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抓住机遇 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发展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日期:2011-3-2 9:46:00 人气:

上海教科院职成教所 郭扬

“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自2005年11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总动员令以来,全国职业教育战线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我国职业教育在经历“十五”期间发展的“低谷”后又重新驶上了“快车道”。

“十一五”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与前几个时期的最大差别,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迫切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列为这一时期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三大战略决策之一,并反复多次明确要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整个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到全国各地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倾注了极大心血,做出了重要指示。2009年,胡锦涛在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现在我国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非常匮乏,希望同学们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潜心钻研专业技能,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年,温家宝在视察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时指出:职业学校是培养实用人才的学校,它直接面向同学们的就业,面向国家的经济建设,因此职业学校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希望在职业学校的学生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本领,学会生存;他在山东调研职业教育时又进一步指出: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职业教育发展的广阔前景怎么描绘也不过分!

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导向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了增加投入、出台质量保障文件、实施示范建设工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条件、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较好地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就全国职业教育范围来看,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明显进展: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向。在近几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多次重申要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强调要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这一发展方向的确立和贯彻,使职业教育逐步从计划培养向满足市场需求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职业教育定位更加科学,办学方向更加明确,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其次,持续不断地扩大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从2004年到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连续进行大规模扩招,年招生规模从566万人增加到873万人,这对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也从237万人增加到313万人,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及大众化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近2200万,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1280万,分别占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的规模已经达到是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结构性和战略性调整。

其三,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中央政府已经先后投入100多亿用于职业教育的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使职业教育的基础办学能力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提升。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政策和免学费政策。2007年,我国政府建立了面向所有中职学生的资助政策,使90%的在校学生可以享受生活费补助;2009年,又建立了面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免学费政策,从而使教育公平通过职业教育这一手段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其四,以示范建设为引领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取得突出成就。“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务院决定实施的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些示范院校的建设坚持以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财政引导推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了示范作用,由此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为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积聚了巨大的能量。

正如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所归纳的,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四个更加”:一是国家更加重视,通过建立中职学生资助、免费制度以及推进“双证书”,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二是导向更加明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基础更加坚实,国家重点支持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专门组织培训了15万专业骨干教师;四是贡献更加突出,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2000多万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

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鄙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象还十分普遍,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建设亟待加强,职业岗位准入要求与政策尚需完善。职业教育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期间还存在着一些急需破解的瓶颈问题。一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结构布局尚不能完全满足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吻合度不高,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和就业联系不够紧密,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依然严重不足,虽然政府公共财政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正在不断增加,但是总的比例依然非常有限,特别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成本远高于普通教育,而职业教育又缺乏可持续的经费保障机制,在从规模快速扩展阶段转入以内涵质量建设提高为主发展时期成为严重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数量面临巨大挑战,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务极其艰巨,一方面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四是职业院校的管理水平、管理手段还不能适应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改革要求,全过程、全员性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素质和水平还亟待优化和提高,人事分配、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亟需改革。

针对这一现状,“十二五”期间我们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怎么走?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是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发出的动员令,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和整个职业教育界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首先,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出职业教育在规模上要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管理体制上要加强省级统筹,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在结构布局上要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加大对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办学机制上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在教育教学上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基础能力上要支持建设实训基地,改革示范院校、优质特色院校和职业教育集团。

其次,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我国现代化建设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这为职业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基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和职业教育重要作用的科学判断,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这是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不可替代作用的新概括,对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政府职责。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制定和实施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国家战略,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和服务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多重历史使命,其改革与发展尤其需要各级政府的强力主导。近年来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并出台了一批优惠政策,加快了职业教育发展,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为此,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强化政府责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保障,切实加大投入;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完善就业准入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最后,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把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作为重点列入了教育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形成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加强建设为主线”的重要部署。所谓提高质量,就是要坚持规模和质量统一,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和实训环节,加快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大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转变;所谓改革创新,就是要围绕提高质量,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加快改革办学、培养、教学和评价模式,增强发展活力;而所谓加强建设,则是要围绕提高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涵建设,实施好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提高办学水平。这样一个核心、两条主线的战略布局,将成为我们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学习领会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职业教育找到了自身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位置、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目标和在“十二五”工作安排中的前进方向。在此基础上,教育部提出了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思路,并且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也正在广泛征求意见中。这两个文件是近期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的整体反映,也是落实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具体举措,其共同的突出特点是从问题入手,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计划和重点举措。其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特别强调了要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在合作中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发展。

事实上,合作教育作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先进的现代教育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将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关键,有效解决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等问题,通过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从人才培养的单一环节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展,从封闭的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从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为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模式。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职业教育探索未来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提供了依据。而在校企合作中使企业受益,也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促进要素,从学校单赢走向校企共赢,从学校单向发展走向校企共同发展,通过合作教育达到合作发展,通过合作发展巩固深化合作教育,保障校企合作的良性持久发展,这将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