科研型、专家型教师队伍。高素质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品质:学习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强烈科研意识和能力。 北京景山学校 范禄燕 之三:帮助学生找出均衡发展的道路 教育成功与否不在于培养了多少高分学生,也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教育是提供服务的,所以强调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让人满意。 杭州外国语学校 林为民 之四:人本 和谐 可持续发展 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是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三个关键词。未来的基础学校,应当用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把办学目标锁定在现代学校的创建上,努力成为百姓信任的、学生喜爱的、富有特色的优质教育学校;成为社区教育文化中心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成为展示新课程改革成果的窗口,教师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校园。学校要用思想来提升教育的品质,教学的品质、管理的品质和办学的品质。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办学理念、构建学校素质教育整体框架,以教育质量求发展,以教育科研求质量,以教育改革求特色,以办学特色成名校,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绍兴新昌中学 王伟勇 之五:让学生心存感激的地方 学校是好还是不好,评判员应该是学生,尤其是毕业后的学生。当他进入大学或走向社会后,发现自己比同龄人有更强的竞争力,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这时,他会由衷地感谢培养他的老师和学校。未来的基础学校应该是让孩子们开心的地方,是塑造孩子们健全人格的地方,是为孩子们打好学力基础的地方,是让毕业生离开学校后心存感激的地方。 广州外国语学校 刘世平 之六:唱响生命之歌 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学校,让教育真正能昭示人生命的光彩,显现人生命的崇高与伟大,让人的生命之光照耀蔚蓝的天空,让人的生命之歌唱响广袤的宇宙,让人的生命之流浇灌向往美丽和高贵的心灵之田。 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 骆玲芳 之七:各种优秀因素的综合体 用硬件支撑学校的发展,用名师引领学校的发展,用特色带动学校的发展,用科研促进学校的发展。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精巧齐全的设施,合理优质的师资,求真务实的工作,以人为本的服务,形成一套“人本管理”为主要方式的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机制;锤炼一支具有敬业、求实、合作、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学习型教师队伍;营造一种以“张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一个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师生活动、家校联系等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培养一批品行端庄,基础扎实,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善于合作,不断发展的优秀学生。 上海教科院豫英实验学校 黄海忠 之八 :一个和谐的社区家园 未来的学校应该与家庭、与社会真正融合,成为一个负有重任而又充满和谐的大家庭。要用心营造学校文化,使家长培育孩子的要求与学校的办学思想接轨。教育走进社区,社区关怀学校,两者在最大程度上的联合丰富孩子们的学习资源。少年宫、电影院、少科站、里弄街道一一伸出热情的双臂拥抱学校,关爱学生,教师到社区业余学校授课,社区机构同志纷纷走进学校甘当教育志愿者,一个和谐的社区学校才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 上海华锐小学 张蔚芹 之九:教师、学生、学校三者有共同追求 未来基础学校的关键词是9个:明确规则、崇尚平等、尊重人性、终身学习、追求个性、鼓励创新、文化多元、信息丰富、共同发展。 成都市实验小学 陆枋 之十:为了人的发展 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以人的和谐发展为追求目标,刚柔相济,优化管理,以校本课程建设为实施途径,在这过程中注重学校文化对人的品行的熏陶。 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 石惠新 之十一:好学校的三条标准 要形成普天之下通用的好学校的标准是不可能的,这套标准越是细化,则越是不可能。我们要转变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观念,将形成学校的好学校标准作为一个共同学习和参与的过程,也就是说,真正的学校发展目标应是共同学习和参与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潜能可望得到发挥。宽泛些说,大的标准、被各方认同的标准是三条:一是更高的效率,二是更人道,三是更可持续发展。 上海北郊学校 郑 杰 连接 阅读背景 本课题是在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基础学校研究与探索。历经“七五”期间从单科单项课程教学实验走向教育整体研究、“八五”期间从少数先进典型到多种类型学校教育模式多样化研究、“九五”期间从多样式案例到提取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内涵研究,“十五”期间课题研究是在前三个五年基础上的总结与深化。 结题鉴定评审会部分专家观点: 这个课题很重要,坚持20年,范围那么广,很少有,成果也很突出。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扎根研究不是去证实和补充已有的理论,而是要形成自己的扎根理论。仅仅是扎根研究,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在学术史上一定会有遗憾的。 ——李吉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这个团队,都是全国各地最好学校的一部分。对于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好学校应该带头研究。针对现实问题,课题组要有批判精神。 ——邵宗杰: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 教育有一个悖论,人的生长中,每个阶段很关键……讲个案的话,各种各样都有,但要看哪些是个别化的规律,哪些是导向性的规律,这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方俊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 (文见《教育信息报》2006年7月25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