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我院组团出访台湾参加“2015年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5-12-31 18:55:00 人气:

2015年11月8—15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团赴台参加“2015年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中小学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大陆方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哈尔滨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上海、江苏、山东部分中小学校长、区县教育学院研究人员共33人与会研讨。大陆教育代表团以上海市教科院张珏副院长为团长、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潘国青特级教师为秘书长,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李伟涛、《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张肇丰、课程与教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杨四根、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严加平、办公室主任杨金芳、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刘莉等10人出席研讨会。台湾方面云集了嘉义大学、中正大学、南华大学、台中教育大学、台湾国教院等专家学者及各县市部分中小学校长。会议规模180人左右。研讨会结束后,代表团参访了云林县维多利亚双语中小学、台东丰源国民小学、台中教育大学等,并进行了文化考察活动。

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是海峡两岸间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高品质的定期学术交流活动,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台湾嘉义大学轮流举办。今年是第19届,在台湾嘉义大学举行。

一、学术研讨: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11月9日至10日,2015年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嘉义大学图书馆3楼举行。9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由嘉义大学邱义源校长和大陆教育代表团团长张珏副院长联合主持。邱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从1997年以来,漫长的时间累积了丰富的成果,为自己主持教育行政工作提供很多学习机会。同时,他针对目前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小孩风行的生活模式,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指出人类作为社会最重要的生物必须扛起最重要的责任,呼吁共同为“不放弃任何一个小孩”的教育目标而努力。



张珏副院长代表大陆教育代表团对嘉义大学的真挚热情、精心筹备表示衷心的感谢。回首你来我往、19年来走过的历程,他认为“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之所以能够越办越好、历久弥新,一是由于两岸教育届同仁为了它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是我们双方精心培育的结果;二是由于它始终关注两岸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热点和难点问题,内容很接地气。同时,他分享了大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及其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和进展,期盼加深对台湾教育改革动向的了解,期待两岸教育同仁在交流和互动中激荡出更多的智慧和思想。



(一)专题演讲:对教师教育议题微观与宏观的双向关注

研讨伊始,大陆和台湾各有一位学者做专题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做了题为《教师的现场学习力》的专题演讲。作为长期深入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者,李教授结合自己从教育现场中对教师的观察和认识,从教师目前学习的基本方式出发,将教师的教学现场梳理为自我的教学现场、他人的教学现场、教研组备课组教研现场、跨校经验分享现场等,指出要提升现场学习力,教师要在自我的教学现场中进行自我反思和重建;要在他人的教学现场中实现转化;要在教研组备课组教研现场中主动卷入和介入。对于教师来讲,比起勤奋、聪慧,其价值观、激情、思维、积累、视野或格局等是决定能否行之久远的重要因素。其间,李教授通过大量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清瘦儒雅、出口成章的他给参与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湾南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杨思伟教授专题演讲的题目为《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与检讨》,为大家呈现了一幅关于台湾教师教育政策发展及现况问题分析的宏观图景。他回顾了教师教育在台湾发展的脉络,从上世纪80年代提高教师学历,到90年代的教师培养从师范院校扩展到一般大学,进入新世纪后教师的实习、资格检定发生改变,并于2011年成立师资教育培育与艺术教育司,教师教育体制逐步完善。在分析了制度的现况后,杨教授也提出了制度问题所在,如就业不易造成新近优秀学生不愿修习师培课程,师范院校逐渐丧失中坚稳定的地位,行政机关与教师团体的政治角力无法平衡等。由此引发了他对未来政策的建议,包括:确立专业化及优质化师资培育目标,利用公费生制度等来吸引优秀人才,推动教师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行政体系能有魄力主导及落实政策等。

