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应“普提并举”发布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0-11-3 9:50:00 人气: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 岳亚平2009年,作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我国中部地区,部分省份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3-6岁幼儿入园率与全国50.9%的平均水平持平或略高一些。而在未来的10年里,中部地区在巩固已有学前教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唯有将普及与提高并举,才能真正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1.中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空间很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以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为核心的我国中部地区,具有较明显的人口优势和区位优势。与发达地区相比,虽然幼儿园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难以与之相提并论,但基本上能够满足城市幼儿的入园需求。 2009年,山西省学前三年的毛入学率达51.12%,河南省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达50.89%,其他省份也基本保持在全国平均50.9%上下的入园水平。而从2009年的教育统计来看,山西省在园幼儿64.29万人,比上年增加4.07万人;安徽省在园幼儿93.8万人,比上年增加6.3万人;河南省在园幼儿171.65万人,比上年增加7.13万人;湖北省在园幼儿83.14万人,比上年增加8.89万人。由此看来,中部地区幼儿的入园人数每年都在递增,入园率也在不断提高。按照现有的速度继续发展下去,到2020年,中部地区完全可以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划的“全国学前一年、两年、三年的毛入园率应分别达到95%、80%和70%”的发展目标。 但我们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决策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加入到中部地区开发和建设队伍中来,也带来了适龄儿童入园人数的急剧膨胀,由此造成与已有学前教育机构有限接受力之间日趋凸显的矛盾,在发达地区出现的“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近年来在中部地区也开始出现并迅速蔓延。 中部地区的人口已达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1%。这么庞大的人口资源,决定着学前教育事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决定了加快适龄儿童入园步伐、超越式地普及学前教育,应成为中部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中部地区现有的学前教育入园率仅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持平,而已有的庞大的人口基数,及中部崛起计划带来的外源性人口的快速增加,都要求中部地区绝不能仅仅定位在完成基础性的学前教育目标,而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前瞻性地做好学前教育的10年规划,大胆突破《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划的“全国学前一年、两年、三年的毛入园率应分别达到95%、80%和70%”的基本要求,争取在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实现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达到80%的发展目标。 2.一手抓入园率一手抓质量《教育规划纲要》给中国未来的学前教育设计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同时也为中部地区未来10年的学前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明确了发展的目标。虽然中部地区目前3-6岁幼儿的入园率可以达到全国50.9%的平均水平,但这只是数字上的描述,其背后隐含的学前教育质量问题并没有显示出来。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认为,普及学前教育有3种水平:一是许可条件下的普及,二是中等水平的普及,三是高起点的普及。中部地区现有的普及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区域性不平衡。大多省份的农村学前教育,基本属于“不普及”或“许可条件下的普及”,而城市学前教育则良莠不齐,部分城市可以达到“中等水平的普及”,部分城市则处在“许可条件下的普及”向“中等水平的普及”的过渡状态。 提高入园率,超标准地完成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是中部地区在学前教育发展中首先应该达成的数量目标。但同时,提高学前教育的内在品质,促进适龄儿童的有效发展,同样应该成为中部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另一质量目标。一手抓学前儿童的入园率,另一手也要抓学前教育的质量。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要同时抓,两方面都要硬,这是实现中部地区学前教育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责无旁贷的必然选择。 提高学前教育的内在质量,必须有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优秀学前教师带动和支撑。学前教师的人数尽管每年都在递增,且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人数已占总人数的2/3以上,但初始学历仍以中等幼儿师范为主,专科起点的比例在明显增加,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前教师仍是数量稀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性提高。 以提升学前教师的专业品性为抓手,在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的同时,大力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提升学前教育的内在品质,是中部地区未来10年需要花大力气做的事情。为此,中部地区必须加强学前教师的职前和职后教育,制定科学的职前课程体系和完善的职后培训轮训制度,不断提高学前教师的初始学历,发挥示范园和教学名师的带动引领作用,完善并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学前教师和幼儿园园长的资格审查制度,力争在未来10年中,基本实现中等起点的普及。 3.中等起点普及需要政府有所作为中部地区要超越式地发展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中等起点的普及,政府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第一,政府应明确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职责,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学前教育目前并未纳入国家义务教育的范畴,但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其对个体终身发展带来的长效价值和潜在影响是众所周知的。笔者认为,政府在规划教育发展的整体架构时,应首先明确自身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职责,提高公办园的比例,增加在岗教师的编制,保障每年通过正规程序的公开考核,将符合任职资格的优秀教师纳入在编学前教师的行列,减少学前教师的被动性流动,稳定学前教师的队伍。 第二,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统筹协调功能,确保学前教育的和谐发展。中部地区地域辽阔,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园际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又显得十分稀少,因此“入园难”、“入优质园更难”现象的不断加剧。对学前教育进行整体规划,解决好不平衡状态之间的矛盾,引导优质幼儿园做好引领和示范作用,应成为政府不可替代的职责。 第三,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项投入,提高学前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更是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近1/3。这样高比例的农村人口,其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整个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而《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中部农村的经济实力与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学前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课程建设与实施等还比较落后,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资金的到位和合理利用。同时,应指定专业部门做好后期的监督监管工作,让专项经费起到特有的作用。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2日第4版) |