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把脉“城市儿童入园难”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9-1 14:24:00 人气:

编者按

近年来,“入园难”已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剖析“入园难”产生的原因、寻找化解“入园难”的对策,是各方正在为之不懈努力的事。但由于我国城乡、区域差异大,情况复杂,“入园难”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是各不相同的,难题化解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为更好地分析“入园难”产生的原因,探寻解决“入园难”的针对性举措,本刊特从城市儿童、城市流动儿童、农村儿童三个类别对“入园难”问题进行解读,本期首先呈现的是一组有关“城市儿童”入园难的稿件。

■学前观察

把脉“城市儿童入园难”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 王冬兰

近段时间,“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这句话成了城市幼儿家长和新闻媒体的口头禅,城市“入园难”的问题也随之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和焦点话题。在许多城市,出现“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报名,排队一两年才能入园”的现象。公办幼儿园,尤其是好的公办幼儿园,若是没有特殊关系和渠道,根本不可能把孩子送入园。就算民办幼儿园,门槛也挺高,学费相当贵。有人说:“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要付出一半以上的薪水。”城市“入园难”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学前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剥离社会功能,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我国幼儿园的结构和投入体制、机制发生了重大改变,一些地方把开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了市场,原先撑起我国幼儿教育大半壁江山的、以工人、普通公务员、服务行业职工等中低收入家庭子女为对象的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急速萎缩,“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数量急剧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1996年,全国幼儿园总数达到187324所,而2008年降至133722所。由于学前教育资源总体规模不足与自身接受能力有限,使学前教育资源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导致了“无园可入、入园不能就近、入园不能如愿”的“入园难”问题。

尤其是,我国的幼儿园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接收3-6岁孩子入园,但现在,城市的家长在孩子2岁左右就希望其进入幼儿园的托班。如果幼儿园能收到小班幼儿,一般就不愿意开托班,只有条件好、有实力的幼儿园才开办。而“多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就等于缺失1/4的资源”,这也使得经济发达城市的“入园难”体现在3岁以下孩子入有托班的幼儿园难这个问题上,这些幼儿园内部扩容能力有限,教师数量、办园空间和经费的不足,将直接导致幼儿园招生能力的不足,也从另外一方面加剧了学前教育资源的数量不足。

其次,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家庭可任意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大幅提高,从而家庭对孩子接受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呈“井喷”状态。而城市的优质幼教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公办园。一些所谓的“优质”天价幼儿园满足了一些“先富起来”的、具有高度支付能力,并对子女教育寄予厚望的家长的需求。但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低价优质的公办幼儿园是他们的首选,而这些公办园的数量又远远小于家长的需求。学前教育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优质公办园“奇货可居”,“入园难”也就主要表现为入低价优质的公办幼儿园难。

再其次,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偏差。

从幼儿个体成长和幼儿教育的公共性与基础性来看,儿童早期教育是“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幼儿教育阶段应该至少是具有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等量齐观”的地位,这个阶段的教育是关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人们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理由,追求“优质园”、“名园”,不仅使得学前教育的优质资源更显稀贵,而且使学前教育机构用“投其所好”的方式增加了入园的难度。许多家长判断一所幼儿园好坏的标准,不仅有公办民办、硬软件差异、名气大小之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习知识”。为了迎合这些家长的需求,一些所谓的“双语”、“蒙台梭利”等“特色”幼儿园应声而出,一些幼儿园开设了诸如“珠心算”、“超前识字”、“智能开发”等可以满足家长“期望”的课程。值得警惕的是,这些由家长急功近利的学前教育观催生出来的有违学前教育规律、有损害孩子长远发展的“伪优质园”,却也成了家长们疯抢的目标,即使再难也要进入其中。

要破解城市儿童“入园难”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必须明确政府的责任。

学前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公共产品的性质与公益性质,学前教育的供给主体应当是也必须是政府,政府必须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担负“在位”和“到位”的责任,担当学前教育资源的主体投入者、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学前教育标准与内容的规范者、学前教育运行质量的评估者、监督者与控制者等角色:一是根据学前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发展目标,以及城市人口规模和事业发展布局,制定出科学适宜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尤其根据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合理规划幼儿园的布局结构;二是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学前教育的数量规模,改善学前教育的条件,鼓励企业、慈善组织、社会团体等举办公益性幼儿园,对办园规范、质量合格、收费合理的非营利民办幼儿园给予公共财政补贴,使其提供公益性和多样性的服务;三是强化督导和评估,加强对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特别是民办园的监管力度,规范学前办学行为,真正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二,加强学前教师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学前教师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满足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需求、缓解入园难的一个重要举措。研究制定学前教师资格与质量标准,合理增加幼儿园教师编制,解决困扰学前教师的待遇、技术职务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切实维护学前教师权益,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学前教育。同时,探索通过政策扶持、学费减免、设立专项奖助基金等方式提高生源质量,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建立长效的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将学前教师培训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