两位学者分别从微观现场与宏观决策两个视角就教师教育议题做了事实及观点的呈现,站位不同但各自立场鲜明、有理有据。两岸学者的实践关照与政策服务意识展露无遗。

(二)论文发表:两岸学者在对话中互相启迪与碰撞

研讨会共发表了17篇论文。这些论文凝聚了两岸教育学者的智慧精华,围绕“中小学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这一大主题,从教师职前教育、在职研修、中小学与高校的合作、课堂教学创新、校本课程等方面展开演绎,大陆与台湾方就同一内容作继续深度的对话,提出了很好的思考和发展的研究命题。大陆方面共有8篇论文做大会交流,详见下表:

序号 发表人 服务单位、职称/职务 论文名称
1 吴念阳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 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探索
2 黄宁生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员/主任 课程改革中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
3 叶伟良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副主任 推进乡土课程建设 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4 虞怡玲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校长 “e-f”互动式临床教学研究模式与教师专业提升
5 岳龙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主任 发展共同体: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的建构及其思考
6 孙绵涛
吴功明
沈阳师大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校长
“三效课堂”:一种全新的课堂改革的理论、一种真实有效的教育
7 杨四根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有逻辑地推进学校课程变革——学校课程模式的要素与运用
8 严加平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教师“想要的”就是“需求”了吗——OTP模式及在教师学习需求分析中的运用

他们的论文发表博得了与会台湾教育同行的共鸣和认可。

为了让两岸教育同仁能够更深入地开展互动、交流与研讨,研讨会设立了评论制度,即每篇报告的论文均安排一位资深专家学者给予评论。精彩而精到的论文点评是研讨会的一道重要的风景线。本次研讨会大陆教育代表团有9位专家学者点评台湾同行的论文,他们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杨四根助理研究员、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孙绵涛教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副主任刘明远研究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张肇丰研究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潘国青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吴念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岳龙副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李伟涛副研究员、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主任王宗海副教授,对台湾专家发表的论文做点评。

台湾方面有9篇论文做大会交流,详见下表:

序号 发表人 服务单位、职称/职务 论文名称
王政忠 南投县中寮乡爽文国民中学教导主任 MAPS 教学法
丁志权 嘉义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美国专业发展学校与英国教学学校方案分析
廖宏彬  云林县褒忠乡潮厝国民小学校长 潮厝华德福教育实验国民小学的革新之路--教师专业全面提升
陈圣谟  嘉义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偏乡迷你小学推展混龄教学的理路与出路 
王瑞壎  嘉义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发展研究所教授 大学教授与高中教师理论与实务的交会: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之研究
郑毓霖  嘉义大学图书馆组长 建构国民小学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应用之研究 
宣崇慧  嘉义大学师资培育中心组长 偏乡学校执行补救教学困境之探究:以嘉义县大乡国小为例
林坤灿  南科国际实验高中校长 学校有效风险管理评估与策略:一位中小学校长对风险管理的省思
张宇樑 嘉义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发展研究所副教授 运用差异化教学于国小数学领域教学之初探 

台湾方面也有8位学者进行了论文点评。台湾学者教育研究的规范性、实证方法运用的精当,论文点评的风趣与机智,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研讨会精彩的论文发表、论文点评和现场互动,离不开主持人的机智掌控。本次研讨会,大陆教育代表团有4位成员担任会议主持人,他们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潘国青主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明远副主任、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姜虹院长、哈尔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陈威院长。

17篇论文主要围绕下列议题展开,精彩纷呈、相互启迪:

1.检视职前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有关教师职前教育部分,来自嘉义大学图书馆的郑毓霖博士分享了他有关构建国民小学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应用的研究。他提出研究结果发现教师专业标准基本上围绕专业知能、专业实践、专业投入三大向度,同时提出该内涵与当前国民小学师资培育专业课程却无法完全对应,需要重新调整课程架构。在这点上,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念阳教授分享了上师大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从招生到课程、师资;从师德培养到专业实践、海外见习、科研实践;从创设地方政府、中小学联合培养模式到社会资源支持等,某种程度上正是回应了郑博士提出的高校对师范生培养如何围绕教师专业标准的三个向度来开展这一问题。

