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广州 教育先行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4-29 16:13:00 人气:
——广州市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纪实“十一五”时期,在广州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办亚运、惠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市经济以年均13.5%的速度快速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10604.48亿元,同比增长13%,比“十一五”预期目标增加1105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2010年,广州市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城市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城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升;城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去年12月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0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中,广州在一线城市中率先入选。 幸福广州,离不开教育的推动、支撑和贡献。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常常告诫各级党政干部:“教育就是民生,教育就是幸福,抓教育就是抓根本。”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改革创新,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结构优化、规模优裕、质量优异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推动广州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先行,广州幸福!4月14日,广州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领导和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重要讲话精神,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广州市教育科学发展优先发展,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智慧广州和广东宜居城乡“首善之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创强篇优先发展 创建教育强市广州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把教育事业纳入公共服务均等化、广佛同城化、广佛肇经济圈的范畴,纳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范畴,纳入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范畴,整体规划,重点保障,优先发展,充分发挥了教育事业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年来,广州市教育经费总投入持续增加,市本级年度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不低于15%,其中,2010年投入24.94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1.86亿元,增长了8%。各区、县级市也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区、县级市教育经费财政支出不低于本级财政总支出的25%。此外,市各级政府还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安排专项资金,解决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市政府组织实施了中小学综合改造工程、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工程、教育e时代工程,全面推进教育强镇、教育强区、教育强市建设工作。 从2005年开始,广州市教育“创强”的重心开始从中心城区向农村地区,从中心镇向一般镇迅速推进。2005年至2007年,市、区两级财政共筹集资金近50亿元,加速发展农村教育,其中,市本级财政补助资金投向农村地区达12.8亿元,占市本级“创强”补助资金总额的85%,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5年来,全市新增省教育强区(县级市)7个,省教育强镇25个,2007年12月以高分好评通过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2010年,实现100%的区、县级市成为省教育强区(县级市)、100%的镇成为省教育强镇的目标。 教育“创强”成功后,各区、县级市在新的起点上抓紧谋划教育的新发展,越秀、荔湾、天河、海珠、番禺、萝岗等区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越秀区、天河区已经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督导评估,番禺区也将于2011年3月接受督导评估。 成就篇科学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广州市坚持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宗旨,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科学、持续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010年,全市3周岁及以上儿童入园率达114.9%,比2005年提高了20.5%,基本普及了学前3年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迅速,确立了白云区钟落谭镇、番禺区钟村镇等一批“镇村园一体化”管理模式市级试点,积极探索加快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确立了35所不同体制类型的幼儿园作为课改试点园,以点带面促进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从2005年至今,撤并了265所规模过小、用地面积严重不达标的小学、初中,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共1048所。 进一步落实了义务教育政府责任,健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加快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目前,全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858所,覆盖率达79.3%,其中天河、越秀、番禺、南沙等区先后通过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 大力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2010年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2.03亿元,加固校舍32栋67.46万平方米,重建校舍85栋26.65万平方米。 实施“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一年来,累计外派干部互派教师任教、挂职122人,开展教学业务指导1.88万人次,开展团队帮扶活动87次,参与学生近2万人。 “十一五”时期,全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明显缩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越秀区、番禺区成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残疾儿童教育得到加强,巩固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 ——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普通高中优质教育需求,加速推进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全市现有示范性普通高中27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学校14所,示范性普通高中提供的优质学位达到50%;省、市一级普通高中191所,比2005年增加了92所,增长了93%;省市一级学校提供的优质学位占普通高中总学位数的90.61%,比2005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推动城区优质普通高中向周边辐射,投入2亿多元,在南沙区重建广州外国语学校,市铁一中学、广东华侨中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分别在亚运城、金沙洲、大学城建设新校区。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全市已有69所学校通过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达到优秀等级,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广州市普通高考稳居全省龙头,始终在高位运行,连续21年续写辉煌,2010年普通高考在2009年创新高的基础上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12%的考生达到重点本科线,52%的考生达到本科线,93.51%的考生达到大专线。 内地新疆高中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5年来,广州市内地新疆班共招收新疆学生760人,从2008年起连续3年高考上线率达100%。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时期,广州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2010年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64所,比2005年减少了40所,在校学生则增加了9707人,校均规模则从2005年的1221人增加到2135人,增加了914人。 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明显加强,全市现有2所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22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6所省级中等职业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3个;省级重点建设实训中心8个。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取得新成效,逐步确立了学历和技能并重的人才观,在全省率先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14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加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牌子。 实行弹性学制,建立了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 2010年,启动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和“五年一贯,三二分段”中高职联合培养试点工作。 5年来,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共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24万人,职业教育学校数、年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居全省地级以上市首位。学校、市、省、国家四级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初步形成,并取得显著成效,职业技能竞赛成绩稳居全省之首和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广州市代表团共获得了8金9银13铜的佳绩,并在电工电子、美容美发、烹饪、农业类等竞赛项目上实现金牌突破。 ——大幅提升市属高校的竞争力。按照“做强、做优”和立足广州、服务全省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工程”,强化内涵发展,市属高校的规模、质量、科研水平、专业建设等均得到显著提高。 广州大学、广州医学院均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成功获得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广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被纳入全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落户广州医学院,实现全省地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广州大学“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由广州医学院牵头,钟南山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呼吸系统疾病与损伤基础研究”项目获得“973计划”立项,市属高校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已进入国家重点支持范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全国优秀高职院校,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2010年,广州市属高校有在校大学生16.23万人,比2005年增加了2.8万人,增幅达20.8%;其中博士生76人,是2005年的6.3倍,硕士生2219人,是2005年3.1倍,研究生规模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有两院院士3名,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71个,博士点、硕士点大幅增加;有专业硕士学位点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市属高校的办学特色正在逐步形成,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近年来,市属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0%以上,位于全省高校先进行列,其中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自2001年全省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曾3年位列全省高校之首。 ——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广州市教育局增设了民办教育处,强化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管理职能,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从2008年起,设立广州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资助和奖励民办学校,至今已安排3000万元,资助奖励了253所民办学校(未含民办技工学校)。 “十一五”时期,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广州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有民办教育机构1983所,在校学生101.27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1298所,小学159所,中学161所。 ——成人教育进一步规范。以成人高校、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企事业单位为阵地,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工教育,形成了完善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脱产与业余进修相结合的成人教育体系。 全市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411所,结业生49.12万人,注册生52.34万人。农村成人教育进一步加强,100%的镇建有镇一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大部分村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市市级以上示范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比例达到89%。 5年来,共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82.9万人次,培训后就业30.2万人,平均年培训量16.58万人次,培训后就业6.04万人。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参加累计50课时以上学习培训的职工人数占全市职工人数的40%以上。 加强社区教育,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2006年,广州市被全国妇联、民政部、文化部等5部委命名为首批“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城市”。2009年,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加挂“广州社区学院”牌子,成为推动该市社区教育的指导和服务机构。“十一五”时期,全市新增荔湾、越秀、海珠等区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萝岗区为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初步建成了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心城市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应用群。 ——教育合作交流空间拓展。广(州)佛(山)教育城域网互联共享工程、广(州)佛(山)肇(庆)职业教育互相招生和技能竞赛、广佛肇教育人才合作与交流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实质进展。穗港教育合作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化,从2005年起至今已有71所中小学结成姊妹学校。5年来,广州市共组团82批700多人次到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进行学习考察,接待境外学习考察团90批近5000人次。2010年广州“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的成功举办,更是搭建了市属高校与亚洲国家和地区高校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 公平篇解困济难 教育惠泽民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十一五”时期,政府切实强化教育的公益价值,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让教育更加广泛地惠及市民群众。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秋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书本费,2008年秋季实施城镇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实现农村和城镇免费补助标准一致,小学为576元/人,初中为824元/人。2010年财政投入1.78亿元,惠及72.5万学生。 ——完善教育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政府扶助覆盖面更加广泛,在全省率先实现免费特殊教育。落实对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家庭学生补助制度。加大职教扶贫力度,5年来共投入911万元,资助465名从化、增城市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入读市属中等职业学校;投入2724万元,资助2719名广州市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和梅州对口扶贫生免费入读市属中等职业学校;推进大、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政策,惠及中职学生9.5万人,资助金额达24772万元。市教育基金会共投入2404.69万元用于奖教奖学等,惠及师生12.6万人。 ——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认真履行流入地政府的职责,通过调整生源流向,公办民办共同分担,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了50.12万个义务教育学位,其中初中10.05万个学位,小学40.07万个学位,占全市义务教育总学位数的40%,就读公办学校的超过1/3,实现了国家规定的“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目前正在朝着“以公办学校为主”的目标迈进。2010年,为了保障农民工子女依法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广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优秀外来工入户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越秀、番禺、南沙、增城、从化等区、县级市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财政投入469.3万元,对符合政策入学的2.46万名农民工子女进行了专项补助,保障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展望篇推进教育现代化 提升核心竞争力4月14日召开的广州教育工作会议是广州进入后亚运时代召开的一次重要的战略性会议,全面部署了未来10年广州市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思路、策略。会议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工程。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全国性金融中心、全国性知识创新中心,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在会上强调,“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是广州“十二五”的核心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广州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一定要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根本抓未来”的理念,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广州市教育事业不断实现新发展,为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抓教育就是抓未来!”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庆良在会上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速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广州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一抓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着力提升教育核心竞争力。 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把教育现代化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性工程,作为建设新广州的关键环节来抓,以更大的决心、更宽广的视野、更科学的规划、更有力的保障,推动广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建立起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相匹配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办出广州特色、国家水平、世界标杆的现代教育。