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给蒙氏教育热降降温

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9-28 9:00:00 人气:

蒙氏教育要把孩子带向哪里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 崔利玲

“有序”、“有礼”、“独立”,是蒙台梭利教育成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进入开展蒙氏教育的班级,通常看到的场景是:地毯(地垫)上、玩具柜旁、桌子边,男孩、女孩各自专心操作着自己面前的蒙氏教具,没有吵闹声,没有奔跑者,摆放、收拾,每个孩子都十分到位,教室里静逸安宁。

这只是孩子们单独活动时的场景,如果需要集体协同性的活动,又会怎样呢?且看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地:大班建筑区

每个孩子在众多地垫中找出两块颜色相同的垫子,连接好,与周围同伴的地垫平行摆放。然后在建筑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积木或积塑,搬至自己的地垫上各自建构。在同区域活动的4个孩子在独自游戏的状态下利用10块左右的材料表现了平铺、延长、围合等低水平的造型。建构中,他们基本表现了平面的造型,而架高、架空、对称等大班孩子应掌握的基本建构技能没有表现。没有任何孩子倡议合作,没有孩子对别人的作品予以评价。一旦自己的建构作品被老师看过,他们立即拆分作品,离开区域。

场景地:大班表演区

一共有5个孩子选择此区域。进入区域后大家随即穿上模特走秀的服装开始表演,走、停、转身、造型都有模有样。整个区域活动期间“观众”来了3个人,都是悄悄来、悄悄走。表演游戏前未看到孩子们商议节目、分配角色的过程,也未表现出无观众时离开表演区外出演出的行为。

场景地:中班汽车巴士

2个孩子进入此游戏区域当“驾驶员”。他们各自选择方向盘、汽车,然后沿汽车站标明的运行路线行进。整个游戏期间,有3个孩子乘坐了汽车,大部分时间,都是“驾驶员”单独驾车来回行进。除了速度有快慢或停下来整理肩上的车厢背带外,没有其他的言语与行动。

场景地:大班教室外长廊的自由活动

各个班级在长廊上摆放了10多个材料箱,多为小型体育活动的材料。集体教学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来到长廊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器械准备活动,一个老师站在材料箱边。选择的过程中,所有的孩子都习惯性地拿着选择的球、棒等朝老师望一眼,如果老师没有任何言语或表情,即开始活动。有6个人同时选择了双人游戏“棒击球”,他们握棒姿势、击打动作完全相同。

虽然孩子们在活动中是投入的、认真的、守序的,但是活动中的安静、程序化让我十分不安,特别是孩子们习惯于不须交流的、独自为阵的、没有丰富表情的活动,让我犹为担心,孩子们以后怎么办?

幼儿园是教育的场所,这里的教育不仅有习惯的养成,还有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递。在能力培养中,孩子在学习与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遗憾的是,这正是蒙氏教育最大的缺憾所在。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以守规则、懂秩序、独立为重点,可以预见这些孩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缺乏团队合作的愿望与行动,照本宣科,保守、偏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的趋势将以合作、交融为主。我们的孩子已经处在独生子女的不良养育环境中,如果在幼儿园的生活中仍缺乏高密度的团队协同活动,孩子没有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的经验,将来他们怎么面对人与人协作、团队合作甚至国际交流呢?

不可否认,蒙氏教育对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秩序感、多动的孩子是有明显的帮助作用的。但是,如果把蒙氏教育的理念放在幼儿园所有的年龄段、所有的活动中,就不合适了。长期的训练,让孩子形成了思维定式,自然就不敢越雷池,创新性思维、创造性人才也就无从萌发与培养了。

为什么蒙氏教育能够在部分幼儿园盛行,我个人认为有三大原因:一是幼儿园缺乏特色,急于通过捷径树立品牌;二是经济利益驱使,幼儿园欲通过额外收费补贴办园经费不足;三是办学者不懂教育,人云亦云。
幼儿教育有众多的理论,每一个理论都有借鉴指导的价值。希望办学者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予孩子更多面向社会亲身实践、操作、感受的机会,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

别把蒙台梭利的“经”给念歪了

苏令

“蒙台梭利”,一位诞生140年、去世58年的意大利女性的名字,近些年却成了我国学前教育界的一个时髦名词。一些幼儿园或班级只要冠上了“蒙台梭利”的名号,费用就成倍甚至数倍地往上翻。尽管一些蒙台梭利幼儿园开出了每学期几万元的天价,但还是挡不住慕名而来的大量生源。

