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陕西教育厅长杨希文:科学谋划十年建成教育强省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1-2-21 11:24:00 人气:

科学谋划十年建成教育强省
——访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

2010年12月18日至19日,陕西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提出建成教育强省,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的目标任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就《实施意见》和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问:请您谈谈陕西10年建成教育强省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城乡免费教育全面实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逐步提升,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整体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保持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陕西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认真分析教育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对照上海、江苏等教育发达省份的发展指标,结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10年建成教育强省,即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其他各类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3.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9年的教育强省建设目标。

问:《实施意见》及其相关文件的制定过程、总体考虑以及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意见》编制工作。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省委书记赵乐际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要求编制《实施意见》要“吃透省情、找准问题、突出重点、制定措施、适度超前”;代省长赵正永和省委副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王侠,副省长朱静芝先后召开14次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研究编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实施意见》文本广泛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汇集全省智慧、凝聚各方共识,体现了紧扣国家纲要、遵循教育规律、反映群众需求、符合陕西实际的特点。省委、省政府还就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高等教育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等重要问题,出台了5个配套文件。文本和配套文件就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保障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启动了10项重点工程项目和10项改革试点项目。

问:《实施意见》有哪些亮点?

答:总体而言,《实施意见》有8个亮点:一是在体例上确定制定《实施意见》而不是陕西省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并制定了5个配套文件,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强调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二是提出到2015年,实现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普及学前两年教育;三是结合实际对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措施进行了细化,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鼓励和引导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新任教师“省考县选”、促进优秀教师和校长合理流动的措施,继续推进“蛋奶工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身体素质,提出了“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等改革试点;四是提出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等措施,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实训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把职业教育真正办成面向农村、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富民工程;五是提出加强对全省高校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引导不同层次的高校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办出水平;六是支持办好民办教育,引导民办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保持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七是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八是制定了10项重点工程项目和10项改革试点项目,加快教育强省的建设步伐。

问:《实施意见》对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哪些解决思路和对策?

答: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明确了投入水平的刚性目标,规定了各类教育经费投入的标准,新增了教育资金管理的具体举措,将市、县政府对教育投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促进各级政府积极落实教育投入;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强调各级政府责任,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在解决“择校”问题方面,强调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对口支援,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和交流服务制度,实行县(市、区)域内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在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方面,提出要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2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