第三,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研究与成果的推广和宣传。

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段,有其特殊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努力探究学前教育的规律,探讨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实践策略和理论支持,同时承担起推广与宣传的责任,引领和指导社会大众形成理性的、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使学前儿童能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接受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同时也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良好教育。

■实录

“六度”求园记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幼儿家长 万恒

“六度分隔理论,听到过没有?六度分隔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指的是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通过其他6个人,我们想要认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他共进午餐,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沪上高级白领尔雅一脸得意地坐在我面前,一反常态地向我“贩卖”起了理论。

“在企业内训课上,老师推荐我们读《你也可以约见奥巴马》一书,从中可以了解到如何管理和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要不是读这本书,我还真没有什么信心去实现让捷宝进入静安幼儿园的梦想!”说到这,尔雅扬了扬下巴,笑出了声。

原来,尔雅一直在想办法让女儿捷宝转进这家闻名沪上的幼儿园,都已经忙乎一年了。但尔雅和她先生老陈都是外地来沪工作的新上海人,除了同事,所有的至亲好友都在外地。想想自己也没有什么关系,几乎就要放弃了。读完这本在尔雅眼里简直是救命稻草的书后,她和老陈当晚立即动手,把自己熟识的人一一列出来,筛选了半天,最后各自确定了6个名字,并雷厉风行地一一去电询问,然后又委托他们一一从他们各自的6个亲密朋友中去查找认识该幼儿园园长的人。之后,又三更半夜打电话回老家,把父母兄弟七大姑八大姨所有亲戚都发动起来,和他们把六度分隔理论说一遍,然后要求他们行动起来,去从各自的关系网中“抓”出那个能和园长扯得上关系的人。

“嗨,这法子还真管用!”尔雅拍着手兴奋地说,“我们老陈的弟弟的大学同学的哥哥的岳父的女儿,竟然就是静安区幼儿园的老师,通过她认识了园长,好歹排上了号,把我们捷宝的材料给递上去了。另外,还有早就准备好的3万元赞助费。”看到我睁得很大的眼睛,她手一挥:“这算不了什么,人家想交还交不上去呢,门都摸不到。每年这个幼儿园就招100多个孩子,有些提前两年就送去读早教班了,就为了混个脸熟,可以直接入园。有的刚怀孕就买了附近的学区房,把户口迁进去,早做好潜伏工作啦。我们捷宝办的是转学,也只有等到有人离园才能进呢。”

捷宝和我的儿子逍遥一样,刚好4周岁。因尔雅的先生老陈和我都是华东师大的教师,孩子们就近在师大附属幼儿园读书,下半年就要上中班了。本来,尔雅住在师大校内,接送孩子很方便。师大幼儿园也是极好的学校,很多非师大教工的家长都是挤破头想要把孩子送进来,没想到这还有把孩子转出去的。

问尔雅为什么要这样折腾自己?她点着手指和我说:“第一,我们都是外地人,又是在外地读的大学,在上海完全没有自己的人脉,现在人际关系就是第一生产力呀——现在捷宝进的幼儿园,小朋友的父母受教育背景、经济地位等都不差,可以说是非福即贵哦,从小和这些小朋友一起长大,那就是发小啊——社会资本可得从小就开始积累;其次,捷宝要去的幼儿园,是真正的双语教学,平时老外常驻学校,用的英语教材都是国外引进的,比师大幼儿园强多了;再其次,这家幼儿园有对口的小学,在全上海都是数一数二的,以后捷宝上小学我们也省心了,不过我们还得好好赚钱、存钱,怎么也得给捷宝在小学附近买套小房子,早点把户口转进来,谁知道以后的就学政策会不会变。总之,我可不想让捷宝输在起跑线上,不仅要注意家庭教育,还要懂得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受教育环境啊!社会资本、智力资本缺一不可哦……”