蒙台梭利是一位伟大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创立的著名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对20世纪儿童教育的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她将儿童奉为神灵和先知,对儿童有着宗教般的崇拜,《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理》等产生巨大影响的儿童教育学著作,皆出自其手。蒙台梭利拥有众多追随者,其中不乏许多狂热的崇拜者,世界各地纷纷建立起了众多以她名字命名的幼儿园。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蒙氏教育法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并在幼儿园开展实践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其显著的认知方面的教学成果深受广大家长瞩目。一时间,蒙氏幼儿园、蒙氏课程、蒙氏活动室风靡许多地区。

纵观世界各地的蒙氏教育与研究,有三点是必备的条件:合格的蒙氏教师;教学过程避免奖惩、机械记忆、大量作业等传统方式;强调在混龄的基础上进行长时间的连续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现有的蒙氏幼儿园、蒙氏幼儿班中,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在条件不甚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却拥有着数量众多的蒙氏幼儿园,这不能不让人感叹浮躁和功利所拥有的“魅力”。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在对蒙台梭利本人狂热的崇拜之下,一拥而上的蒙台梭利幼儿园,面临着“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困境:有的蒙氏幼儿园发放大量的书面练习,有的蒙氏课程以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更有的幼儿园将蒙氏教育简化成了“蒙氏教具”的教育……

这一点,其实也正是蒙台梭利本人所担心的。在1951年召开的一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上,蒙台梭利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你们是否注意到,当你试着向狗指一些东西时,它会怎样呢?它并没有看到你手指所指的方向,只看到你向外伸出的指头。因此,当我想到你们是如此注意我时,我不禁想到你们的行为也与此类似。”蒙台梭利希望人们能将给她的尊敬,转赠给她所指的“儿童”。关注儿童、尊重儿童、跟随儿童,才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髓。

正如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一样,任何理论的提出和教学法的探索,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也都有着历史和个人的局限,蒙氏教育法也不例外,其先天缺陷就曾受到杜威等教育大家的尖锐批评。

由此可见,蒙氏教育的中国化,需要有长期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我们戒急戒躁,静下心来,在把握其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其进行扬弃和改进。毕竟,再好的理论和做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开展蒙氏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千万别忘了蒙台梭利的那根手指头,别忘了在狂热的背后,自己还应有一个辩证的理性判断。

不合格的教师让蒙氏成“蒙事”

大连儿童之家 魏玉枝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刘文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伟大教育家,她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对世界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后,蒙台梭利幼儿园以及相应的教育机构在我国与日俱增。

蒙台梭利教育开展的关键是有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蒙台梭利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蒙台梭利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科学家,即教师要有一双科学家所拥有的善于观察的眼睛,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和体能发展的需求,还要了解孩子心理的需要;同时要求教师也要是孩子的仆人,即通过观察了解孩子成长的需要,并合适宜地将孩子需要的东西提供给他们。由此可见,蒙台梭利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但是,不少幼儿园没有了解蒙氏的精髓就匆忙照搬,甚至出现了负责蒙台梭利班的教师仅仅进行10天左右的短期培训就开始教学的现象。一些不正规的培训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也在做培训工作,由于时间紧短,他们讲解教具多而介绍理论少,影响了蒙台梭利教育的质量,导致蒙氏教育变成“蒙事”的教育。目前,我国的蒙台梭利教师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蒙台梭利教育精髓的领会不足。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严谨性和操作性,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蒙台梭利指出教师不仅是环境的提供者,还是一个观察者和示范者。蒙台梭利教师应该深刻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深刻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精髓,真正把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实践当中来。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教师扮演的是“导师”的角色,其作用是能够适时地对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予以回应,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儿童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干预,而目前在我国,这种“导师”意识还尚未形成。蒙台梭利班的教师虽然经过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培训,但是其对教师的传统认识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主义”的传统教育模式。

其次,拘泥于形式而忽略对内在价值的把握。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教具是蒙台梭利教育法中颇有特色的部分,但蒙台梭利教育不仅仅是通过教具的操作而使幼儿达到学习的目的,而是教师借着蒙台梭利教育的精神,将蒙台梭利教育的内涵运用于教具当中,让幼儿在重复操作教具的过程中,秩序感、专注力、观察力、逻辑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手眼的协调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总而言之,蒙台梭利教师是推动与落实蒙台梭利教学课程的主要灵魂人物。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蒙台梭利教具的认识并不客观、准确,存在过于夸大或歪曲教具作用的现象。他们认为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操作蒙台梭利教具,重视向儿童展示这些材料时的一招一式,并不重视蒙台梭利重视教具本身的内涵和价值。比如,我们常常在蒙台梭利教室中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儿童所操作的教具有时并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还有一部分教师把蒙台梭利教具当作是进行教学示范时的辅助材料;他们只是在拿着教具进行直接的教学示范,并不把教具看作是教师为儿童提供的、让儿童与之互动的学习材料。教具成了蒙台梭利教育的中心,儿童则在教师的教导下成了教具的奴隶。

