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关于职业教育的国际借鉴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1-11-25 8:28:00 人气:

——国外经验的借鉴重在神似不要盲目追求形似
杨黎明

新近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因为不适应,就需要改革,改革就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成熟的做法。

不容置疑,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国际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先后引进过很多种国际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加拿大的CBE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模式、英国的BTEC职业教育模式和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职业教育模式等等,这些职业教育模式在其所在国家和地区都是成功的,确实存在着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但是任何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都是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创立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文化、社会、教育制度、法律构架、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都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简单地照搬是有问题的,需要对其细细的分析。

国际成功的经验,有的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联邦德国职业教育的典型试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学理念需要对已有的职业教育课程进行重建,它需要典型引路。将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暂时有争议的问题,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初步尝试,待成功之后迅速推而广之,指导面上的工作,这就是联邦德国的典型试验,这同样应该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各级领导的重要工作方法。

国际成功的经验,有的是可以部分借鉴的,比如联邦德国的行为导向(Handlungsorientierung)教学(以项目教学为例),项目教学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确实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但是项目教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

目教学需要双师型的教师,但现有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的强项是理论;项目教学需要主动学习的学生,但现有的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被动地听人吩咐;项目教学需要为学生而写的、以实践为主线的教材,但现有的教材是为教师
的讲课而写的,以理论见长的教材;项目教学的实施需要较高的设备要求,但不少职业院校可供学生动手的设备太少。所以,在认同项目教学确实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好方法的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盲目照搬。

国际成功的经验,有的可能是很难借鉴的,联邦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职业教育模式,在联邦德国被誉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它所特有的职业教育即在企业进行,又在职业院校进行,一度被传为佳话。凭心而论,联邦德国的双元制确实有诸多的独到之处:在职业确定之前的工作任务分析;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线,培训条例(实践教学计划)先于理论教学计划的制定;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技术工人的等级考试(国家考试)重于一般的文化理论考试;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都有规范的培养和培训途径等等都是世界职业教育中的经典之作,值得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学习。客观上来说,联邦德国也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援助,建立了不少的职教项目,中国职业院校的校长和教师也大批到联邦德国学习取经,但是,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中国职业教育工作者逐渐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职业教育很难走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因为两国的国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学习联邦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只能神似,很难形似。

更何况许多国外的做法,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在九七年所开始的学习领域的改革等等,本身也只是在探索,即便在德国也是有争议的。很显然,对于自身尚存在争议的做法,中国可以宣传、可以试点,但不宜过早推广。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敖夫的观点很有现实的价值。他认为,中国最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是通过渐进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现代的市场经济。渐进式的前进需要看清楚条件,把握机遇,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个层面克服困难,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向前推进之后,又出现新的问题,就再根据当时的条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彼岸。中国的经济发展应是渐进的,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也基本应如此。

(文见《职教论坛》2011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