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我院举办“2014年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两岸的政策与实践”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4-11-21 15:30:00 人气:

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海峡两岸基础教育学术研讨”于11月17日下午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本次研讨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两岸的政策与实践”。来自台湾的35位高等院校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以及上海市教委基教处颜慧芬副处长,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徐淀芳主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国良院长、张珏副院长、汤林春所长、王洁副所长、潘国青主任,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王伟鸣局长,浙江省杭州市教科所俞晓东所长,南京晓庄学院教育学院曹慧英院长、王本余副院长等多位从事中小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行政官员、专家学者也参加了本次研讨。

陈国良院长为大会致辞,他真诚地欢迎来自宝岛台湾和江浙地区的各位同行,感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领导出席本次会议,同时感谢黄浦区教育局的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陈院长说到,海峡两岸基础教育学术交流迎来了第18次相聚,正如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即将成为一个年富力强的成人,还有很多路要走,同时面临许多挑战。他也表示,今年的主题聚焦未来的政策发展,不同于以往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对微观的研讨,而是面向政策的改进,旨在造福于所有的学生。寻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两岸有很多共同话题。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希望能在交流中互动起来,也希望未来的两岸交流多一些方式、途径、活动。两岸有共同探讨的题目,但归根结底,两岸在教育方面秉持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陈院长还指出,上海教科院跟大学研究院不同,研究的目的是优先给政府政策咨询,把研究变成决策,造福于所有学校的学生。上海教科院在服务政府政策咨询职能方面承担着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政策研究的最高境界是改进国家的宏观决策,探索和寻找新的路径,从过去聚焦于教师学生的交流转变到致力于政策改进。希望台湾同行在共同的话题中增进交流,在金秋的大陆收获丰富的果实。



在交流互动环节,两岸的专家、学者、政府决策人员、政策咨询研究人员就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讨论和追问。

嘉义大学副校长吴焕烘交流了台湾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1、从学校的领导经营创新到课程教学的改革。台湾目前推展的幼托整合对现在托儿所的师资有很大挑战;2、品德教育在台湾很“失落”,台湾精神在式微。3、台湾近来比较热门的“翻转教室”“翻转教材”,这些在现代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变革也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在家有没有设备?学生有没有自觉学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在哪里?4、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失落,青少年品德下滑是目前急于提升的方面。5、2030年台湾进入老龄化,新的社会状况会产生许多新的教育问题。



嘉义大学讲座教授杨国赐历数两岸的教育交流多年的交流有相当的成果。他感慨到,18年前,我们站在20世纪末看21世纪的发展,当时有希望有愿景,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希望有未来。现在在外在的冲击和挑战下,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面向学习型社会,学校的角色、教师的角色都要改变。然而,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现在咨询发达,教师要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方式的引导者,终身学习的示范者,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孩子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而教育是一切的基础。政府的责任是要让不同地区的孩子受到同样的教育,各界努力归结到最后,教育是最重要的。把人教好,比什么都重要,基础教育必须打好基础,社会和国家才有希望。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颜慧芬回应到,上海和台湾在基础教育板块,有很多问题相近,只是提法有别。如:1、台湾中小学生中有21万人是原著民自己女,上海随迁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数是50万左右,占整个中小学受教育学生的40%左右。这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带来严峻的挑战。2、上海市教委和市政府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从PISA结果也可看出。上海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绩效工资、师资配备、优秀教师柔性流动政策、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方式促进同学段学校联盟,不同学段学校形成集团。3、高中教育建设方面。台湾有高级中学教育法,大陆有义务教育法,没有高中教育法,我们希望争取立法来保障高中学校优质多样发展。台湾把高中分成4类:普通型、技术型、综合型、单科型,大陆就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类。高中创新素养培育。上海32所学校在探索高中阶段创新素养培育,有4所学校在做拔尖人才培养,我们鼓励校长在这些方面作出积极探索。普高和职高这么多年两大系统独立运作,目前的形势普职趋于融通,培养普通高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职业高中文化课程建设,为高等学校提供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未来的人才。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阐述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方面的新挑战:1、上海和台湾面临的很多问题相像,比如台湾是少子现象,上海独生子女问题,现在又是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使得布局得重新调整。2、面向未来的学生由当下的老师培养,我们的学校老师、学生跟未来的差距在哪里?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定位于精英教育,到后来希望教育面向多元,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再到二期课改,重心从原来教育适应经济发展转移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于全体学生全面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知道台湾也有这方面改革,也有阻力,适应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是政策上的很大调整。3、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主动发展的人、会终身学习的人、以后能幸福生活的人,是教育价值的体现。上海走的路径跟台湾相近: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台湾9条,大陆10条)核心素养体现在课程方案中,体现在方案的培养目标中,在科目中,然后在教材中,最后转化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实践来实现,最后变成学生所得。4、相信台湾和上海一样,教育目的和教育出口有脱节,出口仍然是考试成绩。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教育设计要变为真正的现状很困难,要从政策层面找到突破点。

嘉义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丁志权就台湾最近的教育议题发表讲解,主要围绕12个方面:对20年教改的检讨、教育行政组织再造、高级中等教育新体制的建构、12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草案)、幼托整合、学制弹性与教育选择权、学校补习法、学生教育基本权的保障、弱势学生辅导教学、新住民子女教育、推动学习共同体、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评鉴。

明道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陈益兴教授最后发言,他说,教育交流可以互补,再加一层意思:合成。他谈谈以下几个看法:1、两岸学校有公私之分,但人才培育无公私之分。教育对国家社会整体人类未来有影响,公私无分,唯有这样,才能以国民为教育的主体,来办最好的教育。2、做教育要有平等的视野、正义的视野、特色的视野、适性的视野,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成就。如果司法是社会最后的正义,教育便是最初的正义。这几年台湾更注重适性发展,适性发展是最大的公平和保障。3、教育的关键要素是老师、学生、学校、课程。重要的是三个融合:职业是初步,专业是核心,志业是观念。师资培育和专业发展要变成政策的作为。4、教育的主体是师生。就教育目的性而言,学生为主体;就教育的专业性而言,老师是主体。5、台湾教育的生命力是创新,要有特色课程、特殊招生。要改变过去的理念,入学制度和价值观会影响所有的教育。家长的价值观会影响学校的教育生态。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五育并重”,做有品味的美感的教育,做人做事立德树人。我认为,以德育为本源,以智育为经纬,以体育为命脉,群育是体用,美育是表里。理念要形成制度,制度要涵养价值观,教育是长远的事业。

会议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与会者从不同视角发表观点和意见,增强共识、分享经验,彼此愈加了解和亲近。相信本次会议将会进一步促进上海市教科院与台湾嘉义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和加强两岸教育学术研讨,为海峡两岸教育学术研究和教育发展作贡献。在新的背景下,两岸的学术交流还要继续往前走,双方也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