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
课题组
2003年2月13日上午,在教育部四楼会议室里,许多专家和新闻媒体的记者一起参加了教育部办公厅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由“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负责人介绍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一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新世纪教育与人力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专著。全书通过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回顾了近百年来国内外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定量分析了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背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探讨了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勾画了未来50年,特别是未来20年的发展蓝图,并提出发展教育与开发人力资源的若干重大制度创新和政策建议。本文是该课题组在会上介绍的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一)中国最大的国情问题是人口问题,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最艰巨的任务是就业问题
1.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首先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人口问题是中国最大的问题,而与此密切相关的就业问题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最艰巨的问题。
2.解决人口和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及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能否顺利实现。解决不好,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最沉重的负担;解决得好,能使我国最大、最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与比较优势的宝贵资源。
3.全面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扩大人民学习机会,全面提高人民学习能力,全面增强人民就业能力是迅速改变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足量优质多元教育需求,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持续健康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首选战略,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持系统。对世界历史上几次成功的经济追赶案例的研究深刻表明,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开发程度是决定一个国家实现成功飞跃的最主要动因。赶超国往往通过优先开发人力资源,缩小同先进国家知识与技术的差距,从而实现对先进国家的经济追赶。
2.从我国国情与所处的国际地位看,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战略资源中,只有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只有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通过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将这一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应当成为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
3.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最大的管理者,保障人民充分的学习机会,提高人民的就业能力,是其义不容辞的最大责任。
(三)教育部贯彻十六大精神,组织跨系统跨部门联合攻关
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特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使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2.教育部党组在制订全国教育事业十五发展计划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在2002年年初与年中,两次专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的战略研究,提出要有时代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要用比较的方法和实证的分析,着重研究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发展目标和思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
3.2002年7月,由社科院、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等数十家机构与部门组成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对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进行合作研究,课题组按照有事实依据、有科学论证、有广泛共识、有比较借鉴的研究原则,提出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重大战略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报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重大战略构想与具体行动方案。研究课题的主报告已于今年二月结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富国强民的国家战略高度,确立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系统分析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国情、成就、挑战与机遇,勾画未来50年、特别是未来20年我国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与政策举措。
(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国家战略的优先选择
1.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当充分借鉴国际上后发国家成功追赶的经验,研究中国如何在新世纪实施人力资源优先战略,在短期内实现成功赶超。
2.19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深刻表明,后发型国家对先进国家的经济追赶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本的超常规积累与追赶,人力资本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先导。
--美国1871-1913年对英国的赶超,包括经济总量超过英国,也包括以人均教育年限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综合指标的人力资源的加速追赶;
--日本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追赶国家,1920-1992年不仅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创世界纪录,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与美国的差距也大大缩小;
--韩国自1965年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样也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同期中、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及其人力资源水平的快速提升。
3.新世纪前20年,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非常难得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改革开放以来,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巨大需求和财力支撑;
--得益于我国政府对人口数量的长期有效控制,未来20年中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维持在60%的较高水平,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同时也为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了巨大需求的历史性机遇;
--家庭微观经济结构的转型带动了家庭需求与消费结构的转型,过去十年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了十多个百分点,提高了家庭教育消费的支付能力,为家庭消费结构转型奠定了微观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期目标,未来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有一个加速过程,到2020年我国累计将有2-3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为我国的教育培训提供了最为丰富的需求环境,有可能使我国的人力资本总量再翻一番。
(二)中国人力资源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既要解决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同时也要抓住新世纪的历史性机遇,探讨并解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在由落后国家实现全面追赶和赶超的现实途径。课题组在充分研究了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对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进行了分析处理,使我们对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状况有了一个清醒完整的认识。实证分析表明,虽然经过前50年的努力,我国人力资源状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问题十分严峻。仅举一例:
1.国民总体文化程度依然较低
--2000年我国15岁和25岁以上人口国民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85年和7.42年,仅相当于美国20世纪初的水平;
--2000年全国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仍高达8700万人,相当于德国的总人口;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分析,中国国民素质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而其中的“金融教育充分性”、“工程师适应性”和“信息技术技工适应性”三项指标被列为49个国家和地区的倒数第一位;
--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2000年仅为1.4%,不仅大大低于欧共体国家平均5%的水平,而且与美国的12%相比差距更大。
2.人力资源结构矛盾突出
--高层次人才极为短缺。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80%以上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3.8%,与OECD发达国家的差距高达5倍以上。1990-2000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为459人,仅相当于美国的1/9、日本的1/10、韩国的1/4。
--三次产业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下与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严重不相适应。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人均教育年限仅为6.8年,半数以上为小学及以下,严重影响第一产业人口转移、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不足6%,难以确立中国“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高层次服务业的人力结构也偏低,难以在知识创新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我国机关与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大专及以上仅占1/3,专业技术人员中该比例仅占40%,难以适应技术开发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需要。
--我国不仅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而且产出效率也非常低。根据2001年的世界发展指标分析,1995-1999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为2885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仅相当于日本的3.1%,美国的3.5%,德国的3.6%,韩国的7.1%。
3.地区差距非常明显
--文盲人口3/4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表明我国的农村仍沉淀着巨量的低素质人口;
--全国各地区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差距巨大,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5个省主要在东部,而最低的5个省均集中在西部;
--城乡人力资源差距不仅总体较大,而且,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要大于东部地区,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农村人力资源问题的严重性。
