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科学发展 努力实现河南教育事业新跨域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10-15 8:43:00 人气:
河南省省长 郭庚茂■实施好教育规划纲要,要着力破解河南省教育“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四道难题 ■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支撑力、抓竞争力 ■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 ■党政主要领导要当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第一责任人,要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10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系统分析了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科学回答了教育的地位目的、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动力途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改革和发展,必将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改革创新,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基本形成,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河南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新期盼。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好教育规划纲要,要着力破解河南省教育“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四道难题,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河南省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河南人口已经超过1亿,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省情尚未根本改变。作为人口大省、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大省和欠发达的大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深远意义。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尤为重要。当今世界,知识和技术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而教育对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河南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但是综合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巨大的人口数量没有转化为有效的竞争优势。如果在教育发展上不能实现新跨越,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教育办好了,1亿人口就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庞大的人口压力就能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教育上不去,1亿人口就会成为沉重的包袱。从这个意义上讲,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支撑力、抓竞争力。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尤为紧迫。一方面,完成教育现代化目标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河南要在起点低、基础差、人口多的条件下,用10年时间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时间不等人;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加快教育发展。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劣和发展质量的高低。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缺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南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和创新型人才,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尤为艰巨。河南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教育人口高达2919万人,占全国十分之一强,同时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财力支撑薄弱,穷省办大教育,仍然是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根本矛盾。国家明确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而去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5.8%,如果按国家规定扣除教育支出,就只剩不足2个百分点用于“吃饭”和其他建设。因此,实现国家和河南省教育发展目标,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心思、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河南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显著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河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河南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新的起点上,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中,必须注意正确处理和把握好几个重要关系:第一,正确处理优先发展与服务全局的关系。当前,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处于关键阶段,教育的支撑地位更加凸显,必须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同时,必须指导和推动教育事业服务大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战略目标。第二,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教育具有公益性、普惠性,但也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必须科学界定教育发展领域的“基本”和“非基本”。在“基本”教育领域,政府必须承担职责、履行义务,发挥主导作用,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时,在“非基本”教育领域,必须放宽准入、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更多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多元主体办学,多种形式发展。第三,正确处理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的关系。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现阶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点。同时,河南还是一个发展中大省,一定要把有限的教育资源使用好,用较少或同样的教育投入办更多的事情、获得更大投资效果,首先解决好多数人受益的问题。第四,正确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各级各类教育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必须适度超前发展。同时,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实现规模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第五,正确处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教育事业关系长远、涉及全局,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全力以赴、奋发有为,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合理期望。同时,也要立足省情,统筹考虑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避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在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同时,注重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结合河南实际,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科学发展,需要突出抓好五方面重点工作: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更加协调发展。未来10年,河南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在办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一是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到2020年,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探索学区制试点,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继续打好职教攻坚这场硬仗,充分发挥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努力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总结推广一些职业学校办学的成功经验,大力兴办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着力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紧密型合作,鼓励大型企业、重点企业参股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努力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进一步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职教园区,支持职业院校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三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同时,更加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着力提升整体水平,走优化组合、内涵发展的路子。要加快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努力建成1至2所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名校,逐步形成以省会郑州高等学校群为中心、其他省辖市高等学校合理布局、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要克服同质化倾向,鼓励高校在各个层次办出特色、形成风格。同时,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抓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依靠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穷省办大教育,根本出路在改革,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打破常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消除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教育投入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教育财政拨款机制,积极探索教育财政投入和资金核定新方式,健全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和成本分担机制,用好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教育拨款“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与公办教育一视同仁。在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社会力量参与较多的领域,政府可采取购买服务的办法,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二是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事分开、责权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尊重教育规律,把该管的管好,把该放的放开。倡导教育家办学,逐步克服学校行政化倾向。三是优化教育结构布局,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结构问题带有根本性,优化学校布局与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是解决教育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穷省办大教育,更需要优化结构布局,主动适应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以较少的资源办较多的事情,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新一轮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建设、旧城改造,要同步规划配套新建、改建或扩建中小学校,合理确定学校规模,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并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农村地区结合人口和生源变动情况,及时合点并校。四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继续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合作办学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强与高水平学校的合作与交流,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大教育开放力度,集中组织一些重大教育招商引资项目洽谈活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境内外资金投入河南省教育事业。 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重点在四方面寻求突破:一是促进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公平。把缩小义务教育差距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要着力向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倾斜,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二是不断完善助学制度。继续加大投入,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规模和覆盖面。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助学项目。支持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三是解决特殊群体孩子上学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口子女上学的政策,保证他们能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要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保障残疾孩子平等接受教育。四是靠制度保障教育公平。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改革创新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奠基工作。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完善教师准入、退出机制。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建立职前职后贯通、校本培训和集中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努力创造有利于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按照国家要求严格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编制标准,配齐配足教师,实行总量控制、下放权限、动态管理。关心农村教师生活和成长,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提高津贴补贴标准,使优秀教师在农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发展教育事业,党政主要领导要当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第一责任人,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动员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和对教育建言献策的平台,积极利用社会力量监督和评价教育、参与教育管理。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好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上,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高办学和管理水平。 创新工作方法确保改革发展目标落到实处。注重长短结合,围绕长远目标,把握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时间节点,前后衔接、滚动推出一批重点教育改革发展项目,持之以恒、扎实推进,使人民群众能够不断看到、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要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和总结基层创造的鲜活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推广,指导和推动全省工作。通过抓具体、抓基础、抓基层、抓项目,真正把中央和河南省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教育承载着河南发展的希望,肩负着中原儿女的期盼。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努力实现河南教育事业发展新跨越。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13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