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省情谋划教育改革发展
访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
在9月16日召开的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上,记者就《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讨论稿)的有关情况,采访了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
问:河南教育规划纲要讨论稿的制定有哪些特点?
答: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既立足河南省情,又做好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有机衔接,是河南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主要特点。在总体安排上,纲要力求做到系统设计与突出重点相统一、战略谋划和近期任务相统一、理论指导和政策举措相统一。作为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河南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经历了调查研究、起草讨论、修订完善等三个阶段,历时两年时间,易稿30余次。省长郭庚茂亲自担任规划纲要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省委书记卢展工专程到教育厅调研,就做好纲要修订提出明确要求。
结合河南的实际,在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中,我们坚持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坚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三是坚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四是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促进教育科学发展;五是坚持解放思想,突出改革创新;六是坚持依法治教,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的实际和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目标,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新增劳动力能够掌握一定技能,顺利实现就业的要求。规划了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的目标任务。
问:教育规划纲要着力解决哪些重大问题?
答:在教育规划纲要起草过程中,我们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力争提出科学有据、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规划未来10年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时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7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这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个百分点。这样,河南教育就不会拖全国的后腿。河南有着穷省办大教育的特殊省情,教育投入问题也最牵动人心。根据测算,2009年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3.04%。到2012年要完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分解目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时我们提出,要切实解决教师编制紧缺问题,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切实解决总额不足等问题;创新和规范教师补充机制,继续实施已见成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造就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懂教育、会管理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此外,教育规划纲要还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结构布局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具体目标。
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河南需要完成哪些主要任务?
答:此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即将正式出台的《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未来10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方向,勾画了蓝图。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奋进,全面落实四大任务:一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保障能力,解决好中小学择校和大班额问题、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问题。二是打好职业教育攻坚战,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投入100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立足河南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基本省情,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四是围绕“人往哪里去”,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学校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完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目标创造条件。
【链接】
河南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5.78万所,教育人口2918.63万人。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截至 2009年年底,全省1526万名城乡中小学生全面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50.89%;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突破200万人,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8.7%提高到22%;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7年提高到8.8年,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
2009年,全省投入义务教育保障资金86.7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53.13%和48.29%,基本实现了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职业教育正朝着集团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的思路,层次结构进一步优化,布局更加合理,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较大突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来源于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