尔雅还在滔滔不绝,但我已经有点晕了。

■老师说

公办园为啥那么“吃香”

海军直属机关第三幼儿园 任琦枫

最近,经常有朋友找到我,向我打听幼儿园招生的消息。我对他们说:“幼儿园招生早已满员了,再报就得明年的入园名额了。”

随着2007年、2008年扎堆儿降生的“金猪宝宝”、“奥运宝宝”陆续到了入园年龄,北京市乃至全国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入园难的现象。2010年秋季招生工作还没开始,就有很多2007年出生的猪宝宝家长纷纷打来咨询电话,询问儿童入园情况,希望能够预报名。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很多父母认识到,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尽最大努力上一个教学质量相对较高的公办园所才是最佳选择。公立幼儿园质量高,在百姓中的需求量大,但数量相对少,虽然现在提倡“多种形式”开办学前教育,但是由于幼教师资的匮乏,致使私立幼儿园参差不齐。当前,国家和政府对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投入很大,但对学前教育投入非常少,且主要投向一些示范园,所以,优质公立幼儿园相对就少。

这两年正值入园高峰,幼儿园又不实行划片的方式,无论外地还是本地孩子都可入园,所以,质高价低的公办园就成了稀缺资源。与人口出生高峰一样,非户籍的适龄儿童的增长,造成巨大入园压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北京发展经济。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海淀区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3∶4。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需要在北京生儿育女。统计显示,北京市新生儿中,非户籍人口占54%,已超过户籍人口所占的46%。

据资料显示,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的新生儿有41.575万人。他们将从2010年开始陆续地进入幼儿园。而从2009年北京市幼儿园的在园人数来看,北京能提供的幼儿园学位数约为24.8万人。这意味着,北京的幼儿园学位缺口,约为17万人。

由于供需失衡,北京城区的公办幼儿园很“吃香”,但受招生数量限制,很多时候,家长需要托门路、找关系、拼背景。对于许多没有背景的家长,只好交费提前把孩子送到公办园的亲子班,为的是能获得入园机会。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建议国家应当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高投入比例,增加公办幼儿园,以满足孩子的入园需求。

■管理者说

扩大优质低价幼教资源覆盖面

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 王春华 吉海霞

从根本上说,要破解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就需要各级政府提高学期教育的公益性程度,加大投入,不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同时,也要立足当前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措施。

放大优质。在城市,“入园难”主要是入优质幼儿园难,“入园贵”主要是民办幼儿园的收费贵。针对现状,扩大公办优质园乃是第一招。我市规定:凡城区新建幼儿园和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必须达到省优质园建设标准,必须通过招标的方式委托省优质园进行管理。同时,对市优质园实行动态管理。已进入市优质园行列者,凡3年不申报省优质园的将取消其“市优园”的称号,以此来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此外,通过开展多层面帮扶活动,实行现有优质幼教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连云港市幼儿园规范管理的通知》,提出了规范办园“六严”要求,即严格准入制度、严格年审制度、严格课程管理、严肃招生行为、严禁乱收费现象、严防发生安全事故,全面提升办园质量。

打击劣质。针对劣质园屡禁不止现状,我们采取幼儿园分类别动态管理措施,不断减少劣质园数量。具体做法为:每年暑假期间,在教育网上公示各类别的幼儿园名单,要求不达标幼儿园“限期整改”,凡在规定时间内整改不到位的幼儿园,取消其办园资质。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分公办园、私办园的“嫡出”和“庶出”关系,在同一片蓝天下,鼓励公办园提质量、展优势;激励私办园开拓市场,为幼教发展作贡献。让优质公办园和达到办学标准的私办园共同努力,使劣质园失去市场。

按质分类。按质分类、优质优价、自主选择、明白消费,是我们破解“入园贵”的招数之一。我市通过评估将幼儿园分为合格园、市优质园、省优质园三类。物价、财政、教育部门根据幼儿园生均培养成本以及当地居民收入情况确定三类收费标准。公办园扣除财政拨款外,和民办园一起核定成本,按质分类收费。事实表明,群众对已经出台的学前教育收费标准和措施逐步接受。“入园贵”的反映逐步减少。