再其次,观察者的角色没能充分体现。实施教育,观察先行。蒙台梭利认为:“生命本身在运动,为了研究它,探索它的秘密,指导它的活动,就必须观察它,不带先入之见地去了解它。”在蒙台梭利班中,工作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幼儿内在生命力的外部表现,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幼儿在工作中的各种行为表现,才能够真正地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蒙台梭利在这里所说的观察,不仅仅是注意幼儿外表的成长和活动,还应表现在对幼儿成长和活动时内在需要的观察。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敏感地觉察幼儿的反应,从而提供适宜的帮助和引导,促进幼儿的发展。但目前很多所谓的蒙台梭利教师由于理论素养不够,并不知道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去观察孩子,从而忽视了教师作为观察者这个角色的重要性。比如在观察过程中只用眼睛看,却不懂得用心去聆听、去思考,很少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断幼儿内心的想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和步骤,不能成功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转移。

冒牌蒙氏教育危害孩子成长

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幼儿园园长 李远秀

最初接触蒙台梭利教育,是在蒙台梭利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盛行的时候,我们选送优秀教师到北京参加“蒙台梭利教育”培训,以一种尝试的心态开始走进蒙氏教育,有准备地在我园小、中两个年龄段开办了3个蒙氏实验班,并分别配设了独立的蒙氏工作室,购置了相应的蒙氏教具,每班由2名受过专门培训的优秀教师和1名生活老师任教。我们的蒙氏实验班就这样开始了。

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园的实践过程中,对教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拓宽了教师的视野。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给了孩子更有序的操作环境,孩子的规则意识、秩序感、专注意识等许多终身受益的品质,在游戏中自然养成。

在对蒙氏教育活动和非蒙氏教育活动的比较中,我们发现:蒙氏教育活动中,孩子有板有眼,秩序井然;非蒙氏教育活动中,孩子思维活跃,生动发展。是不是现在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接受蒙氏教育?我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而且,蒙氏教育所增加的费用,也是容易滋生教育的不公平。基于多种原因,历时2年的蒙台梭利实验班停办了。

实践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不仅有其博大精深的一面,更有着特殊的教育和历史背景。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运用蒙氏教育理念进行教学,需要教师不断领悟、实践和超越,而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一起去挖掘、去延伸。

再次回首蒙台梭利教育,我们对当前许多幼儿园和一些弥散在我们周围的幼教机构中盛行的“蒙氏教育”现象表示深深的担忧:

“挂羊头卖狗肉”。冠“蒙氏教育”的名,却没有蒙氏教育之实的蒙氏教育班,实质是受功利主义影响,更多的是把蒙氏教育当作一个“旗号”和“卖点”,目的在于向家长收取高额费用。

简单模仿。生搬硬套蒙氏教育理念,照搬照套使用蒙氏教具,并不能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囫囵吞枣,随意打出“蒙氏教育”的牌子,目的也是营利。

不能与时俱进。蒙台梭利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距今已有100多年,且其教育理念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今天的蒙氏教育,应该关注今天的孩子实际情况,以一种继承和摒弃的方式,有改造地继承其精髓。

盲目追捧。“蒙氏”热也和一些对蒙氏教育有所知但并不确知的家长有关系,他们盲目追捧蒙氏教育,不惜重金,纷纷送孩子接受所谓的“蒙氏教育”。

其实,这些“蒙氏教育”,受害最大的是孩子,蒙氏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不是一种营利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既做到深入、持续探究蒙氏教育精髓,又做到关注实际,与时俱进地创造性运用蒙氏精神,千万不能把蒙氏教育变成挣钱的工具或炫耀的资本,绝不能把蒙氏教育的“经”念歪了。对于家长而言,更要耳聪目明,不偏听偏信,以免上当受骗。

欧美蒙台梭利教室是啥样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何媛

在欧美,蒙台梭利教室实行混合年龄分组,通常是0-3岁的孩子在一起,3-6岁的孩子在一起,混龄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们交流能力和领导能力,强调合作和尊重他人是蒙氏教室的核心理念。

