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鹏举搏九霄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2-12-6 15:01:00 人气:
——重庆市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访纪行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少数民族地区。 就先天条件而言,重庆是全国发展教育最不易的城市之一。然而,重庆直辖后,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两年前,重庆市委、市政府颁布实施重庆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的豪迈宣言。 近年来,重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力度不断加大,改革创新之举不断涌现,交出了一份令全国瞩目的靓丽成绩单——教育总体水平领跑西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名列西部前茅,率先在西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居西部前列。教育有效支撑重庆发展,发挥了助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作用。 对于一项跨越1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来说,两年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然而,对于向往美好生活的重庆千万家庭来说,教育跨越发展带来了新气象和新希望。蓬勃发展的重庆教育,正以改革为舵、创新为桨,一路乘风,破浪前行。 跨越奔跑 打造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绾毂西南,控扼江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特殊的地理位置铸就了重庆人开阔的视野。 重庆依山傍水而建,像是一座“站立”的城市,而锐意进取的重庆人不满足于仅仅站立,更希望山城成为一座“奔跑”的城市——在奔跑中尽快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实现教育跨越发展。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重庆市委、市政府迅速召开学习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专题报告会,组织宣讲团分赴各区县和高校宣讲全教会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2010年12月25日,这个日子注定载入重庆教育史册。重庆市委、市政府颁布实施重庆市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的教育中心,率先进入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行列。今年6月,重庆第四次党代会把“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作为全市“三中心两集群一高地”的核心战略之一提出来,这也是史无前例的,更突出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激昂吹响。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确保目标实现的必然途径,也是重庆党政领导的一致共识。在今年的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市委书记张德江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重大战略,抓职业技术教育就是抓民生、抓发展。市长黄奇帆提出“两个适应”:要适应经济高地、中心城市的建设,努力打造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要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缩差共富的需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行走在巴渝大地,记者真切感受到重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坚定决心和前所未有的执行力度,重庆正朝着“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的目标坚定前行。 据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介绍,围绕“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重庆教育系统确立了“两大抓手、三化目标、四类普及”的落实思路。 “两大抓手”,即一手抓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一手抓教育高地建设,提升教育水平。“三化目标”就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四类普及”包括: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0%,城乡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真正将“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目标落到实处,首要是加大投入。重庆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年初预算优先考虑教育,执行预算优先满足教育,年终决算追加优先照顾教育。两年来,重庆财政性教育投入显著增加。2011年,重庆地方教育总投入504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380亿元,市本级财政性投入增幅超过50%。财政保障重点转型,由基本建设转向提质增效、由被动保障转向主动保障。新增学前教育投入10亿元、高校投入20亿元,全市投入教育民生63亿元。本科院校生均公用经费从2011年的1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1.2万元,公办中职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将由2012年的500元提高到2013年的1000元。 城乡统筹 促进公平的阳光路今年6月,家住酉阳县桃花源中路的低保户冉素琴,听到一个令她欣喜不已的消息:全县首批认定的酉阳县机关幼儿园等54所普惠性幼儿园,今年秋季开学将正式招生。 这意味着她即将上幼儿园的女儿不仅不用再去挤公办幼儿园,而且由于家庭困难,除了免除保教费、生活费等,每年还可以得到2000多元入园补助。过去,读一所优质的幼儿园对农村孩子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如今,梦想变成现实。 农村学前教育的完善,只是重庆城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的一个缩影。重庆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已成为当地最美丽的风景。 山区、库区、民族地区,西强东弱的不均衡状态,给重庆教育带来了长久的不利影响:农村教育“散、小、弱”,农村学校普遍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待遇较差,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这些状况与重庆加快教育发展,打造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的目标十分不协调。