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建成区域文化教育中心。 要以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为抓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力争到2015年有70%以上的区(县级市)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2020年达到100%,全面实现创建目标。 要以加快教育信息化为依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针对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把教师培训、培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智慧广州”建设的整体规划,打造开放的广州“数字教育城”,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服务能力,进而促进广州教育现代化。 二抓教育公平,着力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机会。 优化布局,以“均衡”促公平。在整体布局上,要着力解决城乡、区域、校际间的软硬件差距。在学校建设上,要按照规范化要求,合理、均衡配置经费、师资、生源等资源。力争今年有2/3的区(县级市)、到2012年所有区(县级市)全部通过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全面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为市民群众提供均衡的、公平的义务教育。 完善制度,以“扶困”促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要继续推行免费制度,逐步提高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补助标准。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完善奖学、助学制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给予资助,形成保障孩子公平接受教育的制度环境。同时,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更多地关爱残疾儿童少年,加快建设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完善“积分制”等办法,逐步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 落实责任,以“管理”促公平。各级政府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推手,要切实负起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促进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要完善招生考试与评价制度,实行市属优质高中面向全市招生,并探索把一定比例的优质高中学位分配到初中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缓解目前过热的盲目择校问题。要以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根本,减轻课业负担,为学生创设健康成长的环境和公平接受教育的机制。鼓励和引导民办学校接收外来工子女入学就读,形成外来工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创新机制和长效机制。 三抓教育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教育整体质量。 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教育发展观,牢固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致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贯穿到教育各环节和全过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多途径探索建立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和激励补偿机制,探索公办幼儿园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实行政府购买服务,资助和扶持民办幼儿园办学。 要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从创新制度着手,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师资调配,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质量监控,规范办学行为。 要多样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建立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新机制。鼓励学校开设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着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建设“南方职业教育基地”为契机,重点建设和发展与广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集教育、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示范性职业院校,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努力办好1-2所国内一流乃至国际知名的大学。 要抓好成人教育。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继续教育协调机制,推进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化。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市民终身学习卡”等学习制度,建设远程、开放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平台,让广州成为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学习之城”。 四抓教育改革与创新,着力增强教育发展的生机活力。 要突出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各级政府要按照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强化教育投入责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要健全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教育经费实现财政拨款、学生人均教育费用、师生人均公用经费“三个增长”,到2020年,市财政一般预算教育经费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25%以上。 要突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各级政府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形成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规范有序、社会参与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学校在资源配置、教育模式、育人方式等方面的自主权。完善市属高校治理模式和结构,坚持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校长职业化和教授治学、社会监督、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全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要突出创新开放办学机制。要拓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广州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区位优势。创新国外智力引进机制,依托留交会等平台,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体来穗任教和开展合作研究;创新联合培养学生、培训教师的机制;深化与港澳台的教育交流合作,鼓励各高校与港澳台地区高校开展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项目合作。 要突出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以促进公平为基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凸显特色为引领,推动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改革,使广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排头兵。 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学的引进机制、培养培训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要加强名校长、名教师能力建设。实施骨干教师和领军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造就一批在全省、全国乃至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名校长、名教师和教育专家。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探索和创新,促进学校办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的形成,打造一支师德高、技能强的“能工巧匠”型专业队伍。 要继续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认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逐步实现县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县域内农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教师安教乐教的政策环境,创新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在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发展平台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使更多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贡儿珍副市长在4月14日下午,主持召开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贡儿珍副市长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深入学习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规划纲要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精心实施规划纲要,扎实开展改革试点工作,抓紧实施重大项目,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强化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多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品牌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成人教育有序发展,建设和完善广州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标高的现代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建设低碳广州、智慧广州、幸福广州作出积极贡献!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15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