欧美的蒙氏教室中,教室、教师、儿童三者形成一个平等的三角形。教室是一个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生理和心理两部分。生理环境的特点表现为有序、安静整洁、美观悦目、适合孩子高矮比例、视觉上和谐。但是,由于儿童不断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对准备好的环境不断调整。心理环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儿童的态度上,教师通过以下方式来支持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平静的氛围和专注的活动,真诚热情的反应,尊重每个孩子及其需要。

欧美的蒙氏教室非常讲究秩序与规则,非常强调个人责任感的形成。一天活动结束,所有清洁活动都由孩子们自己来完成,孩子们自己打扫教室,收拾玩具,把玩具、学具放回原位。当然,孩子收拾得很慢,老师一般也会在一旁协助,但绝对不会代劳。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从劳动中获得乐趣,并且比同龄人更深刻地找到自我学习和自我理解的方向。

蒙氏教育主要以蒙氏教具为主,但是,人们经常将蒙台梭利教室与一套标准的蒙氏教学材料混为一体,这显然是错误的,仅仅呈现教具并不能界定蒙氏教室的特征。蒙氏教具是一系列设计良好的具有一系列可能性的材料,其目的是使儿童获得成功和独立,而不是完成一套预先设置的课程。

事实上,作为“观察者”的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儿童和材料进行互动,当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材料上时,教师没有理由干预他们。如果儿童的行为有伤害自己或其他儿童的危险倾向时,教师一定要进行干预。然而,当儿童使用材料时,虽然他们的行为不具备破坏性或危险性,但与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无关,这时要作出是否干涉的决定就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形下,作决定就需要分析更多的相关问题,包括儿童的注意水平、教师对材料所包含的知识维度的理解、儿童的自尊心、儿童对其他领域的兴趣,以及是否有可选择的建构材料等。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教师很快地对儿童的活动进行干预和重新指导,那也是利用丰富的环境让儿童找到另外一种能满足他们需要与兴趣的活动,而不是直接简单地告诉儿童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自制教具也精彩

江苏省省级机关第一幼儿园园长 王燕兰

蒙台梭利教具进入中国市场的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有很多是感官区和数学区的教具,而这些教具主要是购置的。

购置的蒙台梭利教具只是我们整体环境材料的一小部分,为了进一步丰富环境,让孩子们在一个真正有准备的环境里学习,多年来,我们根据“孤立化、错误控制、具有美感、易于搬动、具有层次性、间接预备性”的原则,在日常生活区、语言区、科学文化区等区域里,自制了一些相关的蒙台梭利教具。

在日常生活区里,我们从提供一些“舀、夹、转、折、剪、倒、开关”等前导性工作让孩子们进行操作,逐步过渡到“插花、茶艺、蒸蛋、饲养小动物、照顾植物、榨果汁、做米饭、做面条、擦叶子、洗餐具、刺绣”等程序性工作。每一项工作的设计,都需要把握孩子的敏感期,选择精美的材料,给孩子反复操作的机会,从而获取经验。

一般情况下,在蒙台梭利工作室里,语言区的设置需要营造一个相对安静、阳光柔和的氛围。在语言区里,我们制作了大量的听、说、写、读所需要的三步卡、分类卡、定义卡、配对卡和半成品材料供幼儿使用,可以培养并增进语言学习的兴趣及阅读兴趣,促进口语表达能力发展。

在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蒙台梭利教具有孤立化的特点,于是我们将蒙台梭利的部分教具与主题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自制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教具,既丰富了教育内容,又传承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在科学文化区,我们按照科学、地理、历史、天文等进行分类,提供一些供幼儿实验、操作、学习的材料。当主题活动融入到蒙台梭利教育过程中时,它所采用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就更加多元化,在每一个主题活动中我们会尽力挖掘可让幼儿操作的材料。例如,在开展《地球家园》主题活动时,我们让孩子们认识了地球仪,利用蒙台梭利教具里提供的地图嵌板,我们让孩子们学习制作洲际地图、中国地图,了解各国的国旗、国歌、国花及这些国家的文化、名胜古迹,饮食习惯等;在教学中,我们还将中国画教学、艺术教育等融入其中,精心组织与安排,使孩子们更感兴趣、更能接受、更易掌握,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一提到教学,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使用某种教具的教学。但是,蒙台梭利教具不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媒介,而是幼儿用来工作的材料,其实重要的并不是教具,而是蒙台梭利教育精神的传承。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2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