来自南京晓庄学院黄宁生教授以及台湾嘉义大学教育学系丁志权教授则分别就课程改革中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及英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学学校(PDS/TS)两个内容进行发表。两位学者均谈及教师在职专业发展,更有价值的是深刻检视所存在的问题。黄教授从分析现状出发,提出目前培训中存在“重规模轻效果,重理论轻实践,培训质量评价方法单一,乡村教师参训机会少,训后跟踪指导落实不够”等问题;丁教授则从比对英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学学校出发,指出台湾中小学在校际协助方面的不足,而问题恰恰就是完善两岸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空间所在。

2.讲述在学校实践场中教师专业提升的故事

此次发表者中有来自中小学的校长及与学校长期合作的研究者,他们分享了不同视野中的教师专业成长故事。来自台湾云林县晁厝华德福教育实验国民小学的廖宏彬校长以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本校代理教师们是如何在一所偏乡的学校逐步走向华德福的教育革新之路,实现全面的专业提升。故事背后一个重要的观点在于:教师的专业提升第一基础在于教师自我理念图像建立和自我意愿,教师能同时观察到自己和学生,内心保持觉知,不断剖解自己、检视自己,构建追求自由、自律,持续追求自我成长的教育专业之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的虞怡玲校长则从理性的技术视角发表了题为“e-f交互式临床教学研究模式与教师专业提升”一文,分享学校是如何基于融合网络信息技术(e)和面对面(f)传统教研技术的e-f互动操作平台,为学校职初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的分层培养及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服务。两位校长一者偏质、一者偏量的陈述和分析,为思考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探索方法和路径。

3.探索专业发展共同体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

在此次研讨会上,随着交流的深入,两岸学者也碰撞出诸多富有交集的教育命题。例如关于专业发展共同体话题,在嘉义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发展研究所王瑞壎教授的发表中提到的是“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平台。她透过两所学校科学教师执行与参与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历程,并辅以教学观察,从而评估和分析科学教师专业发展。而在上海师范大学岳龙教授的发表中,谈及的则是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关系的构建,在实践探索中力图将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建设成为一种发展共同体的关系。其中,这种以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大学与中小学关系的新模式构建涵盖了“需求-培训-问题-合作-项目-实践-总结-共享”等重要环节。

无论是大学学者深入学校、深入教师、深入课堂的思考和洞察,还是对大学与中小学关系从学理上层层解析,有关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以及二者共同体关系的探索,都是重要的实践和研究命题。

4.渗透教育本土情怀的课程与教学创新

来自两岸的一线实践者们在研讨会上所分享的有关课堂教学、课程等内容,充满实践的生命力,精彩纷呈。更为重要的是,在日趋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实践者们坚守赤诚的本土情怀,始终思考自己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点。

研讨会上,来自南投县爽文国中的王政忠教导充满激情地分享了他的MAPS教学法,即通过绘制心智图的过程解构文本统整主题,同时利用挑战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于文意进行深究以及延伸。MAPS教学法针对偏乡学校低能力低动机的学生,希望他们学会自学、思考和表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它是教师在实践中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点,边构思边修正边实验而逐渐产出的,并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王教导的发表引起了与会者,尤其是来自实践一线的校长和教师的深刻共鸣。

嘉义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宣崇慧教授的“偏乡学校执行补救教学困境之探究”中,分享其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协助一所偏乡小学精致化其补救教学工作,增进学生学科基本能力。而像这样对于低成就或身份弱势的学生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也是政府文件中要求的。再如,嘉义大学张宇梁教授关于差异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也是出于考虑台湾小学的学生其学习特质和问题越来越异质。

此外,大陆学者或校长所分享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也无不体现了“本土性”这一点。如: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叶伟良副主任发表了关于上海中小学乡土课程的思考与实践,借助乡土课程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引导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上海教科院杨四根老师则从推进学校课程变革角度,提出学校课程模式一定要要以学校发展背景分析为基础,有自己的课程哲学来引领,有基于学校自身个性的课程结构和特定的课程功能。