按质采购。幼儿的吃、喝、拉、撒、睡都在幼儿园,每一位幼儿牵动着几个家庭,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健康成长放在工作的首位,要防止幼儿园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压低运营成本,以次充好、以贱充贵、以劣充优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将幼儿园所需要的食品原料、床上用品、幼儿服装、教玩具等货源,按照幼儿园的不同需求集中招标采购,保证货源质量,遏制经销商随意哄抬价格,降低成本,减轻家长经济压力。为了保证集中采购的规范公正,成立了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幼儿园代表的监督组织,并接受物价部门的指导。

按劳取酬。建立人才库、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是我们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的招数之一。随着幼儿教育普及,聘用教师越来越多。不少幼儿园为了省钱,聘用了资质不合格的教师。针对现状,我们为全市7000余名幼儿教师建档立案,向每一位幼儿教师免费赠送《连云港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学习指南》,组织所有幼儿教师参与专业技能考核、比赛。规定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还定期组织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优质课、玩教具等评比活动,成为幼儿园新教师、特长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成长平台。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按质分类制定聘用幼儿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最低工资指导标准,保障了幼儿教师基本收入,稳定了教师队伍。

■园长说

“燕窝”太少是罪魁

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幼儿园园长 李远秀

作为一名在中心城区工作了15年的幼儿园园长,我曾无数次亲身面对家长无法入园的失望眼神,更体验过家长的“围攻”,电话威胁“孩子就要上你们幼儿园!上不了就媒体曝光;上不了孩子就放到你们幼儿园不管了……”的尴尬。

入园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近几年来,一些中心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均达到或超过95%,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居住在城市里的幼儿,进入幼儿园生活学习的学位数是基本能够满足的。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说入园难呢?笔者认为,与许多农村孩子无园可上相比,城市孩子入园难,更多地体现在对优质幼儿园的渴求上,体现在家长对少数“燕窝”类幼儿园的不懈追求上。

在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家长们不考虑就近入学,不考虑接送困难,一门心思想进知名的优质幼儿园,这种高期望自然也就造成对“优质幼儿教育”的高需求,现实中民办幼儿园占绝大部分,公办幼儿教育和优质幼儿教育又十分稀缺,势必带来优质幼儿园高压力,而据调查资料统计,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大批企事业单位、机关办幼儿园被关闭或转制,因此,可以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优质幼儿教育”确实少之又少。同时,随着部分民办幼儿园收费高、办学质量差等大量问题的出现,更加剧了家长对有限优质幼儿园的追逐,而这些幼儿园承受能力的有限,自然地就加剧了城市孩子入园的困难。

而且,随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断被年轻家长所认同,近年来,将两岁以上的幼儿送到幼儿园,接受集体生活和教育成为了家长的时髦选择,这与传统的入园年龄相比提前了一年,而幼儿园并没有作好预测和充分的准备,致使很多两岁多的婴幼儿挤占幼儿园的位置,让本身就十分紧张的幼儿园的员额更加紧张,加剧了入园的困难。
笔者认为,要破解城市孩子入园难的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建议家长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幼儿园。选择优质幼儿园固然是正确的,但是面对优质幼儿园少的现实,牢固树立正确的孩子入园观念:符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和自己需要的幼儿园就是最好的幼儿园。对此,很多专家给出了正确的选择方法:一是选离家近的,接送方便,减少路途风险;二是千万别以为贵的就是好的;三是关键看师资等软件环境,建议家长实地考察一下,看看学校的教育水平、老师的态度、对孩子的关爱程度等是否能让自己满意。幼儿教育是以游戏为主的教育。一个能让孩子在里面感到自由、快乐、放松、健康的氛围最重要。

加大投入,合理规划。学前教育应该由国家承担办学责任,建议政府提前做好幼儿园规划发展,特别是加大公建配套园所的建设力度。建议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城市新建小区幼儿园规划建设,方便居住密集区孩子就近入园,实施居住区特别是大型居住区公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做到与新建居住区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交付使用。

尽力扩大优质幼教资源供给。公办示范性幼儿园可探索实施“名园+新园”、“名园+弱园”等发展模式,由著名的幼儿园采用集团化发展的运作模式,实现名园低成本的快速扩张,把名园成熟的办园经验和优质的办园水平,通过输出先进办园理念、科学管理方法、优质教研成果、优秀师资资源,不断扩大优质资源,扩大发展规模。政府要为优质幼儿园集团化发展,出台配套政策,给予办学经费、师资配置的支持,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以便使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能够快速有效地扩展,满足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解决孩子入园难的问题。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8月27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