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上海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4-3-18 14:55:00 人气:

上海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上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达成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要求和标准,本市按照教育部关于“一个门槛,两项评估内容,一个公众满意度”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规定,上海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达成度如下:

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了国家“一个门槛”规定

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区、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即“一个门槛”)后进行。经上海市教委提请教育部备案认定的本市义务教育8项基本办学标准为: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师生比,专任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比例,班额,计算机生机比,生均图书册数,生均公用经费。依据这一规定,目前本市各区县义务教育所有中小学校都达到了办学基本标准,符合教育部“一个门槛”的督导规定要求。

区县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符合国家“两项评估内容”的要求。

教育部规定“两项评估内容”具体为,对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评估,以及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据此,本市对于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重点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差异系数(小学、初中分别计算),评估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均衡状况。依据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数据,上海所有区县小学和初中8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均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小于或等于0.65和0.55的标准。

上海对区县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内容:一是政府履行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具体为:区县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情况及自身努力程度;教育布局结构及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师队伍建设;区域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权益等。二是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情况,具体为:包括学校管理;课程实施;学生发展;条件保障;改革特色等。经市督政组对17个区县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各区县已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两项内容”要求。

各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达到了预期的发展目标

根据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规定,本市建立了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制度,调查结果作为评估认定的重要参考。据此,本市借鉴PISA测试的经验,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开展四大类别的问卷调查。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委托专业机构集中汇总,严格确保了问卷的真实性与保密性。

按照教育部“问卷调查人数按县域常住人口的1.5‰确定,其中学生家长的比例不低于50%”等要求,本市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在抽样人群和对象上,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把公众满意度的问卷对象延伸到市和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体现了民意代表的广泛性和参与性。

17个区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共同特征

上海在推进区县教育现代化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综合督政中,确定了区县政府依法履职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等6个方面的督政内容,通过综合督政,上海17个区县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形成了6个方面的共同特征。

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到位

通过建立职能部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协同推进机制,本市17个区县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四个统一”,即经费拨款标准的统一、教师收入标准的统一、学校办学条件配置标准的统一、教师编制配置标准的统一。具体为:

一是在教师待遇保障上,2009年义务教育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以来,上海做到了两个“基本持平”,即远郊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年收入与市区教师基本持平,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年收入与公务员基本持平。问卷调查显示,9个郊区县认为绩效工资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激励效果的教师占71.5%,这为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以及稳定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二是在教育经费投入上,本市加大了市级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远郊区县、财政困难区县和人口导入区县,崇明县作为本市最远郊的区县生均拨款已在全市居第4位。

三是在教育条件保障上,本市长期把“教育公建配套”列为督政的重要内容,确保公建配套学校与住宅建设“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2011年本市17个区县教育公建配套应建数为72个,当年计划落实率达到93.1%。

四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随着人口大量导入,教育规模快速扩张,本市各区县编办、人保等部门优先保证教师招录。以浦东新区为例,2010—2012年分别招录教师896人、977人和1194人,基本满足了入学高峰对师资的需求。

义务教育公平得到保障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体现,是要保证每一个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和条件保障的公平,以及遏制市民反映最强烈的择校问题。

一是在严格控制班额方面,规定“本市小学、初中各年级班级学额一般为40人”,“人口导入区可适当放宽,最多不超过50人”。2011年,本市各区县小学、初中阶段班额达标率平均为72.9%和93.7%,分别比上年提升1.5和11.3个百分点。

二是在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益方面,全市随迁子女已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52%,各区县政府均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抬高底部,齐头并进”的发展重点。2011年,全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100%接受免费教育;73.5%的学生进入了公办学校就读,其中在8个中心城区就读的学生100%进入公办学校;为了确保农村地区这些学生的教育公平保障,本市关停了300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26.5%的学生进入符合办学标准的157所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

三是在创设教育公平的环境与条件方面,本市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生均预算内经费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在生师比、高一层次学历等教师队伍发展指标上,各项数据也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全市郊区和城区的差距很小。2012年本市小学、初中高一层次学历教师分别达到96.6%和96.4%。问卷调查显示,93.6%的家长认为孩子学校所在区县义务教育学校间教育设施设备基本没有差距或差距在逐步缩小。

城乡一体优质资源共享

近年来,本市在创新管理制度和机制上不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共享。

一是发挥市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效应,定点帮扶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本市原9个中心城区分别与9个郊区县建立了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制度,实行城郊结对联动。以黄浦区和静安区为例,2012年两区从区级财力中共计拨出3亿多元,投入到崇明、奉贤等区县的内涵建设,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持。

二是实施“委托管理”,郊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委托市区品牌中小学或教育机构管理。2007年起至今,全市共有109批次学校参与了三轮委托管理项目,许多学校从“生源流失”转变为“生源回流”。问卷调查显示,86%的家长对孩子所在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表示“很满意”或“满意”,12.7%的家长表示“一般”,0.9%的家长表示“不满意”。