11月10日上午,第19届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兄弟一家、和睦相亲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二、教育考察:着眼学生、精彩纷呈

本次研讨会后,主办方还安排了学校参访,让大陆教育代表看到教育理想的践行。

1.给予孩子通行全世界的力量:访维多利亚双语中小学

位于云林县的维多利亚双语中小学是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是我们走访的第一所学校。初到学校时,大家立刻被开阔、典雅的校园环境所吸引。副董李佳芬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学校的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学生上课、阅读、运动、生活的场所,并一路向我们介绍学生在这里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在会议室里交流时,校长分享了学校的课程、教学、师资等情况,还为大家播放了学生在校园活动及演出中的精彩片段,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李佳芬女士从媒体人转身做教育,有对教育理想的憧憬,更对培养未来的台湾人有一份执念在,“培养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能用中文深究知识、用外文连接全球,拥有专业且勇于投入社会,放眼国际也不忘在地关怀的全球赢家”。而在具体培养上,不同学段各有鲜明的特色和发展目标:例如幼儿园强调真实生活体验,课程设计从生活经验出发,又将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小学注重培养儿童语言力、思考力、合作力和关怀力;进入中学则赋予学生更多选择,增进国际视野,更关注发展其专业素养、宏观视野、品格力等。

2.许孩子一个缤纷的未来:访台东丰源国小

从机场开往嘉义的大巴上,一直陪随一行人的嘉义大学的嘉凤为大家播放了香港电影《五个小孩的校长》,讲述了充满教育理想的吕校长为挽救濒临关闭的只有五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组成的幼儿园而努力奔波,并为孩子们传递爱与温暖的故事。这仿佛成为我们访台交流中有关偏乡学校内容的一个前奏。在台湾,偏乡学校数量颇具规模,教育条件相对困难,交通不便、教师流动率高、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等。这也是在此次研讨中台湾学者们的重点关注之一。而我们一行人也有机会走近这样的学校,尤其是所走访的台东丰源国民小学引发了众人的感慨与思考。
高高瘦瘦的李国治校长招呼我们一行人,他本人拥有博士学位,就任该学校校长不多时。丰源国小虽然学生不到百人,但是学校整体环境并不疏简,宽敞明亮的各种学科教室、活动室,落地窗式及圆拱回廊,创新而具有特色的学校建筑体更是吸引了来者们的目光。蓝白相间的教学楼与台东的蓝天白云融为一体。用李校长的话来说学校的设计是有意象在里面的,将它设计成浪涛中的大船,面向太平洋,寓意着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意思。在参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个年级十几个孩子在草地上欢乐地进行体育游戏,笑脸那么真切,着实令人感动。学校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如校园美景般的人格素养,学校引进艺术家来教学,将不同风格艺术作品展示在校园里,邀请艺术团体来学校表演,让孩子们免费学习器乐等,通过艺术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塑造美好人格。校园醒目处还展示着一尊由一名唐氏综合症儿童设计的雕塑……在这里,我们又看到另一种教育理想的践行。

3.“革命感情”的绵延:访台中教育大学

因为车程原因,离台前一日抵达台中教育大学已近傍晚,然而校长王如哲教授及接待我们的老师都在耐心等待我们。嘉义大学丁志权前院长、黄月纯院长还特意从嘉义赶过来与我们一行人会面。台中教育大学是兼具“师资培育和非师资培育的特色领域”双轨并行的文理型教育大学。学校以博雅教育方式培养具有专业知能的全人,以“精致、创意、新视野”为理念,培育具有批判思考的博雅专业人。在交流会上,王如哲校长回顾了与上海教科院多年来的交流往来,甚至用“革命感情”形容这份情谊。面对嘉义大学和台中教育大学的院长、校长们,大陆代表团的团长张珏院长、潘国青主任各自表达了对此次来访交流、参观等的感受以及感谢,在此行的最后一站画上了温暖的句号。