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怎么办?唯有统筹城乡,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重庆坚持改革创新,解决了十大历史遗留问题,其中四项都是指向城乡均衡。如偿还“普九”全部债务近2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用财政性资金偿还“普九”欠债的省市;累计投资68亿元,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080所,基本解决农村学生的寄宿问题;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择优录取,在全国率先解决了农村代课教师问题;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投入专项资金100余亿元,使60%中小学达到国家标准化要求……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统筹城乡的主体责任,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完成率作为考核区县党政班子重要指标,继续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针对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统筹教育政策措施,统一教育经费、师资配置等标准。重庆“刚性”规定:教育政策向农村倾斜,新增教育经费70%用于农村教育,市级经费投入重点向贫困区县倾斜。 统筹城乡学校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庆启动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提出5年内将农村教师轮训一遍。市财政加大对教师培训的经费支持力度,累计投入近亿元,对2200名村小教师、3000名“代转公”教师、1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教育技术等专项培训。 统筹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根据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求和重庆“一圈两翼三层级”的布局,合理调整学校校点布局。教育资源配置增量主要用于发展农村教育,重点推进中小学建设标准化和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短短两年时间,统筹城乡的政策组合拳产生了强大冲击波: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重庆教育在跨越中发展。 改革创新 体制机制大突破 万州,地处重庆东北、三峡库区腹地。这个移民大区,近年来实现了教育快速发展。在这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交择校费,就近就能享受优质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6.6%,职业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初次就业率达100%…… “万州教育的大发展,得益于统筹城乡的综合配套改革。”万州区教委主任蒋艺义介绍说,该市近年来推出“三个统筹”,即经费统筹,加大教育投入;资源统筹,治理薄弱学校;民生统筹,关爱困难群体,这些改革创新举措既提高了教育质量,又赢得了百姓认可。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尝到改革甜头的不只是万州,近两年来,重庆努力破除教育体制机制障碍,在实施7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和49个市级教改试点项目的同时,重点推进了6项体制机制改革。 ——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重庆探索纵横两个贯通。纵向上,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有机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通道,构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横向上,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建立各类课程标准与学分互认机制,探索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一委三院”运作机制,发挥教科院、考试院和评估院的作用,实现管办评分离。成立教育战略决策研究、政策咨询和学校教育专家指导中心,提高科学治教水平。加强教育督导,市政府专门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县督导评估,将之作为市、区县两级政府的战略性任务,目前已经督导评估15个区县。 ——改革办学体制。探索建立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建立民办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机制。推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已达到50%。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积极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机制,将优质高中统招计划分配到辖区内初中学校比例由10%提高到70%,按5%至10%的比例招收综合评价和特长突出的学生。 ——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以补齐、提升农村教师队伍为重点,制定幼儿园、中职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大力实施“特岗计划”和“特色计划”,建立强校带弱校捆绑发展和城乡学校干部教师交流机制。启动了师资培训“五大计划”。与此同时,加大了对高校领导班子和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力度,每年在全国一流高校举办培训班,提高管理水平。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去年9月,重庆市教委召开了逾万人参加的全市中小学电视电话会议,出台了“减负提质十项规定”。在学校办学基本要求考核中,减少了学生家庭作业数量、在校学习时间、考试次数、学业成绩的权重,增加了六大功能教室、艺术和体育教育、课外辅助活动、社会实践、睡眠时间。音乐、体育、美术在中小学的课余时间广泛开展。 一场空前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攻坚战全面打响,一年来成效明显。今年六一儿童节,在沙坪坝区少年宫举行的少儿绘画大赛上,获得二等奖的树人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涛捧着奖状笑得格外灿烂。 刘涛的妈妈告诉记者,以前每个寒暑假,儿子总要上补习班、奥数班。现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减负提质”,老师布置的课外习题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兴趣和特长也得到了发挥。 周旭说:“不仅仅是减负提质,重庆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和家庭。” 民生工程 学生受益家庭受惠中午12点下课铃声一响,重庆綦江区金桥镇侨心村小的孩子们就快乐地奔向食堂。