上述人力资源状况显然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不相适应。
(三)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选择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强国富民、教育与人力资源适度超前发展的道路。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对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等诸多方面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新理念,设计规划未来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与发展目标。
1.确立人力资源“四个第一”理念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坚持:
第一,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优先发展教育和开发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使潜在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本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国际竞争优势,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是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第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中国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发展教育和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将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进行长期的战略筹划,坚持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优先发展方针,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搞好人力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把开发人力资源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位。
第三,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大力发展教育,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提高广大人民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性别之间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文化凝聚的重要途径。
第四,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管理、战略规划,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责任,加大第一资源的战略性投资,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兴县、兴市、兴省、兴国和富民的首要任务来抓,努力在所有事业发展中能够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在所有资源开发中能够坚持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相应地,我们必须实现国家战略重点布局的重大转变:
未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着两个历史性巨大转变,其一是数亿农业劳动力转为非农劳动力、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其二则是从总体进入小康社会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两大转变无疑都需要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支撑,需要从城乡统筹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和矛盾。为了适应这两大转变,国家和各地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在制定基础设施及发展规划时,必须对战略重点布局进行主动性调整,即从实现传统的单纯注重物质性基础建设真正向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突出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在解决“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加速城镇化发展问题中的优先地位,在资源配置、财政投向上调整软硬投资比例,充分体现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坚持人力资源建设能力优先的战略取向:
以提高全民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教育培训的能力建设,使教育与培训成为解决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改变生活命运、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手段,成为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成为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国家旨在实施促进就业的教育与培训,为扩大就业、减少失业,迫切需要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内容、改革培养模式。
2.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
21世纪前50年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建成总量充足、配置均衡、能力优先、体系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世界最大的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使十几亿人口的人力资源得到全面开发与提升,实现从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转变,到本世纪中叶,建成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国。
在未来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要实现教育强国的理想,必须实现教育发展的三步历史性跨越,即从教育欠发达国家水平跃升到教育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再跃升到教育较发达国家水平,最后达到教育发达国家水平,从而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与教育发展的“三步跨越”相适应,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也将完成从欠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再从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跃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
2001-2010年:发展关键期
到2010年,中国将实现GDP总量翻一番的目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将由传统型向发展型提升。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国将同时面临着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高峰的压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农村转移人口的压力,三大矛盾异常严峻。到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从40%左右提高到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3%左右提高到20%以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教育欠发达国家到教育中等发展水平国家的第一步跨越。到2010年,2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97年提高到2010年的9.1年,使我国劳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跃过9年的台阶;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也将由2000年的4.66%提高到2010年的10%以上。
2011-2020年:全面提升期
从2011-2020年,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水平将呈现全面提升的发展时期,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到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左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达到教育较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教育中等发展水平国家向教育较发达国家的第二步跨越。同期,我国25~64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将超过11年,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85以上,综合生产率达到3万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左右,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到1500人左右,实现从人力资源欠发达国向中等发达国家的第一次提升。
2021-2050年:追赶超越期
在全面把握前20年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基础上,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水平提升的宏观环境(包括人口、教育和培训等)将步入协调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届时,中国将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战略性转变,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设成为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国。
从2021-2050年,我国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各级教育都达到较高发展水平,实现教育的第三步跨越,即从追赶到超越的战略转变,跨入教育发达国家行列,以教育人口的绝对规模和普及化水平两个方面,成为世界教育强国。同期,我国25-64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年,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90以上,综合生产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4万美元左右,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到3000人左右,实现从人力资源中等发达国向发达国的第二次提升,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3.主要对策与建议
教育与人力资源优先发展的实施,需要国家和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需要转化为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行动,需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的广泛参与,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形成一个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开放和充满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新框架。
--加大全社会教育和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力争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由2001年3.2%分别提高到2005年的4%和2010年的4.5;全社会的教育总投入由2001年的4.8%分别提高到2005年的6%和2010年的6.6%。
--通过六大制度创新,重构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公共治理结构;构建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健全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培育社会参与和市场机制导向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习型社会保障制度。
--为此,课题组提出十项重大举措,包括成立国家与省级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决策审议机构;实行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制度;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实施以能力建设为本的就业培训制度;整合现有国家科学研究体系,建立大学与科研院所一体化的国家创新体系;提高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国际化程度;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与人力资源跨越式发展;积极探索创建学习型社会有效途径;构建国家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指标体系平台。
(文见《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