忠毅、勤朴、博雅、力行……这些极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字眼,不仅被写进像嘉义大学、台中教育大学这样的培养未来教师的校训中,也是我们几日来眼见、耳闻以及内心感受到台湾学者和教师身上所焕发出来的美好特质。

三、行走台湾:细节精致、润物无声

此次的两岸交流不只是在会场、在学校,所到之处的任何角落与我们都在进行有声无声的交流,街道上的细节处、宾馆服务生的言行、建筑上的小标示、随行的司机先生……处处是潜在的人文课程,他们所传递的都好像构成了一部人文大书,用李政涛教授第一日演讲中的话来讲是一部比有字之书更为丰富的“无字之书”,给我们上了特别的一课。

1.绚丽的丝巾和领带

抵台后,在从台北开往嘉义的大巴上,此次陪伴我们的台方随行——来自嘉义大学的嘉凤和敏秀给每一位来宾分发了“见面礼”,所有男士得到一条领带,女士得到一条丝巾,每一件都以花卉装饰,色彩绚丽、热情洋溢。嘉凤嘱咐大家“明天请一定系上,合影会很漂亮!”第二天大家都认真地配上这一领带或丝巾,合影效果自不必说,而这更是成为两岸参会者的一种快速融合和认同的标志,大家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一点暖心的小巧思,让远道而来的我们瞬间充满宾至如归的感觉。

2.在地文化的尊重与保存

台湾的中文用词与大陆之间的差异,除了理解上需要适度转换这一小不便外,另一方面却也丰富了我们对概念本身的理解。例如几天里听到台湾同胞较多讲“在地”,就是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本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中,多元性更被突出和尊重,在地文化、在地性、在地化……也很多地被涉及。

嘉义大学安排了代表团会议期间参观了位于屏东的六堆客家文化园区。六堆在清代日据时期,曾经是保乡卫土的军事组织。今天的六堆则是屏东、高雄两县客家村庄的总称,有着相同的言语、风俗与历史,对于南台湾客家人而言,是同一族系精神上的认同感。在大伞状的建筑群里,年轻的导览者向我们介绍了六堆客家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并协助我们与展厅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有趣的互动,让我们也能深入感受和认识客家文化。整个园区为保存和宣传传统的客家文化发挥了窗口作用。

3.公园里的志工及随手公益

一次在过路的森林公园里,我们看了一部生态短片,讲述台湾自然山林、海洋资源的保护。给我们播放的工作人员听说我们来自大陆的教育界,掩饰不住“遇知己”的心情高兴地说自己就是一名退休教师,与同为退休教师的先生在这里做志工。随后还特意带我们这么一大帮人去绿植繁盛的户外,为我们介绍这里的地理状况以及大家头上、脚下的各种植物,讲述时神采飞扬,让我们非常感动。在我们看来该享受退休后天伦之乐的老人,却还在为心中这份对大自然、对台湾的眷爱默默付出,令人钦佩。

事实上,这些“润物细无声”般的公益随处可见,包括各个公共场所都会有捐献发票的箱子,据说是发票上的号码可以定期兑奖,奖金不菲,而这些可能的获奖机会可以留给需要的人。比起杯水车薪及因人而异地投放购物时的找零,这样的做法对于捐者而言似乎更自然,而且起到鼓励民众向商家索取发票,增进税收的作用,成为受助者善款的重要来源。

四、结语

此次台湾之行,大家一直沐浴于宝岛灿烂的阳光下,徜徉在两岸学术的浩洋里,驱驰在不同县市的中小学校间,听各种声音,赏各种思想,汲各种养分,思各种问题。通过在台期间的研讨、学校参访、文化考察活动进一步分享了双方研究成果和经验,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和情谊,促进了两岸中小学教育学术的发展。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台湾最新的教育动态和研究结果,台湾学校优质的办学特色和实践品质,及台湾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大陆教育代表团的每一位老师感言:此行收获丰盈,印象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