虽然这只是今年才建起的简易食堂,但却为全校百余名师生解决了长期中午吃冷饭的问题。 2011年,重庆投入10.7亿元在全市38个区县和北部新区实施“蛋奶工程”和“爱心午餐”,惠及学生300多万人。从去年秋季起,重庆向中小学、学生家长推荐春夏秋冬四季供参考营养食谱。今年,将为所有学校建学生食堂或简易厨房,保证学生每天能吃到热腾腾的午餐。 “蛋奶工程”和爱心午餐只是重庆教育民生工程中的一项。今年,重庆为民要办的50项实事中,对教育民生工作进行了详尽规划。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从破解“入园难”、关爱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到促进大学生就业,每一条都直指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 网上有一项调查,2010年和2011年,重庆老百姓最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前三项分别是入园难、择校热、打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上学难。“推动重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要是着力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为粮说。 为此,重庆从2010年开始,着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建立财政支持学前教育长效机制,坚持学前教育不举债、不办重点园和示范园、不形成新的代课教师。幼儿园建设全力提速,新建和改扩建城乡公办幼儿园310所,新设民办幼儿园200所,全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73.49%。 为化解“择校热”现象,重庆统筹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校舍标准化率达到了70%。同时,鼓励区县探索学区制管理,支持优质学校集团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同时,重庆加强对“择校”和乱收费的治理,多部门联合发出《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儿童实行就近免试入学,2012年每所公办学校非正常跨区域招生人数比2011年减少50%。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人数“双高”,这是近年来重庆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大山区、大库区的特点,既给重庆教育烙上了独特的印记,也带来了独特的烦恼。直面挑战,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这就是重庆的选择!针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上学的难题,重庆千方百计保障他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目前,按照“两为主”的方针,重庆指定就读学校增至657所,接收转户进城人员子女6.8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7.8万人。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市学校后,重庆实行与城市原有居民子女同等编班、同等享受教育资源、同等参加各种教育活动。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特点,重庆各中小学校还加强了生活习惯、交通安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重庆还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和教育。目前,已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107所,解决了101万名农村学生寄宿问题。探索了农村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寄宿之家、托管家园、亲属代管、亲情连线等管理模式,建成校外托管机构1813家,全市20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担任“代理家长”。 杨关桃长期在外打工,儿子杨念在酉阳县毛坝乡中心学校就读。杨关桃对记者说,特别感谢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怀。“杨念不仅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家里也更懂事了,我现在完全可以放心出去打工了。” 直辖15年,重庆在教育普及上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经过10年努力,到2006年重庆实现“普九”全覆盖。第二步,在“普九”基础上,用4年时间实现了普及十二年教育。第三步,高校已达68所,大学毛入学率由直辖之初的8%上升到32%,在校生规模由直辖之初的16.1万上升到81万。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巴渝儿女敢为人先、奋力拼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渐进入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接受优质普高教育的学生比例达到63%。国家和市级重点(示范)职业院校占40%,建成实训基地388个,可提供实训工位6.5万个。教育开放逐步扩大,市内高校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在渝高校科研成果占全市总量的60%左右,高校技术转让排名全国第五,16所高校与区县建立校地合作联盟。 浩浩巴山,环矗千仞屏障;绵绵渝水,冲决百里长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发展中的重庆教育事业必将托起重庆的美好明天。我们相信,重庆建设西部教育高地、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的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相关链接】 重庆教育概况 2011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15万所,在校生612.22万人,教职工37.11万人。独立设置幼儿园4114所,在园幼儿84.28万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73.49%。有小学5248所、普通初中996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314.5万人;小学入学率达99.96%,升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2%,升学率达92.25%;义务教育九年巩固率达92.43%。普通高中263所、中职学校236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99%,在校生114.88万人,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6∶44。高校67所,其中本科院校22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2%,高校在校生85万人。 《中国教育报》 2012年12月5日 1、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