三是采取教师柔性流动、“三名”工程等措施,不断提升区域内部教师队伍的造血机制。以闵行区为例,该区2009年启动骨干教师柔性流动项目,截至2011年,参与该项目的义务教育学校共42所,其中输出骨干教师59人,输入青年教师64人,充分发挥了优质学校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及辐射作用。问卷调查显示,64.8%的家长认为孩子所在学校教师与周边学校教师总体素质基本没有差距,26.2%的家长认为差距在缩小;70.4%的校长认为,区县政府出台的推进师资均衡配置的举措能有效落实;86%的教师认为所在区县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辐射工作发挥了作用。

形成内涵发展引领机制

近年来,本市在基础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调教育思想领导和专业引领,实施了一系列教育内涵发展的创新举措。

一是实施“绿色指标评价”,确立全面育人的正确导向。本市借鉴PISA测试和国家教育部学业质量监测的经验,于2011年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努力体现“各级政府不以考试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唯一依据,校长不以班级考试排名作为评价教师唯一依据,教师不以学生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的价值追求。问卷调查显示,95.9%的校长认为区县政府不再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

二是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落实“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的理念。2011年起,本市陆续推出了以普陀区洵阳路小学为代表的65所“新优质学校”,引导每一所学校创建品牌和特色。这类学校最重要特质为“三个不”:不挑生源,不集聚资源,不以分数排名为教育追求。问卷调查显示,95.5%的校长、79.4%的教师对区县政府鼓励创建一批轻负担、高质量、有内涵的“新优质学校”有较高的认同度。

三是扎实推进减负增效,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本市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连续多年开展了以学校体育活动“一小时”、“三课两操两活动”为主题的专项督导。2010年,全市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综合评价及格率为87.5%,优良率为59.0%,较2008年分别上升了4.6和13.6个百分点。2011年起,全市小学试点推广“快乐活动日”,每周安排半天时间让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向初中低年级拓展。问卷调查显示,94.8%的家长、95.9%的教师认为孩子所在学校体育活动“一小时”得到有效落实;91%的家长、97.4%的教师表示学校“快乐活动日”得到有效落实。

区域就近入学达成度高

2007年起,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组织近百位专兼职督学,对各区县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专项督导。重点督查学校入学与“豪华”简历以及“小五班”挂钩,以竞赛、等级考证书作为依据选拔和录取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文化测试选拔学生并按照测试成绩分班等情况;对于民办学校还要督查学校擅自提前招生、违规向学生收取报名费和面谈费、进行学科考试等情况。经对2011年招生专项督导家长问卷调查分析,家长对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动向社会公开招生入学信息的工作满意度达到95.7%,保障了家长对招生工作的知情权。17个区县就近入学的比例基本控制在90%以上,各校已基本呈现出“一校一特”和“一校一品”的发展态势。

公众满意度达到预期目标

按照教育部“问卷调查人数按县域常住人口的1.5‰确定,其中学生家长的比例不低于50%”等要求,本市建立了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制度,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开展四大类别的问卷调查。2011—2013年,本市17个区县共回收有效问卷57257份,其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卷552份;校长卷1099份;教师卷11910份;学生家长卷43696份。在“您对所在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否满意?”一题中,选择“满意”或“较满意”的,全市各区县平均达到82%;选择“一般”的,占15.3%;选择“不满意”或“不清楚”的,占2.7%。全市17个区县中,公众满意度最高的区县为92.3%,最低的为72.3%。从家长问卷结果分析表明市民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评价呈现不同的态势。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城区,学历层次越高的市民,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强烈,因而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相对较低,8个市区家长满意度平均为80%;而在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家长普遍对均衡发展满意度较高,9个郊区县的家长满意度平均为83.1%。

 相关链接 “三个增长”

《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是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

“两基”——“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各区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词”

黄浦教育——融合传承 打造精品

徐汇教育——敢为人先 铸造经典

长宁教育——转型发展 追求卓越

静安教育——适度超前 彰显品质

普陀教育——务实践行“圈链点”战略

闸北教育——突破瓶颈 争创一流

虹口教育——知难而进 依法治教

杨浦教育——整合资源 提升内涵

闵行教育——幸福校园 智慧传递

嘉定教育——教化嘉定 优化教育

宝山教育——学陶师陶 德业兼修

浦东新区——打破城乡 二元打造教育强区

金山教育——城乡一体 科学发展

松江教育——探索创新 公平开放

奉贤教育——“贤文化”特色 促内涵发展

青浦教育——城乡一体 传承开拓

崇明教育——生态教育 动态完善

《文汇报》 2014年3月16日 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