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科学公平,人尽其才更可期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6-3-14 9:13:00 人气:

“我有鸿鹄志,可期得良缘。愿为勤学子,不负燕园梦。”当来自安徽省望江县的宋文天,得知自己通过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被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录取后,激动得赋诗明志。 

湖北省荆州江陵县职高毕业生李子鹏,则凭借“技能高考”这一创新之举,喜获湖北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的文化分只考了139分,但技能操作成绩较好。”他兴奋地说,湖北工业大学的普通高考理科录取线有560多分,如果仅凭文化成绩,自己肯定没有机会读大学。 

打破传统的“一考定终身”,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在过去5年里,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蹄疾步稳,让越来越多的宋文天、李子鹏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 

提升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 

2012年9月,北大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首批30名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学生翻开了人生崭新一页,他们均来自县级及县级以下中学,50%拥有农村户籍,许多人是当地多年来首位走进北大的学子。 

他们都是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为缩小高等教育入学差距、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自2012年开始,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实施了专项计划,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扩大招收贫困地区学生的数量。 

除扩增量外,教育部还调存量,要求部属高校和自主招生的学校拿出2%的比例,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此外,还要求所有地方高校、特色高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向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倾斜,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到重点大学学习。 

数据显示,重点高校招收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人数从2012年的增加1万人上升到2015年的7.5万人,实施区域由680个贫困县扩至832个贫困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河南等10省区,招生学校覆盖所有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211”高校及其他地方重点高校。 

2015年底,中国科学院评估组发布的《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相关政策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指出,“211、985”高校的新生中,2014年每万名学生中农村学生人数比2013年分别增加200人、220人。专项计划促进社会纵向流动的效应已初步显现。 

专项政策在缓解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难的同时,向全社会释放了政府着力推进教育公平的积极信号。之前,一些生源大省考生上重点大学的入学机会偏少,招考的地区差异明显,为促进公平,除专项计划外,在完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方面,教育部还动态调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已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 

加分“瘦身”,分类考录,科学选才 

高考鼓励性加分本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但实践中滥加分、假加分现象频发。有人曾打比方说,就好像发令枪未响,有的考生已提前跑了一程,让“裸考”的考生情何以堪。 

新一轮改革剑指“加分造假”,对高考加分进行了一场大“瘦身”。 2014年,全国性加分项目共11项,其中鼓励类6项、扶持类5项。2015年,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 

与此相衔接,取消加分后,具备艺术、体育、学科特长的考生,学校将如实记录到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或考生档案中,供高校录取时参考。这也意味着,高校在录取时,不仅要看冷冰冰的分,更要看活生生的人。 

为了选拔真正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规避违规招生,教育部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也进行了新的从紧规范。从2015年起,将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后、出分前进行,取消联考,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名额,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 

据统计,2015年高校自主招生实际录取人数比2014年减少52%。自招新政实则是为那些有特长的“偏才怪才”提供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而不是为那些考试成绩本已优秀的学生提供“双保险”。 

同样,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纸笔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在考试方式、内容、时间上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分开,让中职生、普通高中生错峰竞争,打破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学生可以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也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自2011年湖北等地开始“技能高考”试点,这项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进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5年,高职分类考试录取比例已达到高职招生计划的50%。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 

考试招生作为教育领域的风向标,是评价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指挥棒,抓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找准了突破口,牵住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新一轮改革做出顶层设计,明确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一年多以来,教育系统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着力推动改革方案落实落地。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迈出坚实步伐。上海市、浙江省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试点方案落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严格有序,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顺利,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进展良好。 

目前,各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已基本完成,将按照方案提出的时间表积极稳重推进各项工作。近日,江苏、广东、宁夏、山东等省份已对高考综合改革新方案做了详细解读。综观这次高考改革的制度设计,有不少重要突破。 

在统考改革方面,实行“3+3”模式,不分文理科,除了语、数、外三科为必考科外,学生可从政、史、地、物、化、生等六门备选科目中任选3门学习,必选科目+备选科目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增强考试的综合性,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外语实行一年两考,将最好成绩计入统考总分。 

此外,评价一名学生,不仅仅注重“考三天”,还要“看三年”。除了统考之外,将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合格和不同等级来评判,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综合素质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与考试改革配套衔接,在招生录取上,普通高校将依据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录取办法。高职院校将主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使学生从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记者 万玉凤)

2014-2015 

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建立招生问责制,由高校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对录取结果负责 

在有条件的省份开展录取批次改革试点 

2017 

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通过分类考试录取学生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 

上海、浙江迎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首届高中毕业生 

2020 

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大校长丁烈云: 

高招改革并非一蹴而就 

高校招考改革是大趋势,原来高考更多侧重考查知识的学习和传授,但是学生发展最重要的是能力发展,如创新和实践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传统高考很难评价,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改革。招考改革的探索非常有必要,总体是成功的。新一轮的改革方案,提出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不仅包括知识型评价,还包括能力型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但改革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积累和探索。(记者 张春铭 采访整理)

【专家说】

高考综合改革最终要走法治之路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亚群

“十二五”期间,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2014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全国高考改革方案的大框架和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五年来,从教育发展需要出发,教育部等部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保障教育与考试公平,促进招生评价多元化,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发展、维护弱势群体升学考试权益。 

教育部自2010年开始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011年推动各省市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2014年,北京、上海等19个重点大城市公办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了97.9%。2015年,新增郑州、福州、南昌、长沙、贵阳等24个城市,要求所有县市区100%的公办小学、90%的公办初中要实现划片入学。同时,国务院全面部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2012年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了“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地方专项”等一系列政策,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在政策带动下,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2015年,本专科计划招生新增2万人,全部用于中西部人口大省;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生名额增至5万名,各高校自主招生继续向中西部地区考生和农村地区考生倾斜。 

调整和完善自主招生考试制度。2012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和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建设。2015年,高校自主招生改在高考后举行,由学校推荐改为考生自荐,保障考生公平竞争机会和招生区域公平。 

2014年,上海市和浙江省率先实行高考综合改革。上海将从2017年开始推行基于“两依据一参考”的高校招生录取机制;浙江规定“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综合成绩由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 

为保障高考综合改革的顺利实施,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四项配套文件,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自主招生试点以及高考加分项目的规范管理做出详细规定。各省市区教育厅制订管理办法,推动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改革。 

整治和减少高考加分项目,扩大使用全国统一高考命题。2015年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等6项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只保留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等扶持性政策;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减幅63%,辽宁、吉林等13个省份取消了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新增3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 

2015年,首次实施《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为残疾人考生提供了平等机会和合理便利。有8个省份专门为盲生提供了盲文试卷,有多人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被各地高校录取。 

上述各项改革从先易后难出发,采取循序渐进、配套改革、局部试点、整体推进的路径,取得了重要成就。新一轮高考改革任务紧、涉及面广,对基础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教育评价,将产生广泛影响,也必将推进大学招生制度改革。 

推动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实行多元招生评价标准;培养创新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提升生源的综合素质。当今高考综合改革的最大亮点在于,协同推进考试、招生和管理的改革。我们应以招生改革为核心,整合考试改革和管理改革。就根本而论,高考综合改革须走法治之路。只有通过立规建制,有效执行,建立社会诚信和招生诚信体系,才能减少随意性、盲目性。

《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9日第5版

【关键词①:立德树人】德智并重,人才之果更繁盛

【关键词②: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公平步调更铿锵

【关键词③:内涵发展】深化内涵,质量提升更持续

【关键词④:教育改革】改革碰硬,教育活力更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