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诞生记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10-9-17 8:58:00 人气:
东方网9月14日消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 2008年8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根据刘延东国务委员的指示和教育部总体部署,上海遵循“世界眼光、国家战略、上海特点、全局高度、人民满意”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和其他8个省市与国家同步编制地区《规划纲要》。 在编制上海《规划纲要》过程中,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关注,专家和普通老百姓协同参与,广集众智、广纳群言、科学决策,使《规划纲要》文本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2008年10月,上海正式启动《规划纲要》研究编制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第一时间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明确指示上海《规划纲要》的编制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要充分体现“四个率先”的要求和上海的特点。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由市长韩正担任组长,亲自主持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和副市长沈晓明具体指导上海《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上海《规划纲要》的整个编制过程分调研准备、形成初稿、研究修改、征求意见、完善送审五个阶段。 调研准备阶段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初,主要任务是开展调查研究。上海向社会公开发布了11项重大战略、45项专项研究课题,各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参与研究。采取“平行研究起草”《规划纲要》的新方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教育主管部门三家独立起草上海《规划纲要》草案文本。此外,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教育工作者、学者、企业界人士等各方面座谈会约30次,当面直接听取约300人次的意见和建议。 形成初稿阶段自2009年4月初至6月底,树立和吸收各项调研成果,融合三个草案文本,取长补短,编制上海《规划纲要》正式文本出稿。其间,韩正市长亲自召开了部分高校校长、区县教育部门负责人、中小学与职业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倾听意见和建议。5月中旬,邀请全国人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兄弟省市、中央教科所、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境内外官员和专家学者来沪参加咨询会,殷一璀副书记、沈晓明副市长直接听取各方意见。 研究修改阶段自2009年7月初至2010年3月,吸纳领导指示精神和社会各界意见,对上海《规划纲要》文本进行修改完善。2009年7月2日,俞正声书记主持专题会议,审议了上海《规划纲要》讨论稿,提出了重要指导性意见。8月下旬,在全市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和区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分别征求了高校书记校长和区县教育局书记局长的意见。上海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相关负责同志也积极建言献策。 征求意见阶段自2010年3月29日到4月28日,将上海《规划纲要》文本向全社会公开,广泛征集意见。社会各界对上海《规划纲要》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真知灼见纷至沓来。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共收到书面意见和建议1947条,征求意见的网页访问量达12万人次,通过媒体、网络征求到的评论意见10万多条,这些成为进一步修订上海《规划纲要》的宝贵智力资源。 完善送审阶段是2010年4月底至9月初。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专家对上海《规划纲要》文本进行完善修改,总共修改190多处,报请市委市政府审议批准。近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分别讨论通过上海《规划纲要》,并与9月8日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正式向社会公布。 这是一个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到2020年,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努力使每一个人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总体目标的实现有四个标志,即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激发受教育者发展潜能的教育新模式,多元开放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布局。 这是一个理念先进的行动纲领——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贯穿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上海对教育未来的深入思考和长远谋划。这一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一是要求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惠及所有学生,让每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良好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二是要求教育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增强教育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要求教育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顺应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率先实现现代化。 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行动纲领—— 围绕着核心理念,上海《规划纲要》确定了德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等11个方面的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覆盖面广,重点突出,为不同层次、不同形态的教育指明了前行方向。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上海正蓄势待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努力奋斗! (文见《解放日报》2010年9月15日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